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P2

  ..续本文上一页就应当去平衡,让定根更强,精进根是一种动的,心对于所缘,它是一种动态的。而定根,就是心跟所缘它是一种静态的。这个时候呢,就可以尝试让心平静下来,让心对于所缘越单纯越好,越单一越好。定根在《阿毗达摩》里面也称为心一境性,也就是心只有一个所缘,就是尝试让心平静下来,让心单纯,让心只取一个所缘。这个时候,就使精进根跟定根达到平衡。

  对于信根跟慧根呢,他们也是相对的一组,信根是指心对于所缘偏向于感性的,而慧根呢,是心对于所缘偏向于理性的。如果信根强的人,在他平时的表现,他很容易受教,很容易导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去做。而如果信根太强,慧根太弱的人,他在平时的表现就是他容易听导师的话,但是他就比较缺乏那种分辨的能力。而对于慧根太强,而信根偏弱的人,在平时的表现就是说,他的批判性比较强,他的理性分析很强,他的逻辑思维很强,但是,就是信心不足,要叫他去做,他老是设很多障碍给自己,或者说,这个值不得值得去做啊?经过一大番的分析,然后才能够接受。

  如果信根太强的话,这个时候呢,就感性方面就会比较丰富一点。如果慧根太强的话,理性方面就会太强一点,对于禅修者来说,感性太强而理性偏弱,或者说信根太强而慧根太弱,也是不好。这个时候呢,就容易变成感性化一点,如果慧根过强而信根太弱的话,那么他就往往表现为他不肯去实践,而批判性太强,往往会用一些理性的东西阻挡他自己去禅修、他自己去实践。对于念根来说呢,无论是在信根跟慧根组,还是在精进根组跟定根组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念」是在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当培育的、都应当保持的。

  如果达到五根的平衡,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在感性、在理性方面达到了平衡;在动的跟在静的,也就是说在精进根和定根方面也是达到了平衡。如果说一个人禅修容易紧张、容易绷紧,那么他可以尝试用放松,就是用定根去调合。如果一个人,心老是没有力,或者对于所缘来说,感觉到正念很弱,那么他就应当提升精进根。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当我们专注气息的时候,如果觉得当我们专注之后,我们的心老是要去抓,或者说感觉到这边很紧,或者说这里,很容易心就过分集中。这个时候呢,可以尝试让我们的气息再扩大一点、放松一点,这个时候自然会因为放松,他的那种心的聚焦能力就会减弱一点,而且尝试也是让心放松一点,不要过度地去抓所缘。

  而对于有时候在专注的时候,心容易没有力,或者说自己感觉正念不够强,那么就可以尝试专注于一点。正如说,我们在太阳光下用放大镜的时候,太阳光通过放大镜照射到下面的一张纸,如果它的聚焦能力只是一点的话,那么很容易着火,是不是?同样地,如果是觉得自己的心太过软弱、太过无力的时候,就可以尝试把我们专注的这个区域再集中一点,放到一点上,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达到平衡,这只是调的过程。

  在禅修当中,一个禅修者的态度最难做到的就是中道,中道也就是平衡。我们在禅修当中即要平衡感性跟理性,也要平衡那种过度的推动和过度的放松,也就是精进根跟定根。如果能够达到平衡,那么,禅修不进步也是很难的。无论是要平衡定根跟精进根,或者说要通过精进根来平衡定根也好,都不能够过度。

  就正如说,当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如果他的车偏向于左边,那么他就要打方向盘,打一打方向盘让车偏向右边。但假如说已经走到了中间,他还是继续把车摆向右边,就很容易出事,是不是?同样地,如果当车偏向于右边,这个时候一定要把车打方向盘偏向左边,但是如果车正好到了中间,他还是继续打方向盘的话,那么也很容易出事。

  所以,在平衡精进根跟定根当中,很重要的就是要达到平衡,达到中道。那么,如果用精进根去调定根,如果调至达到心平衡了,心跟所缘、心态已经达到平衡了,那个时候就不要继续再调了。如果再调的话,那么可能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对于调精进根跟调定根,这方面我们再可以通过平衡七觉支来做更详细的说明。七觉支第一个是念觉支;第二是择法觉支;第三是精进觉支;第四是喜觉支;第五是轻安觉支;第六是定觉支;第七是舍觉支。这七觉支也可以分为两组:其中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跟喜觉支是一组;轻安觉支、定觉支跟舍觉支是一组。而第一个念觉支对于这两组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要再概括一下,可以把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跟喜觉支,跟五根来对应的话,那么它就相当于精进根那一类。轻安觉支、定觉支跟舍觉支如果我们要归类的话,在五根当中它是属于定根的那一类。

  对于平衡七觉支也是很重要的,在经典里面讲到:「如果要策励心的时候,那我们就应当策励心,要抑制心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抑制心,但是,在不应当策励心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抑制心。我们应当抑制心的时候,我们就不应当策励心。」在经典里面就有提到如何去平衡这七觉支,这七觉支在《清净道论》也有讲到,也有更详细的解释。

  在经典里面佛陀还说:如果一个人想要灭掉熊熊燃烧的火,他在火上面加了一些干柴、干草,他想要灭火,可不可以灭火啊?是不可能的,是不是?

  那同样一个人想要把火燃烧起来,他在火上面加一些沙啊,加一些灰尘啊,加一些土啊,加一些湿的柴啊,加一些很湿的草,他想要把火烧起来,可不可以?也是不行的。

  如果他想要灭火,他在燃烧的火里撒上尘土,泼上水或很湿的柴,他想要把火灭掉,可不可以灭掉?

  如果他想要把火烧起来,他在这些很小的火上加上一些干柴,加上一些干草,他可不可以把火烧起来?可以。

  所以这四种情况,也就是我们如何平衡七觉支的,如果心的精进力已经过强了,或者说如果当我们在专注气息的时候,气息已经很好地专注在这里了,心已经很集中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加强集中,那么他的心就很容易变成掉举、散乱不安了。如果专注在这个区域里的心已经软弱了,这个时候还继续再放松自己,结果呢,就变得昏昏欲睡了。所以,我们要达到七觉支的平衡,如果心感觉到比较软弱的时候、比较无力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提升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跟喜觉支,也就是我们要策励心,要让心有力起来。

  在这里就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教大家在修入出息念之前可以先修佛随念,是不是?其实修佛随念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喜觉支。因为有些禅修者在修习入出息念,久而久之,他会对很单一的所缘、单一的呼吸,心感觉到乏味,感觉到失去兴趣。感觉到失去兴趣的时候,如果要让他持续地专注,他的心很容易感觉到很枯燥。这个时候是应该策励心的时候,应该让心对所缘培育起兴趣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修佛随念来策励心,让心欢喜于所缘,让心对所缘有一分恭敬,让心对所缘,有那种兴趣想要去专注所缘,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佛随念。

  《清净道论》里面也提到我们可以修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跟天随念,或者我们可以思维一下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善业、一些善事,使心欢喜起来,这个时候是我们培育喜觉支的时候。当我们的心对所缘有兴趣了,对所缘有一份欢喜心了,那么再去专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自然就能够跟所缘相应。而如果心太过兴奋、太过容易紧张,或者说本来一个人,当他专注的时候,很快他的心就可以专注,这个时候就没必要一定要去推动心让心更好地专注。

  在专注的时候,如果心本来已经很容易紧张、很容易绷紧,或者说一个人很容易自我加压,自我施压,这个时候如果你再去提升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跟喜觉支,这个是不恰当的,这个时候应该尝试要让身心放松起来。「放松」其实在经典里面我们可以称为轻安觉支,但是轻安觉支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身心的轻安。我们可以尝试放松起来,让身心去除那种僵硬的、绷紧的状态,感受到我们专注所缘的那份宁静,然后,尽量让心单纯、让心单一,不要复杂化,这个就是定觉支,也就是让心尽量放在一个所缘上,不要偏离到其它的所缘,然后让心保持平等、保持中舍的状态,这个就是舍觉支。

  所以当一个人容易紧张、或者说一个人容易自我加压,或者说一个人本来他的性格偏向于嗔行者,这个时候,他可以在这三种觉支方面稍微留意一下,再培育一下,就是轻安觉支,就是说这个时候,应该他要尝试多一些放松,然后可以让心尽量单纯下来,就是培育定根,让心尽量保持平等、保持中舍,不要太多的去判断,不要太多的去分别,只是让心单纯下来就可以。

  所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呢,也可以通过平衡五根跟平衡七觉支来衡量。如果我们的性格容易偏向于嗔行者,或者说容易紧张、容易自我加压,我们就可以适当再培育定根,再培育轻安觉支、定觉支跟舍觉支。如果一个人本来他的心已经处于那种比较柔和的状态、或者比较没有动力的状态、或者比较被动的状态,一个人的性格过分被动,那么这个时候他可以提升精进根。

  用另外一句话来说,他应该提升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跟喜觉支。如果精进根跟定根达到平衡或者说是七觉支达到平衡,那么他就会感觉到他禅修用心就用对了。因为他是走在中道上,没有偏向任何一边,如果走在中道上,他的心态是用对的,他的定力自然就会提升,他的正念自然就会变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一个禅修者在平衡了五根、平衡了七觉支之后,那他还是持续地把心放到光上,放在禅相上。如果这样的话,能够持续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就持续地让心放在这光上。当然,在刚刚把心专注到气息能够维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时候,很可能他的心可能有时候还是会落入有分,落入有分往往是因为念根偏弱的原因,念根偏弱,那这个时候呢,他可以再稍微的提升一下正念跟提升一下精进根,也就是说在我们由我们的气息转到专注光的时候…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