第二講-入出息念(2)
繼續來談如何培育我們的呼吸和來培育入出息念,直到證得禅那。如果我們要修習入出息念,培育我們對呼吸的正念、對呼吸的定力,首先要遠離能夠障礙培育定力的那些不善法。能夠障礙定力的不善法在經典裏面一般都提到了有五種,也就是五蓋(nãvaraõa)。
第一種是對欲望的貪求,稱爲欲貪或者欲欲(kàmacchanda);
第二種是嗔恚(vyàpàda),或者說也叫做嗔恨心,它是對所緣的抗拒,對所緣的厭惡;
第叁是昏沈睡眠(thãnamiddha),也就是心的軟弱無力;
第四是uddhacca-kukkucca,包括了兩種:第一種是掉舉,也就是心的散亂;第二是後悔,也叫做追悔,或者也叫做惡作,也就是對不應該做的事情做了,然後感到後悔,或者對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而感到後悔;
第五種是疑(vicikicchà)。在上次已經提到了,這種疑對我們禅修來說,最主要把它總結爲對叁樣東西的疑:就是第一是對修行方法的疑;第二是對導師的疑;第叁是對自己的疑。我們禅修,我們要培育定力,要培育正念,首先要去除這些對禅修的障礙、對培育定跟慧的障礙。
當去除了障礙後,我們就應當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禅修方法,一種禅修業處。在上一次也提到了,如果要修習業處,佛陀已經講了很多種業處,在《清淨道論》裏面就總結爲四十種禅修的業處,四十種禅修的業處其中最普遍,而且有非常多的功德,很殊勝、很寂靜的業處,就是應該首推ànàpànasati,就是我們平時稱的入出息念,或者稱爲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不僅僅是佛陀本人修行的方法,而且即使佛陀在成了佛之後,他還經常修習。就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次佛陀跟諸比庫說:「諸比庫,我在這叁個月,我准備要獨處了。在這叁個月當中,除了送食的比庫之外,誰都不要來見我。」
然後佛陀就接著對諸比庫說:「如果有一些外道的導師或弟子問你們說:『你們的導師在這叁個月當中做什麼?』那麼你們就可以這樣回答他們,諸比庫,你們就說:『我們的導師在這叁個月當中住于入出息念。』」那我們從這一部經就可以知道,佛陀即使在他證得了「等正覺」之後,證得了「無上菩提」之後。他還是經常會住于入出息念,就是以入出息念爲他的現法樂住的住處。
如果我們選擇修習入出息念,那麼就應當按照佛陀在很多經典裏面的指示,比如說《大念處經》或者說在《相應部》的很多經裏面的指示去修習。
首先,我們應當選擇一個很甯靜、很寂靜的地方,比如說森林、樹下、空閑處、草堆、阿蘭若(就是指很安靜的地方)。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也可以是禅修道場,禅修道場一般都會提供非常安靜、非常少幹擾的地方給禅修者禅修。找到了適當的地方之後呢,就用結跏趺坐的方法坐下來,如果能夠雙盤的就雙盤,如果不行的話就單盤,如果就連單盤都有困難的話,散盤也可以。
當然,在種種禅坐的姿勢當中,最好是雙盤。因爲雙盤能夠讓身體自然地保持正直。但如果不行的話,不要勉強。要不然的話,把太多的時間放在身體姿勢上,或者說坐了一會兒,腳又麻、身體又痛,那麼這個時候就會影響到定力的培育,也不適合。但是,鼓勵大家用雙盤,但是不要勉強一定要做。
總之,我們對姿勢的要求、我們對于如何盤腿,雙盤也好,單盤也好,散盤也好,要求就是有兩點:
第一姿勢要舒服,不會感覺到有不適的感覺;
第二就是能夠持久,不要經常換腿。
因爲畢竟姿勢是能夠幫助我們專注的、能夠幫助我們培育定力的。之後,我們再調整身體,看是不是正直。正,正而不歪,就是不往一邊倒。直,直而不曲,就是不會耷拉下來,但是這個直不是挺直,而是保持身體的正直。
接下來就是置念面前,置念面前的意思就是現在我們把心念、正念放到業處上。如果是修習入出息念的話,我們就把業處放在人中、或者嘴唇上方、或者鼻頭這一帶。然後,就只是專注于、只是念于入息,只是念于出息。也就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先把心放到這一塊兒區域,能夠感覺到氣息的那個地方之後,我們就只是知道它的入息,只是知道它的出息就可以了,其它的所緣、其它的對象就不用管。
其實這幾段話是在《大念處經》的經文裏,而且這幾段話其實就是我們禅修的准備工作。也就是《大念處經》這幾段經文也提供了我們禅修的准備工作的次第:就是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然後坐下來,然後調整身體,之後呢,再將心念放在業處上,最後呢就只是專注呼吸。
專注呼吸,在上一次也講到了,基本上可以概括爲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專注于呼吸的進出或呼吸的入出這個階段。
然後,如果能夠專注氣息的入出一段挺長的時間,比如說一個小時之後,就可以專注氣息的長短。通常氣息的長短是指氣息的時間段,就是通過這鼻頭、這個區域的時間的長短,而不是說氣息本身的長度。剛坐下來的時候通常氣息會比較短,那個時候因爲氣息比較急促,比較粗所以比較短,如果坐了有一段時間,心已經平靜下來了。身已經安靜下來,心已經平靜下來,那麼氣息就自然會越來越細,越來越柔和。這個時候,通過鼻頭這一個區域的氣息就變得很緩慢,那麼給我們感覺就是屬于短。
所以對于能夠專注一段時間之後呢,那麼就只是知道現在入息很長,時間很長,那個時候就知道氣息長、出息也是長、入息也是長、出息也是長。偶爾稍微氣息有點變化,也知道這個時候氣息稍微短一點,出息也短一點。如果這樣的話,心還是可以很好地專注在氣息上,那麼,心會變得越來越甯靜、越安靜,氣息也是相應地變得越來越微細,氣息變得越來越微細,那麼同時心也應該變得越來越細。
心變得越來越細,我們就可以專注于氣息的整個過程,氣息的開頭、氣息的中間跟氣息的結尾。也就是初、中、後這叁個階段。這叁個階段雖然沒有截然分說,這個就是屬于氣息的開始、中間跟結尾,沒有截然的分開,就是說你只是能夠把你的心持續地在這個地方覺知,通過這裏的氣息,這個是開始,這個是中間,這個是結尾,那就已經夠了。
當能夠這樣專注氣息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或者說更長的時間,如果氣息還是不能夠平靜下來,這個時候就嘗試讓心更平靜,讓氣息也平靜下來,當然,很多禅修者在能夠專注全息的過程中,他自然就會發現自己的氣息變得很微細,那麼這個時候就把心由專注到全息的過程,就換到專注微息的過程。
專注微息的過程,因爲氣息比較微細,所以呢,要專注就相對比較困難。相對比較困難,並不是說不能專注微息,而是說如果心還沒有跟著氣息變得微細,那麼這個時候用粗的心去專注很細的微息,感覺會有困難。一感覺有困難,心就很容易不知不覺地跑開。所以,在這個時候要讓心細下來,也讓心更加平靜下來,要讓心能夠專注到微細的氣息,這個時候,正念要越來越強,而且心要越來越細。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心更警覺、更加輕盈地專注到在這邊的氣息,如果氣息微細到不知道是在入息還是在出息,也不知道是在呼氣還是在吸氣,那麼呼氣和吸氣都不要緊,都把它忘掉,只是知道這邊有氣息就夠了。
那在專注的這一個過程當中,任何一個階段,禅修者都有可能體會到氣息變成光。剛開始光的出現也許不是在鼻頭這個地方,很可能是在遠處,或者說在頭的上方,或者說在眼睛前面等等,對于出現這些光的現象,都不要去理它,只是知道氣息就夠了。
當心能夠越久地、越持續地專注在氣息的時候,那麼慢慢地禅修者會發現,這個時候出現在面前的那些很朦胧的光,慢慢地就會出現在鼻頭,就出現在這個地方。但是有時候還是會感覺到光會消失,或者光會變得很黯淡,或者說光會跟呼吸分離,都不要緊,因爲在這個時候還不是專注光的時候,你只管知道氣息就夠了。
持續地繼續專注氣息,慢慢他就會發現光跟氣息更貼了,如果當光跟氣息貼在一起,而且發現到氣息就是光,光就變成氣息,那個時候就讓心放在光上,也就是說讓心專注在光上,而不要管氣息。但是,現在說這一個階段我們可以用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去說,但是往往禅修者在如何由氣息轉到光,這一段時間,也許要花上好幾天,好幾個星期,或者好幾個月。但是這個是因人而異,我們不能夠一概而論。
如果心能夠專注到光,如果持續地把心投進光裏面,能夠維持心的專注、心的不動,乃至到持續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那麼他很有可能就是證得了初禅。
然而,在能夠培育這樣持久的而且比較穩定的、穩固的定力之前,還有一些禅修的狀況會出現。比如很多禅修者基本上都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當他專注的時候,可能會出現身體繃緊,或者說會覺得很緊啊、有時候好像心沒有力啊這樣的情況,那麼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應當怎麼樣去解決呢?
根據禅修者不同的狀況,在經典裏面提到的:「如果說一個禅修者,在心跟所緣不平衡的時候,那麼我們可以通過調整七覺支或者平衡五根來使它達到平衡。」五根是哪五根呢?五根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這五根可以分爲兩組,其中精進根跟定根是一組,信根跟慧根是一組。然後,念根,也就是正念,在這兩組當中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位禅修者始終都能夠平衡精進根跟定根,或者信根跟慧根,那麼他的禅修進步就很快。一位禅修者如果在他禅修的時候,容易出現一些緊張或繃緊或僵硬的情況,那麼很有可能是他的精進根過強。精進根過強表現在他老是想要推動自己,或者說老是想要讓心去抓所緣,或者說把所緣抓得太緊,或者說對于自己自覺不自覺的有一種壓力,或者有一種緊張的感覺,這個時候很可能是精進根過強。
如果對于精進根過強的禅修者,…
《禅林開示 第二講 入出息念(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