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P4

  ..续本文上一页位老师的话,那么,可以说已经入了魔道了都还不知道。如果一位导师他教导的是依照三藏,依照《律藏》、依照《经藏》、依照《论藏》,是依照佛陀所开示的、佛陀所说的教导。如果你依照这样的导师,恭敬这样的导师,这样的导师就会把你带进法中,把你引进法中,把你导向解脱,他会指导你次第地禅修乃至到证悟涅槃。

  当然,好的导师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严格依照经论而指导的老师;

  第二种是在依照三藏,依照经论的基础上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指导的老师。

  第一种导师是更保险的,然而,对于第一种导师来说,往往可能使人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没那么相应,好像老师的教条主义太重,老师的形式主义太重,或者老师说的东西太简单而没办法很快地去吸收。然而,如果我们再考量一下:「他所说的东西都没有偏离三藏,没有偏离佛陀的教导啊。」如果我们对这样的导师生起不善心,生起抗拒的心,生起厌恶的心,我们是不是造了很重的不善业啊?

  然后第二种呢,是依照经验来指导的禅修,但是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经验,这种经验必须得是符合三藏的。如果一个人纯粹是依照个人的经验去指导禅修,这个也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人的禅修经验很有可能是跟佛陀所说的是相符的,然而也有可能是偏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的教法流传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有一句话叫做:「八万四千法门。」对不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法门?其实很多就是每一个人都加进了自己不同的经验、不同的个人的见解、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话就形成了。在这里,我们并不排斥个人的经验,但是首先有一个原则,就是这种经验必须得跟佛陀所说的、跟三藏相符,如果偏离的话,这种经验就应该否定,或者说至少这种经验应当质疑。

  比如说,一个人他看了经典,然后呢,他就依照经典去修,然后突然就进入了某种状态,比如说在修定的时候,身心已经有了一些觉受了,有一些轻安了,然后他感觉到自己非常欢喜、非常喜乐、心很宁静,然后他就对照:「哦,经典这里说的,这个是喜、乐、一境性了。」然后他就说这个就是初禅。这样的话就落入于经验了,因为他的喜乐跟心平静的一境性只是那一种因为修禅、因为心已经平静下来那种轻安的觉受而已。

  结果他就用这种方法去教人,那很多人也会以为自己只要有了一点点静坐的觉受,他以为自己也是初禅了,然后很快就进入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了。当然这种人也许他可以很快地进入初果,不过这个初果是没有断除任何烦恼的初果,所以用经验来教导别人是很危险的。

  但是,我们不是要完全否定经验,就是说,这种经验只要跟三藏符合,跟佛陀所说的符合,(我们就可以依照这样的导师指导来修行)。如果修入出息念,他跟佛陀在三藏里面说的,跟《清净道论》里面说的符合,我们就应当依照,就不应当去抗拒、不应当去排斥;如果他说的是偏离的话,我们就应当把它们放在一边。因此,我们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应当谨慎。

  然而,如果当我们发现有一位导师或者说有一些导师,他们教导的方法确实是依照三藏,跟佛陀所说的没有偏离,那他们是依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应当去依照、投奔到这些导师的门下。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应当太多的去质疑老师、太多的去检查老师。为什么呢?因为「疑」是禅修的障碍,我们在上一次讲入出息念时也讲到了,对老师的怀疑是对自己禅修设下的障碍。

  只是我们在选择老师之前要谨慎,如果当我们通过很多种方法,比如说导师的言行、导师对禅修的指导,这些都符合三藏,那么,我们就应当把这些质疑抛到一边,我们就应当依照导师的教导。如果没有导师,我们禅修是谈不上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佛陀才说:「善知识是梵行的全部。」整个梵行的生活都必须得依靠善知识,也正是因为有像佛陀、像世尊这样的善知识才有法,才有千千万万的这些禅修者证得了涅槃,解脱了生死的轮回。

  在《清净道论》里面提到了有几类的善知识:最好的善知识、至上的善知识是我们的世尊――佛陀,他是具足了一切知智的,能够通过各种方便、各种方法、善巧来指导弟子们修行乃至证悟涅槃的最上的、最高的导师;如果世尊已经入般涅槃(parinibbāna)了,那么,八十位大弟子当中,仍然住世的善知识是最好的善知识。

  如果这些大弟子都已经般涅槃了,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漏尽者,就是已经证悟阿拉汉的圣者,这是最好的导师;当然,阿拉汉也是很难找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位阿那嘎弥(Anàgàmi,古译阿那含),三果的圣者也是很好的;再不行,退而求之,我们找二果的圣者;如果二果的圣者也很难找,我们就要找初果的圣者。

  如果初果的圣者都很难找,那么,已经证得了禅那的凡夫也是善知识,因为他已经有了禅那的体验;如果连证得禅那的凡夫也不能够找到,那么,就找三藏的持者,能够背诵整部三藏的这些比库、这些出家人;如果三藏持者也不能够找到,那么,就找二藏的持者。

  如果二藏的持者也找不到,那么,就找一藏的持者,就是能够背一藏的;如果一藏的持者也不能找到,那么,就找能够背诵一部经典的,这部经典不是指只是很小的一部,而是比如说《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最少是一部的,能够背而且能够精通它们的注解,这样的善知识,而且这种善知识必须得是知耻者,就是有惭愧心的人。为什么呢?

  因为《清净道论》里面提到古代的那些长老们都说:「知耻者能够维护传统。」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惭愧心的人,他才能够维护佛陀的传统,当他在解释佛法的时候,他不是依照自己的经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根据传统、根据传承来指导。

  所以,在《清净道论》里面提到了善知识可以分为这几类:

  第一类是佛陀;

  第二类是上首弟子;

  第三类是大弟子;

  第四类是阿拉汉(arahant,古译阿罗汉);

  第五类是不来(anàgàmi,古译阿那含);

  第六类是一来(sakadàgàmi,古译斯陀含);

  第七类是入流(sotàpanna,古译须陀洹);

  第八类是得禅的凡夫;

  第九类是三藏持者、二藏持者、一藏持者,如果一藏持者都不得的话,那么,能够背诵一部经的知耻者(有惭愧心的人)也是善知识。

  如果我们要从事禅修,我们就必须得要去皈依一位能够指导业处的导师的门下,在他的指导下面去禅修。如果我们要皈依在一位能够指导业处的善知识的门下去禅修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得生起恭敬心。

  在我们要修行业处的时候,《清净道论》里面就有教导我们应当如何来恭敬能够指导业处的导师,我们应当把自己的身体贡献给、奉献给佛陀跟教导业处的这些导师(àcariya,古译为阿阇梨),真正把身心、把身体奉献给佛陀,如果一个没有把身体奉献给佛陀的人,当他在独处、当他在遇到恐怖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会感到非常的恐惧和害怕。

  然而,如果他已经把自己的身心都奉献给佛陀,这个时候他就可以问:「喂,你这个人,你看我已经把身心都奉献给佛陀了,你还要怕什么?你还要恐惧什么?」

  就比如说,有一块非常好的、善妙的布,如果这块布给老鼠咬了或者给其它的动物咬破了,这时你会很心痛;然而如果你说:「我现在要把这块布做成袈裟,然后供养给比库、供养给僧团。」这样,即使你在把这块布剪开来、裁剪的时候,你的心都是很高兴的,是不是?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地执着,那个时候,有一点点的烦恼、干扰,你的身心都会波动,然而,你把这些身心都奉献给佛陀,即使再大的困难,我们都相信佛陀,依靠佛陀的威力、依靠佛陀的功德,这些烦恼都可以解决。所以这样,我们应当把身心都奉献给导师。

  《清净道论》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叫做小托钵帝须(Cuëapiõóapatika-Tissa)的长老,他是一位教导业处的禅修导师。有一天,来了三位比库,这三位比库都想要禅修,于是,他们顶礼了这位长老之后,就请求这位小托钵帝须长老说:「我们希望在您的座下能够禅修。」那个时候,这三位比库都分别说了自己对导师的那种恭敬的话。

  第一位比库说:「导师!如果是为了您起见(就是如果您想要的话),您让我跳下万丈深渊,我都会努力去做的。」

  第二位比库说:「尊者!如果为了您起见,如果您要叫我从脚跟开始一直在石头上磨,一直到把身体都磨成残废,我都会努力去做的。」

  第三位比库跟这位长老说:「尊者!如果为了您起见,如果您愿意的话,您叫我从现在开始停止呼吸一直到我命终,我都会努力去做的。」

  也就是说这三位比库都宁可把自己的身体都奉献给导师,导师叫他做什么,说一不二,不会有异心。这个时候,这位长老就心里在想:「恩,这三位比库确实是材料,可教导的材料。」于是,这位长老就虚心地教导这三位比库,结果这三位比库在这位长老的指导下都证得了阿拉汉。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地把自己奉献给导师、恭敬导师的人,他才能够受得起导师的呵责,才能够受得起导师的管教。一位导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并不一定都是那种充满微笑的方式,如果学生做错了,做弟子的做错了,导师就应当很严厉地对待。如果导师很严厉地对待,这个时候,如果做学生的抗拒了,对导师生起了不善心,那么,这种学生可教吗?

  所以,我们要像吉祥尊者所说的一样:「做学生的,我们做弟子的应当像一个舌头。」舌头不仅仅能够尝好的味道,尝甜的、尝香的,我们也应当尝苦的味道,药不是都是甜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如果我们做错了,有人能够真正指出我们缺点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帮助我们的人。如果当我…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