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不会有余音在那儿继续缭绕啊?如果我们用这个来比喻寻伺的话,当我们敲钟的时候比喻是寻,然后呢,敲了钟之后,余音还在那里缭绕就比喻是伺。
同样的,我们的心跟似相的关系也是,当我们把心投进似相的时候,这个投进、投入的这种动作,心的那一种动力,那种动作就是属于寻。然后当我们把心投进了似相之后,心持续地还是保持在似相上,这个是称为伺。所以寻跟伺他们之间的区别是这样的。
然后,喜跟乐也是有区别的。喜,如果按照《清净道论》来说,喜一共分为五种喜:
第一种是小喜,就是可以令身毛竖起,让毫毛竖起那种喜;
第二种是刹那喜,就好像雷电、像闪电一样突然感觉的那种喜;
第三种是继起喜,继起就好像大海的海浪拍打海岸的时候,那种一阵一阵子的喜;
第四种是踊跃喜,可以使身心,可以使身体升上上空,升上空中的喜,或者有时候我们很兴奋,欢喜踊跃,踊跃喜;
第五种是遍满喜,就好像那水灌满了整个山洞,灌满了整个山窟,这种喜。
在禅支当中的喜是最后一种,遍满喜,因为一个禅修者能够证得禅那,那个时候他的喜是遍满全身的,整个身心都给那种喜悦所灌满的,所以我们说这里的喜是属于遍满喜,那个时候禅修者会感觉到整个身心都是那种非常喜悦,处于一种非常激动的状态。
还有乐,乐跟喜也是有不同的,乐就是心体验于禅相那种非常快乐、非常喜悦的那一种感受,那种感觉。他们的不同在什么地方呢?《清净道论》有一个比喻:有一个在沙漠里做长途旅行的人,但是他已经非常疲乏了、非常口渴了,但是他还必须得继续他的旅程,这个时候当他见到远处已经有一片绿洲,那个时候他高不高兴?他是不是非常喜悦啊?这种喜悦就是属于喜。而乐呢?就比喻成当这个旅人、这个旅行者走进了那一片绿洲,然后呢,尽情地喝水,然后呢,尽情地洗澡,洗完澡后,躺在树下休息,去除了他的那种口渴、那种疲倦,在那里享受树阴之乐,享受清水之乐,这种乐就是属于乐。
所以喜跟乐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喜就等于说见到绿洲,但是他还是在沙漠里,见到绿洲的那种喜悦的感受。而乐呢,就是当他享受于绿洲的那种清凉、那种愉悦。喜是属于行蕴,五蕴当中的行蕴,色、受、想、行、识的行蕴。而乐是属于受、想、行、识的受蕴,它是属于受蕴,而喜是属于行蕴,这是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第五种禅支是一境性,一境性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定,也就是心只是保持在一个所缘上,我们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角度来形容一境性,比如我们可以说心的专注也可以,心的单纯也可以,也可以说心的那种平静也可以,心的那种稳定也可以,都可以用它来形容心的一境性。只不过如果要分析的话,心的所缘达到专一的状态,心只有一个所缘、只有一个目标,这个就称为心的一境性,这个也称为定。
现在,我们已经讲到了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寻、伺、喜、乐、一境性共同构成了初禅。它们是不能分的。就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这五只手指,这五个手指已经构成了一个手,这五个禅支不是分开的,它是总合起来构成了我们所称为的初禅。当然如果我们要再继续分的话,如果是入出息念的初禅,再细分它会有一个心再加上三十三个心所,加起来三十四种名法。为什么我们不去讲其它的,而是只讲这五禅支呢?
因为在初禅里面,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个都是属于心所,而这五个心所在这三十四种名法当中,它是很明显的、很突出的、很容易感觉到的。所以我们通常在讲到初禅的时候,就只是讲到这五禅支,而不是讲到其它的信啊、念啊、精进啊、惭啊、愧啊等等这些其它的心所,只是讲到这五种心所。
当我们讲到禅支的时候,要讲如何查禅支,刚才已经讲到了禅修者已经知道了如何去查有分的技巧,然后呢,接着他可以进一步查禅支,刚开始查禅支的时候,不要一下子看,他要逐个逐个查,先查寻、然后再查伺,再查喜、再查乐、再查一境性。
刚开始查的时候呢,也是像刚才一样,先把心持续地专注在禅相上,然后入安止,尝试入安止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当他决意要查禅支的时候,当他的心一生起,他就立刻把心转向到心脏这个地方,一旦他看到有分,他就可以尝试去看到在意门下面有那似相的影像,然后他再看意门里面那心跟似相的影像之间的关系。然后那个时候,他就作一个念头说:「我现在要查寻。」他自然就能够看到心跟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然后如果他能够查到寻之后呢,然后就立刻再回来,回来这边。
因为禅修者刚开始查有分的时候,不要尝试长时间去看这边,如果他长时间去看心脏这边,去查有分的话,他会感觉到这边会很痛。所以,还没有速速查有分经验的禅修者来说,刚开始不要经常去看有分,也不要长时间去看有分,看了就回到似相这边,然后继续入安止,入安止大概五分钟,或十分钟之后,然后再去看第二个禅支,看伺,如果他能够查到伺之后,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去看喜、乐、一境性,逐个逐个查,之后呢,最后再尝试一起看。在一起看的时候,也是先让心入安止,入安止之后,唯有在安止之后查的有分才能够更准确,而且更清楚。
虽然,近行定也可以查到有分,但是毕竟我们现在是属于初学者,刚开始查有分,我们就要做到要准确,要准确就必须要求所查的所缘要清晰,越清晰才能够看得越准。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比如说,你把寻理解错了,或者说你看错了,那么以后你可能会一直错下去,假如你又没有向禅修导师很准确地,或者说很详细地表达你的那种查到的结果的话,那么可能你会以为这种是一种错误的感觉,然后一直错误下去,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谨慎一点好,还是认真一点好。查寻就很准确地查,查到了然后再查伺,一个一个来,之后呢,再一起查。
这寻、伺、喜、乐、一境性五个禅支都已经查过了,那么最后我们再尝试一起看,寻、伺、喜、乐、一境性。怎么一起看呢?我们就可以打一个比喻,比如现在这一个手,有五个手指,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们先辨认这个手指,然后再辨认另外一个手指……一个一个来看,最后我们就尝试一起看,一下子看,一看这只手,就可以看到这五只手指。同样地,如果能够逐一地辩识五禅支之后,要他一起来看五禅支还是可以的。这样,他就应当把他看到的这五禅支的感觉,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体验向禅修导师报告。然后禅修导师再根据他查的对不对,去做个检查、做检验。
刚才在解释五禅支的时候,基本上五禅支的特相、它的特点在刚才已经解释到了,然而如何把这些特点变成自己的经验,惟有每个禅修者自己去体验,如果你能够查到禅支,你自然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什么是寻、什么是伺、什么是喜、什么是乐、什么是一境性。
现在如果一位禅修者还没有禅那的经验,还没有查禅支的经验,什么是寻、什么是伺,他只能够靠想象,那个时候他只是概念而已,不是自己的体验。如果真正自己有初禅的经验的话,而且自己有查禅支的经验的话,他自然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而且他可以用很恰当的比喻、用自己的那种理解,把寻、伺、喜、乐、一境性描述出来,这个是与只是从书本上去看、只是从想象去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能够查到禅支之后呢,我们就继续练初禅的五自在。初禅的五自在分别是:
第一是转向自在;
第二是入定自在;
第三是住定自在或者叫做在定自在;
第四是出定自在;
第五是省察自在。
转向自在是可以很快的把心转向于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些禅支。而入定自在呢,是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在任何的地点,想要入定就可以入定。而住定自在呢,是自己在任何时间想要住定,想要把心住在定中,安止在定中,他都可以很快安止在定中,可以把心投入在似相上,然后住在定中。出定自在他可以按照自己预定的时间出定。省察自在就是他可以很轻松地查到禅支。
在这里先讲转向自在跟省察自在,其实转向自在跟省察自在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它们的所缘都是禅支,转向就是把心转向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禅支;而省察自在是心去省察寻、伺、喜、乐、一境性这五禅支。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去查禅支的时候,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耳朵去听、不是用鼻子去嗅、不是用嘴巴去尝、不是用身体去感觉,而是用心、用意门去查。用意门去查禅支,用的是意门心路过程,一个意门心路过程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大家不是学过《阿毗达摩》?忘了吗?什么样的?一个意门转向再加上七个速行,是不是?转向自在跟省察自在就差别在这里。转向自在其实就是指意门转向心,可以很快地转向于禅支;而省察自在是查有分的速行,它可以取禅支为所缘而去进行省察,所以它们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转向自在跟省察自在合并在一起说,我们就可以说查禅支就够了,但是如果要细分的话就有转向自在跟省察自在。
入定自在跟住定自在跟出定自在其实也是很相像的,我们也可以合并在一起说,就是说他想要入定多久就可以入定多久,就是这样的意思。如果他想要入定他很快就可以入定,这个就叫入定自在,同时他一入定之后他的心就可以很稳固地住在安止当中,这个是住定自在,然后当他想要出定的时候他就可以出,这个就是出定自在。在禅修者的实际实践当中,在平时的修行当中应该怎么样去修习这五自在呢?
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够查有分、查禅支之后他就可以练习这五自在。练习这五自在其实是很容易的,在他做好身心的准备,准备在进行入安止的时候,他可以先下一个决意说:「让我这一座能够持续地保持在似相上两个小时,或者说让我持续地住在定中两个小时。」
当他下了这个决意之后,他就把什么所缘、把什么念头都抛开,只是把…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