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讓善法經常在自己的心中生起,要讓自己的心遠離不善法、遠離貪嗔癡,這是更重要的遠離。
所以,我們在這裏就講到了第一種最重要的心態就是遠離,我們要遠離的是不好的、不善的、障道的東西,但是遠離之後因爲心必定要有一個所緣,那麼我們要取什麼的所緣呢?遠離的是不好的所緣,遠離的是貪嗔癡,然後我們要取的所緣是戒定慧,我們要取的是法,取法爲所緣,要如何才能夠取法爲所緣呢?要如何才能夠讓我們的身心融入于法呢?我們首先就要有恭敬心。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講第二個是恭敬心。
恭敬的對象有五種或者稱五大類:
第一種是佛陀。佛陀是一切人、天、梵天都應當恭敬的、都應當尊重的、都應當供養的,他是我們的導師,他是法的覺悟者,他是法的演說者,他是法的開導者,他是法的指示者,我們首先應當恭敬佛陀。
第二種是我們應當恭敬法。我們應當依照佛陀的教導,應當實踐佛陀的教導,這個是對法的最高的恭敬。惟有我們把心、把身心、把生命融入于法,我們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法的利益。
第叁種是僧。僧有兩種意義的僧:第一種是paramattha-saïgha ;第二種是sammuti-saïgha。
第一種是屬于勝義的僧或者稱爲究竟的僧,換一句話我們也可以說ariya-saïgha,是聖僧。這一類的僧是已經證得了任一種道果的聖者,這是從勝義上、從究竟意義上說的僧,我們要皈依叁寶的僧就是這種意義的僧。
第二種是sammuti-saïgha。sammuti的意思是認定的,或者說世俗的,或者說一般意義上來講的僧。這種僧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善來比庫、有叁皈依的僧、也有得八敬法的僧、也有經過白四羯磨而成爲的僧。現在只有通過白四羯磨而成爲的僧,也就是通過如法羯磨而成爲的僧,這種僧就包括了比庫和比庫尼。
對佛、法、僧的關系以及我們爲什麼要恭敬佛、法、僧,在很多的經典裏面、在很多其它書籍跟西亞多的那些開示當中,我們都已經知道了,我們都已經了解了。
在這裏就簡單地再講一下,佛陀是法的覺悟者跟法的開示者,因爲有了佛陀我們才可以了知法、才可以實踐法、才可以證悟法,因此,佛陀是我們的導師,我們應當恭敬佛陀,我們應當對這位無上的等正覺者有無上的恭敬心、至誠的恭敬心。
第二是法,因爲法是佛陀所宣說出來的、所覺悟的,只要我們實踐、只要我們依照佛陀的教導去禅修,我們也同樣能夠解脫。而且法有一個特點,它是在今生當中可以證悟的,它不是要等死的,不是你死的時候才可以實現的。我們經常念的:
“Svàkkhàto bhagavatà dhammo, sandiññhiko, akà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ü veditabbo vi¤¤åhã”ti.”
法是世尊所善說的,它是必須得自己親身去證見的,在證得道的時候,不用經過很久時間就可以體證涅槃、就可以證得果的,這就是sandiññhiko, akàliko。ehipassiko是歡迎大家都來實踐的,都來看的。opanayiko就是導向涅槃的,只要我們禅修、我們依照佛陀的教導,我們就能夠證悟涅槃,因爲法是通往涅槃的、通往解脫的。paccattaü veditabbo vi¤¤åhã意思就是只要智者通過禅修就能夠親自去證得的、去證悟的,法有這樣的特點。
正是因爲在這個時候,我們仍然能夠聽聞佛法、仍然能夠修行佛法,所以我們應當對法要好好地珍惜,要生起很大的恭敬心,惟有通過法、惟有我們置身于法,我們才有解脫的希望,我們才能夠脫離輪回,我們才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除了法,要脫離輪回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一個人偏離了法他仍然能夠解脫。
還有呢,我們對僧也應當恭敬,爲什麼呢?因爲僧是傳承佛法的、是住持佛法的人,而且僧是把生命、把身心奉獻給佛法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應當尊敬、我們應當尊重、我們應當恭敬、我們應當供養僧,正是因爲有了僧,所以法才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乃至傳到現在佛陀入滅二千五百多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夠聽聞佛法、仍然能夠修行佛法、仍然能夠體證法,這是因爲曆代的僧、曆代的那些比庫大德們一代一代通過奉獻自己的身心、奉獻自己的生命所換來的。我們現在仍然還能夠修行,還能夠體驗到這麼純正的佛法。還仍然能夠依照戒定慧,依照八聖道而去證涅槃,所以我們應當對僧心懷恭敬、心懷感恩。
那麼,我們講了佛法僧之後,第四種我們應當恭敬的是自己的父母。作爲在家人恭敬、贍養、奉侍父母是每個人的職責,孝順父母是每一個人的天分,也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但是對于出家人來說呢,應當怎麼樣奉侍自己的父母呢?有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在這裏我想講《律藏》裏面的一個故事。在《律藏》裏面記載,有一位比庫把自己所得的供養拿給了自己的父母,當他(把食物)拿給了自己的父母的時候,因爲他知道,作爲一位比庫不能夠把自己的供養、自己的物品拿給在家人,因爲這樣是犯戒的。那個時候這位比庫就起了疑惑,結果他就去問佛陀,佛陀怎麼說呢?佛陀說:「你把供養拿給自己的父母,我還能夠說什麼呢?」所以佛陀說:「如果一位出家人、乃至一位比庫把自己(接受)供養的所得、把自己的食物、把自己的一些衣藥等等拿給父母,在戒律上是沒有過失的。」所以從物質上我們可以用這種供養所得拿給父母,這是連佛陀都不會譴責的。
第二方面是更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恭敬、對父母的感恩和回報,那就是法。現在有很多人出了家或者沒有出家,他就擔心:「如果我出家了,我的父母應當怎麼辦?」我們用佛陀的教法來分析,我們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我們爲了父母,我們舍棄了出家,舍棄了修法的機會,即使我們非常孝順,父母也是非常歡喜,我們整天都很辛勤地工作,然後就把工作所得的錢財啊等等讓父母豐衣足食、安享天倫,讓父母衣食無憂,那麼,我們再想一想這樣的話對父母是不是有真正的利益呢?也許在物質生活方面,我們可以說可能他的母親、他的父親很滿意,這個確實是報恩,這個也是世俗上認爲是最好的報恩。
我們再考慮一下,即使你現在把所有的資財,你把所有的財産都去贍養父母,讓父母過得猶如置身于天堂,再想一想他能夠享用多少年?他這樣享受,他是不是能夠沒有貪著的心去享受呢?是不是你越孝順,他就對你的心會越來越離染呢?越來越沒有染著呢?我們再想想,如果現在你讓他安享天倫,他的下一世你會不會去考慮他?即使現在你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能夠再活上五十年、六十年,他能在這五、六十年當中都是非常快樂地生活,那麼可不可以保證他下一生也能夠這麼幸福呢?
更重要的並不是在物質上面,如果我們作爲出家人或者我們作爲信佛的人能夠讓父母在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財物去布施,至少布施是爲他來世、爲他以後種下了福德的因緣,因爲布施、財物的布施是富貴的因。在這方面來說,如果我們能夠使父母親做功德、去做布施,這個是更高的孝順。爲什麼呢?
因爲,你使父母能夠以善心去布施,正如說已經不再把你父母的利益只是放在今生上,而是讓他在未來能夠過得更好。更進一步,如果你能夠讓父母對佛法僧叁寶生起信心,能夠進一步去持好五戒,持好八戒,那麼你可以說只要你的父母能夠對佛法僧有信心,能夠持好五戒,那麼他在來生投生爲人、天善趣的可能性就很大。而如果能夠讓你的父母親修行止觀,無論是修哪一種業處,就證明說你在讓你的父母培育解脫的資糧、在培育巴拉密。最高的孝順是讓我們的父母在今生今世當中證悟涅槃,那這時候呢,那才是真正的對父母的恭敬,那個時候你就不用再爲你的父母擔心了,這才是最高的孝順、最高的奉侍。
然而,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如果父親或母親或者父母親都健在的話,那麼我們會想,這個時候我們沒有盡到對父母的孝順、對父母的恭敬,那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更應當好好地安住于法,如果我們自己有德行,我們自己培育了戒定慧,即使父母親恭敬我們、稱贊我們、供養我們都可以使他得到很大的善業,積累很大的福德,這是他們未來輪回的資糧。所以對父母也要恭敬,但是我們出家人應當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恭敬呢?最好是我們以法的方式去恭敬我們的父母,這是第四種恭敬心。
第五種恭敬是對老師、對導師的恭敬。對在家人來說,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老師的職責就是傳道,就是教給學生成人,立身處世的道理;授業就是教予他們知識,教予他們技術;解惑就是解答他們的疑惑,對人生的、對世界的、對各方面的一些疑惑。這是世俗上老師的概念。
在佛法上我們也必須得依靠老師。如果沒有老師,你所修行的我們平時叫什麼?沒有老師、不依靠老師的修行叫什麼?叫盲修瞎練,是不是?應該有很多的例子,盲修瞎練的結果是什麼?所以導師是很重要的。導師是法的代表,導師是傳承佛法的象征。當然,我們在恭敬一位導師,在依照一位導師的指導之前,我們還必須得要謹慎,也就是叫慎擇師。在選擇老師的時候其實很重要,因爲我們都知道邪師惑衆,這個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我們應當怎麼樣選擇導師呢?我們應當以什麼樣的標准來衡量、來判斷一位導師呢?
首先,我們應當依照叁藏、依照法、依照經論來衡量一位導師。如果一位導師所教導的、所說的跟叁藏偏離,跟佛陀所教導的偏離,那麼我們應當謹慎,如果我們這個時候還是一意孤行,把身心都奉獻給這…
《禅林開示 第叁講 禅修心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