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刚开始定力是由弱慢慢地变强的,同样地,如果是从禅定的过程来判断呢,那么往往它是由刚开始的预作定再到近行定,再到安止定,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近行定的时候跟安止定的时候,我们如果要严格来分,是很难来分的,但是近行定会表现为有时候他的心会落入有分,也就是禅修者有时会感觉到突然他的心好像震了一下,然后感觉到为什么刚才好像突然会有一种间隔一样,或者有的禅修者感觉到当他专注在禅相的时候,他的心是一直放在禅相上,但是老是感觉到他的心太过柔软、太过软弱,软弱到有时候是不是正念不强?但是他的心还是保持在禅相上。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够完全说是落入有分,只是说他的正念不强,他的有分生起得很频繁,表现在他的意门心路过程还不是很强,或者说在心路过程跟心路过程之间,有分产生的时间段很多,很长,感觉到那种心的没有力。
这个时候呢给自己衡量,如果这个时候是精进根不强的话,那么就提升精进根。我们也可以同样用一种方法,如果这个时候出现的话,我们要提升正念,我们要培育心的投入程度,让心更投入禅相,或者说我们换一种方式也可以,就是让我们尝试更加用心地感受禅相,或者说让心培育对禅相有更强的兴趣,更高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去调整一下心。然后,就让心更好地、更持久地专注在禅相上。
如果能够持续地专注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那么当他去禅修报告的时候,禅修导师就会让他再继续坚持,如果他能够进一步坚持到每一座都专注得很好,持续的时间都能够维持在两个小时或者以上,那么他就可以尝试去查有分。
有分巴利叫bhavanga,其实这不是一个很严格的名词,真正来说,查有分倒不如说是查心所依处。我们知道根据《阿毗达摩》,我们平时的心跟心所有六种依处,这六种依处分别是眼依处、耳依处、鼻依处、舌依处、身依处跟心所依处。眼依处产生的是眼识有两种,就是善果报跟不善果报。耳依处也是两种识的依处,鼻、舌、身都是两种识的依处,而心所依处是一切意识的依处,在五蕴有里面,也就是在欲界跟色界,除了无想有情天之外,欲界的所有的众生跟色界的所有梵天人,他们的意识都是在心所依处里面产生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培育定力的话,当定力培育到很强,能够入禅、能够入定的话,那么这种定是属于意门的心路过程,他不是属于眼门心路过程,也不属于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它是属于意门的心路过程,而且如果一个人能够入安止的话,他的意门心路过程是属于色界的善心,色界的善心也叫做广大的意门心路过程。如果我们要很清楚地觉知意门心路过程,这里是广大的意门心路过程,我们在眼门、在耳门、在鼻门、在舌门、在身门里面查意门,可不可以查到?如果我们在意门,就是在心所依处这里查,可不可以查到呢?可以。
是啊,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其它地方查,我们是在心脏这个地方查,心脏这里就是hadayavatthu,就是心所依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的意识,除了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识之外,一切的意识在五蕴有的世间,就是在欲界有情跟色界有情里面,意识都是在依于心脏这个地方而产生的,所以当我们要查意门心路过程的时候,我们在心脏这个地方查意门心路过程,而不是在其它地方。
那么,我们平时所说的查有分其实是我们在查心脏,但是查心脏有时候又会容易跟色法联系起来,本来心脏hadayavatthu就是色法。所以我们说,查有分其实是有分跟禅支都是属于名法,那如果我们说要查有分,在这边查到,其实我们看到就是属于禅相,禅相属于概念,我们不能够说它是属于名法,也不能够说它是属于色法。所以,在这里所说的查有分,其实是借助的名词,并不是真正按照《阿毗达摩》那种严格意义上的有分。如果我们说查意门也还可以,为什么呢?
因为其实意门就是在心所依处这里,所以我们说查意门也好,我们说查有分也好,都没有关系。在这里一般我们习惯上用一种叫做惯用语来说可以说查有分,但是我们不要跟《阿毗达摩》里面讲的那种有分等同起来就可以,这是一种借用的名词。现在我们也知道了,我们查有分为什么要在意门心路过程,要在心所依处这里。
而也有一种其它的禅修方法,他们认为说,辨别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也没有教导说在有分这里查,他只是说如果你很专注你的气息,专注到一定程度,你的心感觉到很平静、很宁静、很喜悦,那么你就去感觉,那种感觉,如果你感觉到有那种欢喜的感觉就是属于喜禅支,如果你感觉到很快乐,那个属于乐禅支。那么这样的话就很容易混淆,为什么呢?
有时候当我们坐的时候,如果那个时候其实根本还不是属于定,只是说如果我们很放松,很自然的在那里坐的时候,如果我们要去感觉,在这种很宁静的状态下,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有喜的、有乐的。为什么我们不是用感觉去查禅支,而是真正要在心所依处,在有分这个地方去查禅支?这个是很有道理的。当我们接着讲到查禅支的时候,我们就会了解到要在这边查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这边查的禅支跟我们感觉到的那种感觉,我们用平时的那种feeling,就是用feel去感觉,还是有不同的。
如果禅修者能够专注在禅相上,把心放在禅相上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之后呢,他就可以查禅支。在查禅支之前必须得要先查有分,查有分是在如果一个禅修者能够很专注在两个小时到三个小时,当他能够感觉到,他经常是非常安止的时候、非常专注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查。
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于没有经验查禅支的人,那么他第一次查禅支的时候,他一定要在安止之后,很快他就要查有分,而不要先让他出定,然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查。对于第一次查有分的人来说,就比较重要一点,他必须得练习心能够很稳地,很持久地专注在禅相上。然后当他要查有分的时候,他就可以先生起一个念头:「这个时候是我应该查有分的时候。」但是在这个念头生起之前,他必须得是在安止当中。
当他生起了他要查有分的念头之后,就不要犹豫,立刻就把注意力放到心脏这个地方,这个时候,他会尝试去看,(当然不是用眼睛看,不是打开眼睛去看这个地方,用眼睛看你可能会看到自己的袈裟,而不会看到有分了。)那个时候就很快把注意力放到心脏这个地方,能够看到什么都不要紧,立刻回到禅相这边来。
刚开始查有分的时候,查的时间不要超过两三秒钟,最好能够一二秒钟,能够看到就看,看不到就回来。如果能够看到有什么相状,那么在禅修报告的时候,就向禅修指导老师报告。如果还是查不到的话,那么他可以第二次查,第二次查的时候他可以没必要急着一起做,他可以继续再做,然而就把心仍然放在禅相上,然后尝试再去把心投进禅相里面,进入安止。进入安止这样过了大概五分钟或十分钟之后,然后又很快地把心、把注意力移到心脏这个地方,然后尝试去看心脏这个地方有什么东西?
如果一般有禅修经验的、有安止经验的人,他要看心脏这个地方,他是很容易就看到自己有什么东西。如果按照《阿毗达摩》来说,有分就好像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平时看到的所缘是什么,在这边可以反映出它的影像。但是为什么在禅修的时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们要先进入禅那再看呢,为什么?因为禅那是属于广大心,而广大心所取的所缘是很强的,很强而有力的。
比如说假如我们是入初禅的话,那么初禅的所缘,初禅的对象是禅相。这禅相是非常强的、非常清晰的,如果这里的所缘很清晰,反映在有分里的所缘也是很清晰,它的影像也很清晰。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第一次开始查有分的时候我们要先入禅那再查,而不是说我们在平时的状态我们就可以学查有分,如果是没有经验查有分的话,平时再查有分就几乎是看不到什么东西,而且也没有定力的帮助。
如果在有强而有力的定力的帮助下,在很明亮、很晃耀的定力智慧之光中,那种观照之下,我们可以很轻而易举地看到有分里面的似相、禅相、似相的影像在这里出现。而当一个禅修者能够查到有分,能够查到在他心脏这里的有分这个地方的似相的影像之后呢,他可以向他的禅修导师报告,有的禅修导师还会进一步叫他去看,到底出现在鼻头这边的禅相跟出现在心脏、有分这个地方的影像,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真正查到有分的人轻而易举的就能够看到它们的区别。
如果禅修者已经可以查到有分了,那么他可以进一步去查禅支。初禅有五种禅支,第二禅有三个禅支,第三禅有二个禅支,第四禅也有二个禅支。初禅的禅支是vitakka、vicàra、pãti、sukha、ekaggatà,也就是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种禅支构成了初禅。其中的寻(vitakka)是把心投进于禅相,把心投入于禅相上,这称为寻。而伺是心持续地放在禅相上,或者心持续地省察禅相,这个是属于伺(vicàra)。喜(pãti)是心对于禅相,对于似相的那种欢喜、那种喜悦程度。而乐是心体验到似相的那一种快乐。而一境性是心持续地保持在似相上。这五种构成了初禅。
其中寻跟伺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打一个比喻:一只鸟刚要飞的时候,它在拍翅膀的时候,它就可以当它一展翅,然后它就可以飞到空中,它飞到空中就可以不用继续再展翅,就可以把它的翅膀伸展在那里,在天上飞翔、在天上翱翔。其中寻,我们就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只鸟在展翅,扇动翅膀的时候。伺,我们就可以把它比喻成当一只鸟飞上空中,它把两只翅膀伸展着,在那里飞翔的时候。
如果我们用另外一个比喻,就是说当我们敲钟的时候,我们敲,当那击槌敲到钟的时候会有响,会有钟响,是不是?然后呢,当我们还没有继续敲的时候,那钟…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