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應當去平衡,讓定根更強,精進根是一種動的,心對于所緣,它是一種動態的。而定根,就是心跟所緣它是一種靜態的。這個時候呢,就可以嘗試讓心平靜下來,讓心對于所緣越單純越好,越單一越好。定根在《阿毗達摩》裏面也稱爲心一境性,也就是心只有一個所緣,就是嘗試讓心平靜下來,讓心單純,讓心只取一個所緣。這個時候,就使精進根跟定根達到平衡。
對于信根跟慧根呢,他們也是相對的一組,信根是指心對于所緣偏向于感性的,而慧根呢,是心對于所緣偏向于理性的。如果信根強的人,在他平時的表現,他很容易受教,很容易導師怎麼說,他就怎麼去做。而如果信根太強,慧根太弱的人,他在平時的表現就是他容易聽導師的話,但是他就比較缺乏那種分辨的能力。而對于慧根太強,而信根偏弱的人,在平時的表現就是說,他的批判性比較強,他的理性分析很強,他的邏輯思維很強,但是,就是信心不足,要叫他去做,他老是設很多障礙給自己,或者說,這個值不得值得去做啊?經過一大番的分析,然後才能夠接受。
如果信根太強的話,這個時候呢,就感性方面就會比較豐富一點。如果慧根太強的話,理性方面就會太強一點,對于禅修者來說,感性太強而理性偏弱,或者說信根太強而慧根太弱,也是不好。這個時候呢,就容易變成感性化一點,如果慧根過強而信根太弱的話,那麼他就往往表現爲他不肯去實踐,而批判性太強,往往會用一些理性的東西阻擋他自己去禅修、他自己去實踐。對于念根來說呢,無論是在信根跟慧根組,還是在精進根組跟定根組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念」是在不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當培育的、都應當保持的。
如果達到五根的平衡,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他在感性、在理性方面達到了平衡;在動的跟在靜的,也就是說在精進根和定根方面也是達到了平衡。如果說一個人禅修容易緊張、容易繃緊,那麼他可以嘗試用放松,就是用定根去調合。如果一個人,心老是沒有力,或者對于所緣來說,感覺到正念很弱,那麼他就應當提升精進根。
在這裏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當我們專注氣息的時候,如果覺得當我們專注之後,我們的心老是要去抓,或者說感覺到這邊很緊,或者說這裏,很容易心就過分集中。這個時候呢,可以嘗試讓我們的氣息再擴大一點、放松一點,這個時候自然會因爲放松,他的那種心的聚焦能力就會減弱一點,而且嘗試也是讓心放松一點,不要過度地去抓所緣。
而對于有時候在專注的時候,心容易沒有力,或者說自己感覺正念不夠強,那麼就可以嘗試專注于一點。正如說,我們在太陽光下用放大鏡的時候,太陽光通過放大鏡照射到下面的一張紙,如果它的聚焦能力只是一點的話,那麼很容易著火,是不是?同樣地,如果是覺得自己的心太過軟弱、太過無力的時候,就可以嘗試把我們專注的這個區域再集中一點,放到一點上,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達到平衡,這只是調的過程。
在禅修當中,一個禅修者的態度最難做到的就是中道,中道也就是平衡。我們在禅修當中即要平衡感性跟理性,也要平衡那種過度的推動和過度的放松,也就是精進根跟定根。如果能夠達到平衡,那麼,禅修不進步也是很難的。無論是要平衡定根跟精進根,或者說要通過精進根來平衡定根也好,都不能夠過度。
就正如說,當一個人開車的時候,如果他的車偏向于左邊,那麼他就要打方向盤,打一打方向盤讓車偏向右邊。但假如說已經走到了中間,他還是繼續把車擺向右邊,就很容易出事,是不是?同樣地,如果當車偏向于右邊,這個時候一定要把車打方向盤偏向左邊,但是如果車正好到了中間,他還是繼續打方向盤的話,那麼也很容易出事。
所以,在平衡精進根跟定根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達到平衡,達到中道。那麼,如果用精進根去調定根,如果調至達到心平衡了,心跟所緣、心態已經達到平衡了,那個時候就不要繼續再調了。如果再調的話,那麼可能會往相反的方向發展。
對于調精進根跟調定根,這方面我們再可以通過平衡七覺支來做更詳細的說明。七覺支第一個是念覺支;第二是擇法覺支;第叁是精進覺支;第四是喜覺支;第五是輕安覺支;第六是定覺支;第七是舍覺支。這七覺支也可以分爲兩組:其中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跟喜覺支是一組;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是一組。而第一個念覺支對于這兩組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要再概括一下,可以把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跟喜覺支,跟五根來對應的話,那麼它就相當于精進根那一類。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如果我們要歸類的話,在五根當中它是屬于定根的那一類。
對于平衡七覺支也是很重要的,在經典裏面講到:「如果要策勵心的時候,那我們就應當策勵心,要抑製心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抑製心,但是,在不應當策勵心的時候,我們就應當抑製心。我們應當抑製心的時候,我們就不應當策勵心。」在經典裏面就有提到如何去平衡這七覺支,這七覺支在《清淨道論》也有講到,也有更詳細的解釋。
在經典裏面佛陀還說:如果一個人想要滅掉熊熊燃燒的火,他在火上面加了一些幹柴、幹草,他想要滅火,可不可以滅火啊?是不可能的,是不是?
那同樣一個人想要把火燃燒起來,他在火上面加一些沙啊,加一些灰塵啊,加一些土啊,加一些濕的柴啊,加一些很濕的草,他想要把火燒起來,可不可以?也是不行的。
如果他想要滅火,他在燃燒的火裏撒上塵土,潑上水或很濕的柴,他想要把火滅掉,可不可以滅掉?
如果他想要把火燒起來,他在這些很小的火上加上一些幹柴,加上一些幹草,他可不可以把火燒起來?可以。
所以這四種情況,也就是我們如何平衡七覺支的,如果心的精進力已經過強了,或者說如果當我們在專注氣息的時候,氣息已經很好地專注在這裏了,心已經很集中了,如果這個時候再加強集中,那麼他的心就很容易變成掉舉、散亂不安了。如果專注在這個區域裏的心已經軟弱了,這個時候還繼續再放松自己,結果呢,就變得昏昏欲睡了。所以,我們要達到七覺支的平衡,如果心感覺到比較軟弱的時候、比較無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跟喜覺支,也就是我們要策勵心,要讓心有力起來。
在這裏就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第一次講的時候,教大家在修入出息念之前可以先修佛隨念,是不是?其實修佛隨念目的就是爲了提升喜覺支。因爲有些禅修者在修習入出息念,久而久之,他會對很單一的所緣、單一的呼吸,心感覺到乏味,感覺到失去興趣。感覺到失去興趣的時候,如果要讓他持續地專注,他的心很容易感覺到很枯燥。這個時候是應該策勵心的時候,應該讓心對所緣培育起興趣的時候,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修佛隨念來策勵心,讓心歡喜于所緣,讓心對所緣有一分恭敬,讓心對所緣,有那種興趣想要去專注所緣,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佛隨念。
《清淨道論》裏面也提到我們可以修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跟天隨念,或者我們可以思維一下自己曾經做過的一些善業、一些善事,使心歡喜起來,這個時候是我們培育喜覺支的時候。當我們的心對所緣有興趣了,對所緣有一份歡喜心了,那麼再去專注,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自然就能夠跟所緣相應。而如果心太過興奮、太過容易緊張,或者說本來一個人,當他專注的時候,很快他的心就可以專注,這個時候就沒必要一定要去推動心讓心更好地專注。
在專注的時候,如果心本來已經很容易緊張、很容易繃緊,或者說一個人很容易自我加壓,自我施壓,這個時候如果你再去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跟喜覺支,這個是不恰當的,這個時候應該嘗試要讓身心放松起來。「放松」其實在經典裏面我們可以稱爲輕安覺支,但是輕安覺支的範圍是很廣的,包括身心的輕安。我們可以嘗試放松起來,讓身心去除那種僵硬的、繃緊的狀態,感受到我們專注所緣的那份甯靜,然後,盡量讓心單純、讓心單一,不要複雜化,這個就是定覺支,也就是讓心盡量放在一個所緣上,不要偏離到其它的所緣,然後讓心保持平等、保持中舍的狀態,這個就是舍覺支。
所以當一個人容易緊張、或者說一個人容易自我加壓,或者說一個人本來他的性格偏向于嗔行者,這個時候,他可以在這叁種覺支方面稍微留意一下,再培育一下,就是輕安覺支,就是說這個時候,應該他要嘗試多一些放松,然後可以讓心盡量單純下來,就是培育定根,讓心盡量保持平等、保持中舍,不要太多的去判斷,不要太多的去分別,只是讓心單純下來就可以。
所以我們在禅修的時候呢,也可以通過平衡五根跟平衡七覺支來衡量。如果我們的性格容易偏向于嗔行者,或者說容易緊張、容易自我加壓,我們就可以適當再培育定根,再培育輕安覺支、定覺支跟舍覺支。如果一個人本來他的心已經處于那種比較柔和的狀態、或者比較沒有動力的狀態、或者比較被動的狀態,一個人的性格過分被動,那麼這個時候他可以提升精進根。
用另外一句話來說,他應該提升擇法覺支、精進覺支跟喜覺支。如果精進根跟定根達到平衡或者說是七覺支達到平衡,那麼他就會感覺到他禅修用心就用對了。因爲他是走在中道上,沒有偏向任何一邊,如果走在中道上,他的心態是用對的,他的定力自然就會提升,他的正念自然就會變強,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一個禅修者在平衡了五根、平衡了七覺支之後,那他還是持續地把心放到光上,放在禅相上。如果這樣的話,能夠持續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就持續地讓心放在這光上。當然,在剛剛把心專注到氣息能夠維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時候,很可能他的心可能有時候還是會落入有分,落入有分往往是因爲念根偏弱的原因,念根偏弱,那這個時候呢,他可以再稍微的提升一下正念跟提升一下精進根,也就是說在我們由我們的氣息轉到專注光的時候…
《禅林開示 第二講 入出息念(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