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P3

  ..续本文上一页让善法经常在自己的心中生起,要让自己的心远离不善法、远离贪嗔痴,这是更重要的远离。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讲到了第一种最重要的心态就是远离,我们要远离的是不好的、不善的、障道的东西,但是远离之后因为心必定要有一个所缘,那么我们要取什么的所缘呢?远离的是不好的所缘,远离的是贪嗔痴,然后我们要取的所缘是戒定慧,我们要取的是法,取法为所缘,要如何才能够取法为所缘呢?要如何才能够让我们的身心融入于法呢?我们首先就要有恭敬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讲第二个是恭敬心。

  恭敬的对象有五种或者称五大类:

  第一种是佛陀。佛陀是一切人、天、梵天都应当恭敬的、都应当尊重的、都应当供养的,他是我们的导师,他是法的觉悟者,他是法的演说者,他是法的开导者,他是法的指示者,我们首先应当恭敬佛陀。

  第二种是我们应当恭敬法。我们应当依照佛陀的教导,应当实践佛陀的教导,这个是对法的最高的恭敬。惟有我们把心、把身心、把生命融入于法,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法的利益。

  第三种是僧。僧有两种意义的僧:第一种是paramattha-saïgha ;第二种是sammuti-saïgha。

  第一种是属于胜义的僧或者称为究竟的僧,换一句话我们也可以说ariya-saïgha,是圣僧。这一类的僧是已经证得了任一种道果的圣者,这是从胜义上、从究竟意义上说的僧,我们要皈依三宝的僧就是这种意义的僧。

  第二种是sammuti-saïgha。sammuti的意思是认定的,或者说世俗的,或者说一般意义上来讲的僧。这种僧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善来比库、有三皈依的僧、也有得八敬法的僧、也有经过白四羯磨而成为的僧。现在只有通过白四羯磨而成为的僧,也就是通过如法羯磨而成为的僧,这种僧就包括了比库和比库尼。

  对佛、法、僧的关系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恭敬佛、法、僧,在很多的经典里面、在很多其它书籍跟西亚多的那些开示当中,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我们都已经了解了。

  在这里就简单地再讲一下,佛陀是法的觉悟者跟法的开示者,因为有了佛陀我们才可以了知法、才可以实践法、才可以证悟法,因此,佛陀是我们的导师,我们应当恭敬佛陀,我们应当对这位无上的等正觉者有无上的恭敬心、至诚的恭敬心。

  第二是法,因为法是佛陀所宣说出来的、所觉悟的,只要我们实践、只要我们依照佛陀的教导去禅修,我们也同样能够解脱。而且法有一个特点,它是在今生当中可以证悟的,它不是要等死的,不是你死的时候才可以实现的。我们经常念的:

  “Svàkkhàto bhagavatà dhammo, sandiññhiko, akà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ü veditabbo vi¤¤åhã”ti.”

  法是世尊所善说的,它是必须得自己亲身去证见的,在证得道的时候,不用经过很久时间就可以体证涅槃、就可以证得果的,这就是sandiññhiko, akàliko。ehipassiko是欢迎大家都来实践的,都来看的。opanayiko就是导向涅槃的,只要我们禅修、我们依照佛陀的教导,我们就能够证悟涅槃,因为法是通往涅槃的、通往解脱的。paccattaü veditabbo vi¤¤åhã意思就是只要智者通过禅修就能够亲自去证得的、去证悟的,法有这样的特点。

  正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仍然能够听闻佛法、仍然能够修行佛法,所以我们应当对法要好好地珍惜,要生起很大的恭敬心,惟有通过法、惟有我们置身于法,我们才有解脱的希望,我们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才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除了法,要脱离轮回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一个人偏离了法他仍然能够解脱。

  还有呢,我们对僧也应当恭敬,为什么呢?因为僧是传承佛法的、是住持佛法的人,而且僧是把生命、把身心奉献给佛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应当尊敬、我们应当尊重、我们应当恭敬、我们应当供养僧,正是因为有了僧,所以法才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乃至传到现在佛陀入灭二千五百多年之后,我们仍然能够听闻佛法、仍然能够修行佛法、仍然能够体证法,这是因为历代的僧、历代的那些比库大德们一代一代通过奉献自己的身心、奉献自己的生命所换来的。我们现在仍然还能够修行,还能够体验到这么纯正的佛法。还仍然能够依照戒定慧,依照八圣道而去证涅槃,所以我们应当对僧心怀恭敬、心怀感恩。

  那么,我们讲了佛法僧之后,第四种我们应当恭敬的是自己的父母。作为在家人恭敬、赡养、奉侍父母是每个人的职责,孝顺父母是每一个人的天分,也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但是对于出家人来说呢,应当怎么样奉侍自己的父母呢?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在这里我想讲《律藏》里面的一个故事。在《律藏》里面记载,有一位比库把自己所得的供养拿给了自己的父母,当他(把食物)拿给了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因为他知道,作为一位比库不能够把自己的供养、自己的物品拿给在家人,因为这样是犯戒的。那个时候这位比库就起了疑惑,结果他就去问佛陀,佛陀怎么说呢?佛陀说:「你把供养拿给自己的父母,我还能够说什么呢?」所以佛陀说:「如果一位出家人、乃至一位比库把自己(接受)供养的所得、把自己的食物、把自己的一些衣药等等拿给父母,在戒律上是没有过失的。」所以从物质上我们可以用这种供养所得拿给父母,这是连佛陀都不会谴责的。

  第二方面是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恭敬、对父母的感恩和回报,那就是法。现在有很多人出了家或者没有出家,他就担心:「如果我出家了,我的父母应当怎么办?」我们用佛陀的教法来分析,我们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我们为了父母,我们舍弃了出家,舍弃了修法的机会,即使我们非常孝顺,父母也是非常欢喜,我们整天都很辛勤地工作,然后就把工作所得的钱财啊等等让父母丰衣足食、安享天伦,让父母衣食无忧,那么,我们再想一想这样的话对父母是不是有真正的利益呢?也许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可以说可能他的母亲、他的父亲很满意,这个确实是报恩,这个也是世俗上认为是最好的报恩。

  我们再考虑一下,即使你现在把所有的资财,你把所有的财产都去赡养父母,让父母过得犹如置身于天堂,再想一想他能够享用多少年?他这样享受,他是不是能够没有贪着的心去享受呢?是不是你越孝顺,他就对你的心会越来越离染呢?越来越没有染着呢?我们再想想,如果现在你让他安享天伦,他的下一世你会不会去考虑他?即使现在你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能够再活上五十年、六十年,他能在这五、六十年当中都是非常快乐地生活,那么可不可以保证他下一生也能够这么幸福呢?

  更重要的并不是在物质上面,如果我们作为出家人或者我们作为信佛的人能够让父母在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财物去布施,至少布施是为他来世、为他以后种下了福德的因缘,因为布施、财物的布施是富贵的因。在这方面来说,如果我们能够使父母亲做功德、去做布施,这个是更高的孝顺。为什么呢?

  因为,你使父母能够以善心去布施,正如说已经不再把你父母的利益只是放在今生上,而是让他在未来能够过得更好。更进一步,如果你能够让父母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能够进一步去持好五戒,持好八戒,那么你可以说只要你的父母能够对佛法僧有信心,能够持好五戒,那么他在来生投生为人、天善趣的可能性就很大。而如果能够让你的父母亲修行止观,无论是修哪一种业处,就证明说你在让你的父母培育解脱的资粮、在培育巴拉密。最高的孝顺是让我们的父母在今生今世当中证悟涅槃,那这时候呢,那才是真正的对父母的恭敬,那个时候你就不用再为你的父母担心了,这才是最高的孝顺、最高的奉侍。

  然而,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如果父亲或母亲或者父母亲都健在的话,那么我们会想,这个时候我们没有尽到对父母的孝顺、对父母的恭敬,那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更应当好好地安住于法,如果我们自己有德行,我们自己培育了戒定慧,即使父母亲恭敬我们、称赞我们、供养我们都可以使他得到很大的善业,积累很大的福德,这是他们未来轮回的资粮。所以对父母也要恭敬,但是我们出家人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恭敬呢?最好是我们以法的方式去恭敬我们的父母,这是第四种恭敬心。

  第五种恭敬是对老师、对导师的恭敬。对在家人來說,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就是教給学生成人,立身处世的道理;授业就是教予他们知识,教予他们技术;解惑就是解答他们的疑惑,对人生的、对世界的、对各方面的一些疑惑。这是世俗上老师的概念。

  在佛法上我们也必须得依靠老师。如果没有老师,你所修行的我们平时叫什么?没有老师、不依靠老师的修行叫什么?叫盲修瞎练,是不是?应该有很多的例子,盲修瞎练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导师是很重要的。导师是法的代表,导师是传承佛法的象征。当然,我们在恭敬一位导师,在依照一位导师的指导之前,我们还必须得要谨慎,也就是叫慎择师。在选择老师的时候其实很重要,因为我们都知道邪师惑众,这个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们应当怎么样选择导师呢?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来判断一位导师呢?

  首先,我们应当依照三藏、依照法、依照经论来衡量一位导师。如果一位导师所教导的、所说的跟三藏偏离,跟佛陀所教导的偏离,那么我们应当谨慎,如果我们这个时候还是一意孤行,把身心都奉献给这…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