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就能够取涅槃为目标而进入了果心,所以道心和果心都是取涅槃为目标,而涅槃是没有任何烦恼的,没有任何贪嗔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涅槃是最上的出离,是最高的出离。
第五种出离是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善法我们如果根据《阿毗达摩》来分析呢,你就更容易了解,根据《阿毗达摩》在心路过程里面如果生起了善的速行,那么不善的速行就不可能生起。
对于凡夫来说,在速行里面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凡夫的速行只有两种:一种是善;一种是不善。如果那个时候,你在生气,在生气的时候不可能有善的心在你的速行心当中产生。如果那个时候你生起的是善心,那么不善心就不可能在你生起善心的那个时候生起。如果说有时候会生起善,有时候会生起不善,那是在不同的心路过程当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善心都是对于烦恼,对于不善心的出离。
因此我们可以说出离包括了这五种:
第一种是出家,对俗家的出离;
第二种是禅那,是对五盖的出离;
第三种是观智;
第四种是涅槃;
第五种是一切善法。
或者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分析,「出离」我们也可以叫做远离,远离什么呢?我们又可以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身的远离。身的远离就是现在我们来这边,选择了出家,我们住在森林里面,我们住在阿兰若,住在道场里面,这个时候我们不是住在俗家、我们不是住在城市、不是住在乡村、乡镇,这是属于身的出离或者身的远离。
第二类是心的远离。心的远离,远离什么呢?心远离贪嗔痴,那才叫做心的远离。远离贪嗔痴有几种情况,第一种包括你生起善法的时候,你在修行的时候,那个时候你的心已经暂时地离开了不善法,暂时地离开了烦恼。如果你能够达到禅那,你住在定中的时候,就不可能有不善法生起,那个时候你就是对不善法的远离。当然,最上的远离是证得阿拉汉,那个时候已经远离了一切的烦恼,远离了一切的贪嗔痴。
第三类远离是至上的远离,也就是涅槃,或者说诸行的远离,是对一切世间法的远离,对一切因缘造作之法的远离。涅槃是心完全地从诸行当中抽离出来,只取寂静界为所缘,这是最上的远离。
我们作为禅修者,最重要的就是远离,如果一个人没有远离心,来这边禅修是很难精进的、很难禅修的。大家在这边都很有智慧,有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出家,选择了出家是远离的第一步,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披上了袈裟,只要把那些三千烦恼丝,把头发剃掉,那么就证明说现在形象上我们已经跟俗家人不同了,跟俗家人有所区别了,我们选择的是一条远离的路,一条出离的路,一条朝向涅槃、朝向解脱的路。
然而,身的远离、形象上的远离等不等于心已经远离了?如果只是披上了袈裟,剃光了头,现了出家相,但是心老是挂着俗家、老是挂念着我以前怎么怎么样、我在家的欲乐怎么样、我在家的成就怎么样、我以前是多么的荣华富贵、我以前是多么的风光,或者说已经出家了还经常惦念着以前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或者说已经出家了还经常做一些在家人的事情,那么,我们可以考量一下自己,到底像不像个出家人,是形象的出家人还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形象上已经是一位值得人家恭敬的出家人了,但是我们可以观照一下自己的心,到底自己的心态已经是不是一个出家人了,心是不是真正的乐于禅修、乐于远离。
首先,我们出家的第一项标志就是在形象上我们已经跟在家人不同了,在形象上跟在家人不同,我们可以进一步反思:「我们的心态、我们的起心动念是不是还是跟在家人一样呢?」我们可以、而且我们应当省思的。
而第二种我们可以省思:「既然我们选择了出家,我们的衣、食、住、药,这些供养,我们的生活所需,我们每天托钵的食物,我们所住的,这些基本上都是靠居士、靠施主们、靠信施们,那些有信心的施主们供养的。如果,只是因为形象上让这些施主们恭敬、供养,而心态上却跟在家人一样,甚至说比在家人的心态更糟糕,更容易妒忌,更容易小气,更容易贪着、贪染,那么再想想,自己是不是值得人家恭敬、值得人家供养。你所受用的这些衣、食、住、药,是让人家积累福报、是让人家种功德,还是自己欠债呢?欠下他们的功德债呢?是不是在欠因果债呢?自己有没有一种出离的心、向道的心、求道的心去接受这份供养呢?」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好好地去省思的,毕竟出家了,我们很多东西都得依靠施主,在物质上,在衣、食、住、药上施主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禅修、我们要向道、我们要求法,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像一位出家人,身也出离了,心也出离了,那么在家人的每一次礼拜、每一个恭敬的行为、每一次供养都是为他们种下福德,我们就是属于福田,是功德的田,是福德的田地,是培植福德因缘的田地。
然而,如果自己的心态连一个在家人都不如,自己一大堆烦恼,在处理烦恼的事情、处理人际关系的事情、处理自己的事情连个在家人都不如,那么我们凭什么去接受别人的供养呢?凭什么去接受别人的礼敬呢?
各位想一想,自己省思一下是否当之有愧。所以出离心是向道的心,是求法的心,是朝向解脱、朝向涅槃而精进地禅修的心态。如果我们有了出离心,我们就肯定会精进,就不会放逸、就不会懈惰,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或者什么是可做可不做而最好不要去做的。出家人要摆好心态,首先在形象上出家了,在心上也应当出家,也应当像个出家人。
不要太过对一些他人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管太多,最重要的是自己切身的利益、究竟的利益,在法上的利益。如果一位出家人太过在意别人,或者说还在意自己在家的人,比如说以前的丈夫、以前的儿子、以前的眷属、或者说以前的兄弟姐妹、一些亲戚,或者还在意其他的人、其他的同修,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这些上面,在这些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方面,那么你看,他的出离心强不强?他一天是在忙碌,他忙些什么?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在《大般涅槃经》(Mahàparinibbànasuttaü)里面记载,佛陀当时在古西那拉(Kusinàra,古译拘尸那揭罗)即将要入般涅槃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阿难达(Ānanda)尊者就担心了,他犯愁了,因为那个时候阿难达尊者还只是一位索答般那(sotàpanna),一位初果圣者,所以他还是会有忧愁、会有忧虑。这个时候,他就问世尊,问佛陀说:
「世尊啊,当您入般涅槃以后,我们应当如何供养您的舍利呢?或者说处理您的后事呢?供养您的遗体呢?」
这个时候佛陀说:「Ānanda,你不应当为供养如来的舍利而挂心,你们只应当自善,你们应当致力于精进、精勤、不放逸,应当专心地安住,那些对如来有信心的刹帝利、婆罗门、居士的智者,他们将会供养如来的舍利。」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导师,我们的导师,阿难达尊者一直跟随着二十五年的导师去世的时候,如果按照人的常情来说,如来的后事是这些佛弟子们,是佛陀的这些长随弟子们应当去处理的事情啊,但是在这个时候,佛陀的教诫我们当铭记在心,即使是佛陀的舍利、佛陀的后事对出家人来说都不应当放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太过去操心,而这些事是在家人的事,而不应当是比库应当做的事。
比库应当做的事是什么?是应当致力于自己的完善、致力于精勤、专注、不放逸、专心而住、精勤而住。然后我们现在再可以对比一下,现在有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别人的事情,自己可以花上几天几夜、一整天整夜去为别人操心,花太多时间在那些琐碎的事情上,或者说甚至一些在家人去世的事情也要你花上很多的时间去帮他们念经、帮他们超度。那么这样的话,想想会不会违背了佛陀的教导,即使是佛陀、我们的导师,即使是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长随的弟子们,佛陀都不要他们去操心、不要他们去管,只管自己的道业,只管自己的禅修。我们相形之下我们是多么的惭愧呀!
所以佛陀在《法句经》里面第一百六十六偈当中,佛陀说:
“Attadattha§ paratthena,
Bahunà pi na hàpaye;
Attadattham abhi¤¤àya,
Sadatthapasuto siyà.”
「莫以利他事,忽於己利益。善知己利者,常專心利益。」
意思就是:不要因为利益他人的事情而疏忽了自己的利益,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利益就应当经常地专心于自己的利益。
这里「自己的利益」是指自己致力于禅修而证悟圣道、圣果、涅槃,这才是自己的利益。我们应当好好地记着:不要因为利益他人的事情而疏忽了自己的利益。善知自己利益的人应当经常专心于利益。因此,我们所说的出离有两种意义:
第一种我们出离的是对世俗的生活、世俗的物质、世俗的那些贪爱、那些关系(夫妻、儿女、家庭)、工作、世俗的荣耀、名闻利养,我们应当对这些东西的出离;
第二种出离就是我们的心态要有个出离的心态,至少我们应当像个出家人,我们的起心动念应当像个出家人。在《中部》里面佛陀就曾经教导我们应当怎么样省察我们的心念,我们的行为跟我们的语言呢?在经上说:
「当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当省察:『我做这项行为会不会增长贪、嗔、痴,如果会增长,我们就不应当去做;如果这种行为能够培育我们远离贪、远离嗔、远离痴,我们就应当去做这件事情。』」
所以我们要用远离的心态:
第一我们要远离世俗的生活;
第二我们更要远离贪嗔痴。
远离贪嗔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一个人还没有禅那,还没有修到vipassanà或没有证得涅槃,那么他更重要的是他要如理作意,要…
《禅林开示 第三讲 禅修心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