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

  第叁講-禅修心態

  禅修業處可分爲兩大類:

  一類是一切處業處;

  而另外一種是屬于根本業處。

  根本業處就是以這種業處根據不同人的性格、性情、行爲模式或者說他的性格特點來進行修行而作爲培育定力的這一種業處、這種禅修的方法稱爲根本業處。

  一切處業處在《清淨道論》裏面提到有叁種:

  第一種是慈心(修慈);

  第二種是死隨念;

  第叁種是佛隨念。

  在傳統上還加上了另外一種是不淨。

  在這裏就跟大家講一講修行死隨念的方法。修行死隨念的方法有兩大類:

  一類就是在已經有了定力之後,如果一位禅修者已經有了禅那的經驗,那麼他要修行死隨念就很容易了。

  另外一類是對于一般的禅修者,如果他想要修行死隨念,那麼他應當怎麼樣呢?我們在這裏就想跟大家來討論一下如何在定力還沒有提升的時候,我們來修行死隨念。

  修行死隨念我們建議大家每天都可以用一些時間來修行,特別是臨睡之前,就是在一天的禅修已經完了,躺在床上,那個時候大家可以隨念死。「死隨念」也就是我們憶念自己會死的一種禅修方法。在修行死隨念的時候,我們無論是禅修的時候也好,或者說躺在床上的時候也好,我們可以憶念,有幾種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悚懼感,就是提升對禅修、激發對禅修的精進力的這幾種方式,這幾種方式也是屬于死隨念的專注的方法。比如說,我們可以用:

  第一種、「我必然會死,我必然會死……」

  第二種、「死是必定會來的,死是必定會來的……」

  第叁種、或者我們還可以思維:「生命是很無常的,生命是不確定的,但是死亡卻是很確定的……」

  我們可以用任何一種方式,或者說你自己有一種、也可以使用一種最能夠提醒自己,就是說死亡隨時都會來臨,而且呢,在人的生命當中,在任何的有情當中,最難確定的就是我們將會在什麼時候死或者我們在什麼地方死,或者說我們將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死,這是最難確定的事情。但是最可以肯定的事情就是每個人都必然會死,無論你是活到一百二十歲、一百歲、九十歲、八十歲、七十歲,乃至到四十歲、叁十歲,都有可能死,但是無論如何,無論活到多少歲,都是要死的,所以就思維死的「必然性」。

  比如說:「我必然會死,我必然會死……」

  或者說:「死是必然的,死是必然的……」

  或者說:「終有一天死亡將會降臨在我的身上……」

  這樣的話就持續地以一句最能夠提醒自己,激起自己精進力跟對生命那種悚懼感的那一句話,持續地思維,然後通過這樣的話就讓心專注在自己死的那一種狀態,持續地保持下去。這個時候呢,如果一位禅修者修行死隨念如果修行得成功的話,那麼它是對治放逸、對治懈惰是很管用的。

  因此,佛陀教導一切處業處有幾種意義:「當貪欲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修行不淨;當嗔恨心生起的時候,我們可以修行慈心;當信心退墮、信心動搖的時候,我們可以修行佛隨念;如果當自己懈惰、放逸的時候,我們可以修行死隨念。」

  所以,我們要知道佛陀教導死隨念的方法就是要提升我們的精進力,讓我們對生命、對生死的輪回要有悚懼感,要害怕,如果你不害怕死,那你什麼東西都可以做出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思維自己必然會死的本質,乃至到想象:「現在如果你那麼愛護自己的身體,那麼執著這樣的生命,但是一旦死亡到來,那麼你所經常愛護的、所深深執著的身體能夠幫得了你什麼東西呢?」

  或者說:「你現在那麼愛護、那麼精心地保養著自己的身體,難道就可以免得一死嗎?」或者我們還可以思維:「就連佛陀這麼大功德、大福德的人都難免身體的一死,更何況我們呢?」我們可以用很多種方法來思維死。那如果以後假如有機會,可以根據《清淨道論》再講一些死隨念的思維方法等等。但那是後話,看有機會再說。

  我們就可以從今天開始,比如說大家在禅修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的心已經太過于黏著于一些瑣碎的事情、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或者你的心已經感覺到有懈怠、有懶惰的心態,你就可以在禅修的時候先修行死隨念或者說每一天在臨睡之前,躺到床上的時候,我們思維自己必然會死的這種規律、這種必然性,這樣來提升悚懼感,然後再來激發我們對禅修的那種熱誠,那種精進。

  好,下面我們家來談一下禅修的時候應當如何用心,應當如何來調整我們禅修的心態,在我們討論之前讓我們一起來禮敬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討論的題目是「禅修的心態」,或者說我們應當如何來調整禅修時候的態度。在這一次討論當中我們想要分五點、五個內容來講。這五點我們可以總結爲五種心或者五種心態,五種心:

  第一種是出離心;

  第二種是恭敬心;

  第叁種是慈悲心;

  第四種是專一的、單純的心;

  第五種是中舍的心或者叫平等的心。

  第一我們要講的是出離心,出離心如果用巴利的話可以有很多種表達方法,我們可以用nekkhamma,nekkhamma是出離的意思,或者說viveka、paviveka,是遠離的意思,也可以用nibbida,是厭離的意思,都可以。但我們在這裏,我們討論的就是說我們在禅修的時候應當如何去運用這種出離的心、遠離的心。

  我們之所以來到這裏,來到帕奧禅林,我們都是爲了禅修。而禅修是爲了什麼呢?禅修就是爲了我們要解脫生死輪回、要解脫煩惱、要斷除煩惱。爲什麼要斷除煩惱呢?因爲煩惱會導致我們有很多苦,哪些煩惱呢?有貪(貪欲)、嗔(會生氣)、癡、我慢、我見、執著、疑、悭吝、妒忌等等這些不好的心態、這些不好的心理因素我們要斷除,爲了斷除,所以我們才來這邊禅修,來這邊學法。

  我們要學法,我們要禅修,首先我們就應當學會出離。出離什麼呢?在注解裏面就提到了有五種出離:

  第一種出離就是出家。出家可以說是從俗家、居家的生活當中出離,因爲居家的生活有很多的工作,有很多的任務,有很多的責任,會給這些工作、責任所纏繞、束縛,我們就沒有辦法抽出很多的時間,用很好的心態來投入禅修。因此,我們在座的很多禅修者已經選擇了出家。出家其實就是出離了居家的生活,出離了俗家。

  如果在家的生活會牽涉到很多東西,要糊口、要工作、要照顧丈夫、照顧父母、要照顧兒女,或者說有很多社會的責任要供樓、供汽車,要繳稅等等,種種的那些社會的責任、家庭的責任,還有事業、愛情等等這些東西。如果我們選擇從居家、俗家當中出離出來,那麼,這些責任我們就可以把它們暫時地放到一邊,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身心,把我們的時間全部都投進到禅修當中,投進到法當中。

  所以,第一種出離就是從俗家的生活當中抽離出來,從世俗的束縛當中脫離出來。就好像一個人經常套著枷鎖、套著鐵鏈,這個時候打破這個枷鎖,脫離鐵鏈、手鐐跟腳鏈而成爲一個自由的人。作爲一個出家人,他有更充裕的、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去從事禅修,去從事培育法、培育戒定慧,所以第一種出離是出家。

  第二種出離是禅那。因爲要進入禅那就必須得要遠離諸欲、遠離欲樂,要遠離這些低等的欲樂,要遠離五蓋,而使心暫時地從諸欲當中,從五蓋,從對欲望的執著、從嗔恚、昏沈睡眠、掉舉追悔、疑當中脫離出來。惟有遠離了這五蓋,惟有鎮伏了五蓋,我們才有可能證得禅那。而在禅那當中,這些煩惱是不可能現形的,是不可能出現的,所以第二種出離是禅那。

  第叁種出離是vipassanà,就是觀,修觀。然而並不是說在修觀的時候就不可能有貪嗔癡,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也有可能會産生貪嗔癡,但是在修觀的階段如果出現了任何的煩惱,無論是貪欲也好、嗔恚也好、癡也好、妒忌也好,這些都可以把它作爲觀智的目標,觀照它們也是無常、苦、無我,通過觀照,心就可以從這些煩惱當中,從貪嗔癡當中抽離出來,所以觀智也是能夠鎮伏煩惱的。如果一個禅修者的觀智很強,他煩惱的現形、煩惱的出現就越少。

  第四種出離是涅槃(nibbàna)。涅槃是通過證悟聖道跟聖果而達到的,換一句話說,涅槃是道智跟果智的目標。在一位禅修者證得聖道的同時,他已經斷除了相應的煩惱。

  如果一位禅修者證得了初道也就是Sotàpatti-magga的時候,他已經斷除了叁種最粗的煩惱:

  第一種是sakkàya diññhi,就是對于五蘊執著爲我的這種邪見,這種我見或者也翻譯爲「有身見」。

  第二種是執著于錯誤方法的這些執著、這些見解,叫做「戒禁取見」。比如說執著于拔頭發、執著于斷食、執著于摧殘自己的身體,認爲這樣可以導向解脫、可以導致清淨,這樣的邪見在初道的時候也給徹底地斷除了。

  第叁種是疑,對于佛、法、僧的疑,對因果的疑,對緣起的疑也是在初道當中斷除了。

  第二道Sakadàgàmi-magga,並不能夠斷除任何的煩惱,但是它可以減弱貪、嗔、癡。

  第叁道Anàgàmi-magga可以斷除兩種煩惱,兩大類的煩惱:

  第一是對欲望的貪著、貪愛。

  第二是嗔恚或者說嗔恨心,在第叁道Anàgàmi-magga或者說阿那含道的時候已經徹底地斷除了。

  第四道阿拉漢道(arahatta-magga)可以徹底地斷除一切的煩惱,除了前面的五種最粗的煩惱已經斷除之外,他還可以斷除對于色界的貪、對于無色界的貪、愚癡(無明)、掉舉、我慢,這些都斷除。

  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或者稱爲道心,然後證得道心之後,…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