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禅修心态
禅修业处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一切处业处;
而另外一种是属于根本业处。
根本业处就是以这种业处根据不同人的性格、性情、行为模式或者说他的性格特点来进行修行而作为培育定力的这一种业处、这种禅修的方法称为根本业处。
一切处业处在《清净道论》里面提到有三种:
第一种是慈心(修慈);
第二种是死随念;
第三种是佛随念。
在传统上还加上了另外一种是不净。
在这里就跟大家讲一讲修行死随念的方法。修行死随念的方法有两大类:
一类就是在已经有了定力之后,如果一位禅修者已经有了禅那的经验,那么他要修行死随念就很容易了。
另外一类是对于一般的禅修者,如果他想要修行死随念,那么他应当怎么样呢?我们在这里就想跟大家来讨论一下如何在定力还没有提升的时候,我们来修行死随念。
修行死随念我们建议大家每天都可以用一些时间来修行,特别是临睡之前,就是在一天的禅修已经完了,躺在床上,那个时候大家可以随念死。「死随念」也就是我们忆念自己会死的一种禅修方法。在修行死随念的时候,我们无论是禅修的时候也好,或者说躺在床上的时候也好,我们可以忆念,有几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悚惧感,就是提升对禅修、激发对禅修的精进力的这几种方式,这几种方式也是属于死随念的专注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用:
第一种、「我必然会死,我必然会死……」
第二种、「死是必定会来的,死是必定会来的……」
第三种、或者我们还可以思维:「生命是很无常的,生命是不确定的,但是死亡却是很确定的……」
我们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或者说你自己有一种、也可以使用一种最能够提醒自己,就是说死亡随时都会来临,而且呢,在人的生命当中,在任何的有情当中,最难确定的就是我们将会在什么时候死或者我们在什么地方死,或者说我们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这是最难确定的事情。但是最可以肯定的事情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死,无论你是活到一百二十岁、一百岁、九十岁、八十岁、七十岁,乃至到四十岁、三十岁,都有可能死,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活到多少岁,都是要死的,所以就思维死的「必然性」。
比如说:「我必然会死,我必然会死……」
或者说:「死是必然的,死是必然的……」
或者说:「终有一天死亡将会降临在我的身上……」
这样的话就持续地以一句最能够提醒自己,激起自己精进力跟对生命那种悚惧感的那一句话,持续地思维,然后通过这样的话就让心专注在自己死的那一种状态,持续地保持下去。这个时候呢,如果一位禅修者修行死随念如果修行得成功的话,那么它是对治放逸、对治懈惰是很管用的。
因此,佛陀教导一切处业处有几种意义:「当贪欲生起的时候,我们可以修行不净;当嗔恨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可以修行慈心;当信心退堕、信心动摇的时候,我们可以修行佛随念;如果当自己懈惰、放逸的时候,我们可以修行死随念。」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陀教导死随念的方法就是要提升我们的精进力,让我们对生命、对生死的轮回要有悚惧感,要害怕,如果你不害怕死,那你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出来。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自己必然会死的本质,乃至到想象:「现在如果你那么爱护自己的身体,那么执着这样的生命,但是一旦死亡到来,那么你所经常爱护的、所深深执着的身体能够帮得了你什么东西呢?」
或者说:「你现在那么爱护、那么精心地保养着自己的身体,难道就可以免得一死吗?」或者我们还可以思维:「就连佛陀这么大功德、大福德的人都难免身体的一死,更何况我们呢?」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思维死。那如果以后假如有机会,可以根据《清净道论》再讲一些死随念的思维方法等等。但那是后话,看有机会再说。
我们就可以从今天开始,比如说大家在禅修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的心已经太过于黏着于一些琐碎的事情、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或者你的心已经感觉到有懈怠、有懒惰的心态,你就可以在禅修的时候先修行死随念或者说每一天在临睡之前,躺到床上的时候,我们思维自己必然会死的这种规律、这种必然性,这样来提升悚惧感,然后再来激发我们对禅修的那种热诚,那种精进。
好,下面我们家来谈一下禅修的时候应当如何用心,应当如何来调整我们禅修的心态,在我们讨论之前让我们一起来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三遍)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讨论的题目是「禅修的心态」,或者说我们应当如何来调整禅修时候的态度。在这一次讨论当中我们想要分五点、五个内容来讲。这五点我们可以总结为五种心或者五种心态,五种心:
第一种是出离心;
第二种是恭敬心;
第三种是慈悲心;
第四种是专一的、单纯的心;
第五种是中舍的心或者叫平等的心。
第一我们要讲的是出离心,出离心如果用巴利的话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用nekkhamma,nekkhamma是出离的意思,或者说viveka、paviveka,是远离的意思,也可以用nibbida,是厌离的意思,都可以。但我们在这里,我们讨论的就是说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应当如何去运用这种出离的心、远离的心。
我们之所以来到这里,来到帕奥禅林,我们都是为了禅修。而禅修是为了什么呢?禅修就是为了我们要解脱生死轮回、要解脱烦恼、要断除烦恼。为什么要断除烦恼呢?因为烦恼会导致我们有很多苦,哪些烦恼呢?有贪(贪欲)、嗔(会生气)、痴、我慢、我见、执着、疑、悭吝、妒忌等等这些不好的心态、这些不好的心理因素我们要断除,为了断除,所以我们才来这边禅修,来这边学法。
我们要学法,我们要禅修,首先我们就应当学会出离。出离什么呢?在注解里面就提到了有五种出离:
第一种出离就是出家。出家可以说是从俗家、居家的生活当中出离,因为居家的生活有很多的工作,有很多的任务,有很多的责任,会给这些工作、责任所缠绕、束缚,我们就没有办法抽出很多的时间,用很好的心态来投入禅修。因此,我们在座的很多禅修者已经选择了出家。出家其实就是出离了居家的生活,出离了俗家。
如果在家的生活会牵涉到很多东西,要糊口、要工作、要照顾丈夫、照顾父母、要照顾儿女,或者说有很多社会的责任要供楼、供汽车,要缴税等等,种种的那些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还有事业、爱情等等这些东西。如果我们选择从居家、俗家当中出离出来,那么,这些责任我们就可以把它们暂時地放到一边,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身心,把我们的时间全部都投进到禅修当中,投进到法当中。
所以,第一种出离就是从俗家的生活当中抽离出来,从世俗的束缚当中脱离出来。就好像一个人经常套着枷锁、套着铁链,这个时候打破这个枷锁,脱离铁链、手镣跟脚链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作为一个出家人,他有更充裕的、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从事禅修,去从事培育法、培育戒定慧,所以第一种出离是出家。
第二种出离是禅那。因为要进入禅那就必须得要远离诸欲、远离欲乐,要远离这些低等的欲乐,要远离五盖,而使心暂时地从诸欲当中,从五盖,从对欲望的执着、从嗔恚、昏沉睡眠、掉举追悔、疑当中脱离出来。惟有远离了这五盖,惟有镇伏了五盖,我们才有可能证得禅那。而在禅那当中,这些烦恼是不可能现形的,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第二种出离是禅那。
第三种出离是vipassanà,就是观,修观。然而并不是说在修观的时候就不可能有贪嗔痴,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也有可能会产生贪嗔痴,但是在修观的阶段如果出现了任何的烦恼,无论是贪欲也好、嗔恚也好、痴也好、妒忌也好,这些都可以把它作为观智的目标,观照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通过观照,心就可以从这些烦恼当中,从贪嗔痴当中抽离出来,所以观智也是能够镇伏烦恼的。如果一个禅修者的观智很强,他烦恼的现形、烦恼的出现就越少。
第四种出离是涅槃(nibbàna)。涅槃是通过证悟圣道跟圣果而达到的,换一句话说,涅槃是道智跟果智的目标。在一位禅修者证得圣道的同时,他已经断除了相应的烦恼。
如果一位禅修者证得了初道也就是Sotàpatti-magga的时候,他已经断除了三种最粗的烦恼:
第一种是sakkàya diññhi,就是对于五蕴执着为我的这种邪见,这种我见或者也翻译为「有身见」。
第二种是执着于错误方法的这些执着、这些见解,叫做「戒禁取见」。比如说执着于拔头发、执着于断食、执着于摧残自己的身体,认为这样可以导向解脱、可以导致清净,这样的邪见在初道的时候也给彻底地断除了。
第三种是疑,对于佛、法、僧的疑,对因果的疑,对缘起的疑也是在初道当中断除了。
第二道Sakadàgàmi-magga,并不能够断除任何的烦恼,但是它可以减弱贪、嗔、痴。
第三道Anàgàmi-magga可以断除两种烦恼,两大类的烦恼:
第一是对欲望的贪着、贪爱。
第二是嗔恚或者说嗔恨心,在第三道Anàgàmi-magga或者说阿那含道的时候已经彻底地断除了。
第四道阿拉汉道(arahatta-magga)可以彻底地断除一切的烦恼,除了前面的五种最粗的烦恼已经断除之外,他还可以断除对于色界的贪、对于无色界的贪、愚痴(无明)、掉举、我慢,这些都断除。
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或者称为道心,然后证得道心之后,…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