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P2

  ..續本文上一頁心就能夠取涅槃爲目標而進入了果心,所以道心和果心都是取涅槃爲目標,而涅槃是沒有任何煩惱的,沒有任何貪嗔癡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涅槃是最上的出離,是最高的出離。

  第五種出離是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善法我們如果根據《阿毗達摩》來分析呢,你就更容易了解,根據《阿毗達摩》在心路過程裏面如果生起了善的速行,那麼不善的速行就不可能生起。

  對于凡夫來說,在速行裏面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凡夫的速行只有兩種:一種是善;一種是不善。如果那個時候,你在生氣,在生氣的時候不可能有善的心在你的速行心當中産生。如果那個時候你生起的是善心,那麼不善心就不可能在你生起善心的那個時候生起。如果說有時候會生起善,有時候會生起不善,那是在不同的心路過程當中産生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善心都是對于煩惱,對于不善心的出離。

  因此我們可以說出離包括了這五種:

  第一種是出家,對俗家的出離;

  第二種是禅那,是對五蓋的出離;

  第叁種是觀智;

  第四種是涅槃;

  第五種是一切善法。

  或者我們還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來分析,「出離」我們也可以叫做遠離,遠離什麼呢?我們又可以分叁大類:

  第一類是身的遠離。身的遠離就是現在我們來這邊,選擇了出家,我們住在森林裏面,我們住在阿蘭若,住在道場裏面,這個時候我們不是住在俗家、我們不是住在城市、不是住在鄉村、鄉鎮,這是屬于身的出離或者身的遠離。

  第二類是心的遠離。心的遠離,遠離什麼呢?心遠離貪嗔癡,那才叫做心的遠離。遠離貪嗔癡有幾種情況,第一種包括你生起善法的時候,你在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心已經暫時地離開了不善法,暫時地離開了煩惱。如果你能夠達到禅那,你住在定中的時候,就不可能有不善法生起,那個時候你就是對不善法的遠離。當然,最上的遠離是證得阿拉漢,那個時候已經遠離了一切的煩惱,遠離了一切的貪嗔癡。

  第叁類遠離是至上的遠離,也就是涅槃,或者說諸行的遠離,是對一切世間法的遠離,對一切因緣造作之法的遠離。涅槃是心完全地從諸行當中抽離出來,只取寂靜界爲所緣,這是最上的遠離。

  我們作爲禅修者,最重要的就是遠離,如果一個人沒有遠離心,來這邊禅修是很難精進的、很難禅修的。大家在這邊都很有智慧,有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出家,選擇了出家是遠離的第一步,爲什麼呢?因爲只要披上了袈裟,只要把那些叁千煩惱絲,把頭發剃掉,那麼就證明說現在形象上我們已經跟俗家人不同了,跟俗家人有所區別了,我們選擇的是一條遠離的路,一條出離的路,一條朝向涅槃、朝向解脫的路。

  然而,身的遠離、形象上的遠離等不等于心已經遠離了?如果只是披上了袈裟,剃光了頭,現了出家相,但是心老是挂著俗家、老是挂念著我以前怎麼怎麼樣、我在家的欲樂怎麼樣、我在家的成就怎麼樣、我以前是多麼的榮華富貴、我以前是多麼的風光,或者說已經出家了還經常惦念著以前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兒子,或者說已經出家了還經常做一些在家人的事情,那麼,我們可以考量一下自己,到底像不像個出家人,是形象的出家人還是一個真正的出家人。形象上已經是一位值得人家恭敬的出家人了,但是我們可以觀照一下自己的心,到底自己的心態已經是不是一個出家人了,心是不是真正的樂于禅修、樂于遠離。

  首先,我們出家的第一項標志就是在形象上我們已經跟在家人不同了,在形象上跟在家人不同,我們可以進一步反思:「我們的心態、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不是還是跟在家人一樣呢?」我們可以、而且我們應當省思的。

  而第二種我們可以省思:「既然我們選擇了出家,我們的衣、食、住、藥,這些供養,我們的生活所需,我們每天托缽的食物,我們所住的,這些基本上都是靠居士、靠施主們、靠信施們,那些有信心的施主們供養的。如果,只是因爲形象上讓這些施主們恭敬、供養,而心態上卻跟在家人一樣,甚至說比在家人的心態更糟糕,更容易妒忌,更容易小氣,更容易貪著、貪染,那麼再想想,自己是不是值得人家恭敬、值得人家供養。你所受用的這些衣、食、住、藥,是讓人家積累福報、是讓人家種功德,還是自己欠債呢?欠下他們的功德債呢?是不是在欠因果債呢?自己有沒有一種出離的心、向道的心、求道的心去接受這份供養呢?」

  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好好地去省思的,畢竟出家了,我們很多東西都得依靠施主,在物質上,在衣、食、住、藥上施主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要禅修、我們要向道、我們要求法,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像一位出家人,身也出離了,心也出離了,那麼在家人的每一次禮拜、每一個恭敬的行爲、每一次供養都是爲他們種下福德,我們就是屬于福田,是功德的田,是福德的田地,是培植福德因緣的田地。

  然而,如果自己的心態連一個在家人都不如,自己一大堆煩惱,在處理煩惱的事情、處理人際關系的事情、處理自己的事情連個在家人都不如,那麼我們憑什麼去接受別人的供養呢?憑什麼去接受別人的禮敬呢?

  各位想一想,自己省思一下是否當之有愧。所以出離心是向道的心,是求法的心,是朝向解脫、朝向涅槃而精進地禅修的心態。如果我們有了出離心,我們就肯定會精進,就不會放逸、就不會懈惰,我們就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更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不應當做的;或者什麼是可做可不做而最好不要去做的。出家人要擺好心態,首先在形象上出家了,在心上也應當出家,也應當像個出家人。

  不要太過對一些他人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管太多,最重要的是自己切身的利益、究竟的利益,在法上的利益。如果一位出家人太過在意別人,或者說還在意自己在家的人,比如說以前的丈夫、以前的兒子、以前的眷屬、或者說以前的兄弟姐妹、一些親戚,或者還在意其他的人、其他的同修,把太多的時間花在這些上面,在這些並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方面,那麼你看,他的出離心強不強?他一天是在忙碌,他忙些什麼?

  在這裏我想舉一個例子,在《大般涅槃經》(Mahàparinibbànasuttaü)裏面記載,佛陀當時在古西那拉(Kusinàra,古譯拘屍那揭羅)即將要入般涅槃的時候,在這個時候阿難達(Ānanda)尊者就擔心了,他犯愁了,因爲那個時候阿難達尊者還只是一位索答般那(sotàpanna),一位初果聖者,所以他還是會有憂愁、會有憂慮。這個時候,他就問世尊,問佛陀說:

  「世尊啊,當您入般涅槃以後,我們應當如何供養您的舍利呢?或者說處理您的後事呢?供養您的遺體呢?」

  這個時候佛陀說:「Ānanda,你不應當爲供養如來的舍利而挂心,你們只應當自善,你們應當致力于精進、精勤、不放逸,應當專心地安住,那些對如來有信心的刹帝利、婆羅門、居士的智者,他們將會供養如來的舍利。」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導師,我們的導師,阿難達尊者一直跟隨著二十五年的導師去世的時候,如果按照人的常情來說,如來的後事是這些佛弟子們,是佛陀的這些長隨弟子們應當去處理的事情啊,但是在這個時候,佛陀的教誡我們當銘記在心,即使是佛陀的舍利、佛陀的後事對出家人來說都不應當放太多的時間去關心、太過去操心,而這些事是在家人的事,而不應當是比庫應當做的事。

  比庫應當做的事是什麼?是應當致力于自己的完善、致力于精勤、專注、不放逸、專心而住、精勤而住。然後我們現在再可以對比一下,現在有一些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別人的事情,自己可以花上幾天幾夜、一整天整夜去爲別人操心,花太多時間在那些瑣碎的事情上,或者說甚至一些在家人去世的事情也要你花上很多的時間去幫他們念經、幫他們超度。那麼這樣的話,想想會不會違背了佛陀的教導,即使是佛陀、我們的導師,即使是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長隨的弟子們,佛陀都不要他們去操心、不要他們去管,只管自己的道業,只管自己的禅修。我們相形之下我們是多麼的慚愧呀!

  所以佛陀在《法句經》裏面第一百六十六偈當中,佛陀說:

  “Attadattha§ paratthena,

  Bahunà pi na hàpaye;

  Attadattham abhi¤¤àya,

  Sadatthapasuto siyà.”

  「莫以利他事,忽於己利益。善知己利者,常專心利益。」

  意思就是:不要因爲利益他人的事情而疏忽了自己的利益,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利益就應當經常地專心于自己的利益。

  這裏「自己的利益」是指自己致力于禅修而證悟聖道、聖果、涅槃,這才是自己的利益。我們應當好好地記著:不要因爲利益他人的事情而疏忽了自己的利益。善知自己利益的人應當經常專心于利益。因此,我們所說的出離有兩種意義:

  第一種我們出離的是對世俗的生活、世俗的物質、世俗的那些貪愛、那些關系(夫妻、兒女、家庭)、工作、世俗的榮耀、名聞利養,我們應當對這些東西的出離;

  第二種出離就是我們的心態要有個出離的心態,至少我們應當像個出家人,我們的起心動念應當像個出家人。在《中部》裏面佛陀就曾經教導我們應當怎麼樣省察我們的心念,我們的行爲跟我們的語言呢?在經上說:

  「當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應當省察:『我做這項行爲會不會增長貪、嗔、癡,如果會增長,我們就不應當去做;如果這種行爲能夠培育我們遠離貪、遠離嗔、遠離癡,我們就應當去做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要用遠離的心態:

  第一我們要遠離世俗的生活;

  第二我們更要遠離貪嗔癡。

  遠離貪嗔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一個人還沒有禅那,還沒有修到vipassanà或沒有證得涅槃,那麼他更重要的是他要如理作意,要…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