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在走錯路的時候,能夠指正我們,能夠拉我們,能夠提醒我們的,這種人才是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人。
所以,我們真正能夠對導師有恭敬心的話,能夠真正地把自己的身心都奉獻給導師的話,那麼,無論導師對你怎麼樣,對你好的、對你壞的、對你硬的、對你軟的,你都能夠承受,你都能夠承受導師用任何的態度對你,那麼,導師給你的任何法你都能夠接受,你的心就不會抗拒。不會導師對你好,你就很歡喜,你才接受導師的法;如果導師對你不好,你自己的心就起了排斥,你的心就起了抗拒,那這樣的話,即使你能夠得到利益,這些利益都是很微細的、很微小的、很微不足道的。
我們對于導師,應當要有恭敬心,要心存感恩,要用一種很好的受法的心態去恭敬導師,我們恭敬導師就是等于恭敬法,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是從導師那邊領受法的,法是從導師那邊學來的,當然,導師還有他的導師……再往上推,最開始的導師是我們的佛陀。
如果,我們有很好的心態去對待我們的導師,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能夠禅修。而如果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受法的心態,那麼,作老師的也會很虛心地、很細心地、很耐心地去教導我們。而且我也發現很多老師都很無私的,只要他懂的,他知道的,他都會很無私地把他所知道的這些法傳授給大家。
如果作導師的他不肯說,並不是因爲他吝啬,他吝啬于法,他不肯教,而是因爲他可能認爲現在這個時候還不適合教導,或者說這個時候跟你說這些東西不適宜,不一定有幫助,甚至說還有害。因此,導師才有保留,然而,到了一定階段,導師可能會把他所知道的都教導給你。
就如我們的帕奧禅師一樣,有時候,有些禅修者,特別是禅修沒有進步或者說還在修止業處的時候,你會發現有時候那些禅修者問的一些問題,禅師會很不耐煩。我有一次問一些《阿毗達摩》的問題,我已經問了兩個問題,在問第叁個問題時,還沒有問完,禅師那時就繃起臉:「你爲什麼要問這些問題?爲什麼那麼多的問題?」
其實,這些問題禅師都懂,禅師不會吝啬,他並不是不肯告訴我,而是說如果我問這些問題的話,我的心那個時候就一直在攪,攪在《阿毗達摩》這些知識上:「彼所緣是怎麼樣?彼所緣的性質是怎麼樣?怎麼樣才能夠産生這些彼所緣?」那時我的心就攪在這方面。所以禅師就毫不客氣地說:「你爲什麼有那麼多的問題?問這些問題幹什麼?」但是,到了某一個階段,比如說你的禅修有進步,那時禅師會很耐心地回答你所有的問題,你會發現那時禅師是很無私的。
因此,我們看一位禅修指導老師,有時他不耐煩並不是因爲導師個人的缺點或者他的吝啬,而是因爲如果那個時候他確實很耐心的話有可能是害了你。什麼事情是適合做的?什麼事情是不適合做的?什麼事情在這個時候是適合做的?什麼事情在這個時候是不適合做的?作爲導師來說,他應該很清楚,如果能夠清楚在什麼時候給什麼樣的指導,在什麼時候給什麼樣的指示?能夠善知這些的,才是很好的導師,才是善巧的導師。
所以我們對第二種恭敬就講到這裏,是對五種對象的恭敬。
第叁種是慈悲心(metta- karunā)。慈悲有兩大類的慈悲:
第一類是作爲我們禅修業處的慈悲。
第二類是我們平時禅修生活上的慈悲。
作爲我們禅修業處上的慈悲,我們可以依照這種對慈心的培育,對一切衆生散播慈愛而達到禅那的階段,這個是作爲禅修業處的慈悲。
我在這裏並不是講禅修業處的慈悲,而是講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慈悲。我們要培育慈悲,首先應當在我們這些人群之間培育慈悲。無論是在《長部》、在《中部》、在《增支部》等等很多的經典裏面,佛陀都有教導弟子們應當慈悲,這種慈悲是怎麼樣呢?這種慈悲包括叁大類的慈悲:
第一種是當我們跟同梵行者、跟同戒者、跟持戒者、跟同法者一起相處的時候,我們在身體的行爲上,無論是面對面還是背後,我們都應當對這些同梵行者、對這些同修者、大家一起禅修的人,對他生起慈愛;
第二種是我們在跟這些同梵行者、跟這些持戒者、跟這些同法者共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所說的話,我們的語言,無論是當面還是背後,我們都應當對這些同法者、同梵行者生起慈愛;
第叁種是跟這些同梵行者、同法者、持戒者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心念,無論是當面還是背後,我們都應當對這些同梵行者、這些同修們生起慈愛;
這是佛陀在很多場合當中教導的,當然,後面還有叁種,前面叁種是身、語、意對同梵行者、對同修們生起慈愛。
第四種就是如果得了一些利養、一些供養,大家一起分享;
第五種就是大家的戒都持得非常圓滿,沒有缺、沒有破、沒有犯;
第六種大家在見解上,在佛法的觀點上,大家都是一致的,都是以導向解脫、證悟涅槃爲目標的。
在前面這叁種就是講我們應當如何跟同修們(在座的就是姐妹們)怎麼樣相處。相處就是無論我們的言、行、我們的起心動念,無論是大家在一起的時候、當面的時候或者說背後的時候,我們都散播慈愛,都用一顆慈愛的心互相對待。
如果我們能夠以一顆慈愛的心,無論在身、語、意方面都能夠友善地對待的話,那麼大家在一起肯定是很快樂的、是很喜悅的,那個時候就不會有矛盾、不會有是非、不會有妒忌、不會有勾心鬥角、不會有容不下對方的那種心態。
一個僧團的和合,一個寺院的和合是很重要的,對禅修者來說是非常好的助緣。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在充滿了鬥爭、充滿了爭吵的寺院那裏安住,在那裏住是很難住下來的,一住就很容易卷入是非。一旦你的心陷入了是非,你想要培養一顆很甯靜的心來禅修,那是不可能的。你的心都經常記在人我是非上,都記在:「哦,今天她把一塊什麼東西放在了我的門口,今天她又在我面前吐痰,今天她又對我繃緊了臉,今天她又給我一個怎麼樣的眼色……」那個時候,你的心就是爲了她們那麼一個小小的動作,你就在那裏擔心整天,在那裏懷恨整天,你能禅修嗎?
不要爲別人的一些微細的行爲和微細的語言而套住自己的心。如果你的心是放寬的話,你的心態很寬廣的話,你的心是充滿慈愛的話,這些小動作是根本幹擾不了你的;如果你的心是很狹窄,你的心充滿了妒忌,充滿了憤怒,充滿了厭惡,充滿了仇恨,充滿了不滿,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受傷的,而且這種受傷往往是你自己造作出來的。一個禅修者經過你面前,他只是專注在業處,他沒有跟你打招呼,你就可以對他懷恨在心;一個人跟別人說話,你就在懷疑:「哦,她是不是在講我的壞話?」那個時候,你自己又製造了煩惱。
沒有慈愛的心是很容易受傷的,這種受傷並不是他人的傷害,是自己在傷害自己;一顆沒有慈愛的心是很容易排斥的;一顆沒有慈愛的心是很難包容的,自己的心已經狹窄到容不下別人,容不下任何的事、容不下任何的物,乃至到連自己都容不下,這樣狹窄的心、這樣狹隘的心、這樣肮髒的心跟汙染的心怎麼樣去培育禅修呢?
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來這裏,是來修定,修定是爲了培育心清淨,是爲了讓心清淨。但是你在平時當中你卻不斷地汙染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變得很肮髒、變得很汙染,你口裏說在培育心清淨,你的心什麼時候才能夠達到清淨?如果一個充滿慈愛的人,他的心是很寬廣的,他很多事情都能夠容得下,他充滿了慈愛、充滿了關愛、充滿了包容、充滿了寬恕。
如果用這樣的心來對待我們禅修的所緣、對待我們禅修的業處,他的心就很容易跟所緣相應。要他專注在哪一種所緣,他都可以專注,專注于修安般,他的心很容易跟安般的所緣相應;叫他專注于佛隨念,他的心就很容易跟佛陀的功德相應;如果叫他專注于叁十二身分,他的心就很容易跟叁十二身分相應,爲什麼?因爲他的心是打開的、他的心是寬廣的。
如果以一顆排斥的心、以一顆對任何事物都抗拒的心,連自己都容不下的心去禅修,他的心對任何東西都是抗拒的。如果叫他禅修,他對所緣也是抗拒的。我們要知道,這個世間是不圓滿的,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是充滿苦的。人是充滿貪嗔癡的,只要還沒有證得阿拉漢,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煩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氣、有不同的性格跟行爲。
知道了這個世間是不圓滿的,我們就不要過分地挑剔,一個非常圓滿主義的人是很痛苦的,一個非常圓滿主義的人,他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因爲圓滿主義是對這個世界、對自己有很高的、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希望一切都是圓滿的,一切都是順他自己意的。當一看見別人有不好的行爲、別人不好的語言,一些不好的事情、一些不好的事物,那個時候,他的心就很難平靜下來。他就很容易把別人的缺點,把一些事物的缺點放大、擴大、誇大,最後使自己的心不能夠容得下別人、不能夠容得下其它的事物。
同理,對自己也是如此。自己如果有圓滿主義傾向的人,你也很難原諒自己。你對自己的行爲、對自己的容貌、對自己的身材、對自己的出身、對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朋友、對自己的禅修耿耿于懷,什麼東西都不能夠滿你的意,你想要追求圓滿,但是這一切很不圓滿,然後你的心老是在這些缺點上打轉,你就過分地去誇大自己的缺點,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一大堆缺點,然後,自己就在那裏埋怨,埋怨命不好、埋怨自己的巴拉密不夠、埋怨自己的禅修不好,然後,對自己在禅修當中,如果起了一點點煩惱,打了一點點的妄想,自己就覺得是很不可饒恕的事情,連自己都容不下,那如何能容得下別人?你如何容得下你自己生活在這個世間呢?
所以,我們要打開自己的心懷,要放下這一個我、對我的那種死死的、緊緊的執著。我們應該用一顆包容的心,來包容這個不圓滿的世間;我們應當用一顆包容的心,來包容別人的缺點和習氣;我們要用…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