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不會有余音在那兒繼續缭繞啊?如果我們用這個來比喻尋伺的話,當我們敲鍾的時候比喻是尋,然後呢,敲了鍾之後,余音還在那裏缭繞就比喻是伺。
同樣的,我們的心跟似相的關系也是,當我們把心投進似相的時候,這個投進、投入的這種動作,心的那一種動力,那種動作就是屬于尋。然後當我們把心投進了似相之後,心持續地還是保持在似相上,這個是稱爲伺。所以尋跟伺他們之間的區別是這樣的。
然後,喜跟樂也是有區別的。喜,如果按照《清淨道論》來說,喜一共分爲五種喜:
第一種是小喜,就是可以令身毛豎起,讓毫毛豎起那種喜;
第二種是刹那喜,就好像雷電、像閃電一樣突然感覺的那種喜;
第叁種是繼起喜,繼起就好像大海的海浪拍打海岸的時候,那種一陣一陣子的喜;
第四種是踴躍喜,可以使身心,可以使身體升上上空,升上空中的喜,或者有時候我們很興奮,歡喜踴躍,踴躍喜;
第五種是遍滿喜,就好像那水灌滿了整個山洞,灌滿了整個山窟,這種喜。
在禅支當中的喜是最後一種,遍滿喜,因爲一個禅修者能夠證得禅那,那個時候他的喜是遍滿全身的,整個身心都給那種喜悅所灌滿的,所以我們說這裏的喜是屬于遍滿喜,那個時候禅修者會感覺到整個身心都是那種非常喜悅,處于一種非常激動的狀態。
還有樂,樂跟喜也是有不同的,樂就是心體驗于禅相那種非常快樂、非常喜悅的那一種感受,那種感覺。他們的不同在什麼地方呢?《清淨道論》有一個比喻:有一個在沙漠裏做長途旅行的人,但是他已經非常疲乏了、非常口渴了,但是他還必須得繼續他的旅程,這個時候當他見到遠處已經有一片綠洲,那個時候他高不高興?他是不是非常喜悅啊?這種喜悅就是屬于喜。而樂呢?就比喻成當這個旅人、這個旅行者走進了那一片綠洲,然後呢,盡情地喝水,然後呢,盡情地洗澡,洗完澡後,躺在樹下休息,去除了他的那種口渴、那種疲倦,在那裏享受樹陰之樂,享受清水之樂,這種樂就是屬于樂。
所以喜跟樂他們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喜就等于說見到綠洲,但是他還是在沙漠裏,見到綠洲的那種喜悅的感受。而樂呢,就是當他享受于綠洲的那種清涼、那種愉悅。喜是屬于行蘊,五蘊當中的行蘊,色、受、想、行、識的行蘊。而樂是屬于受、想、行、識的受蘊,它是屬于受蘊,而喜是屬于行蘊,這是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
第五種禅支是一境性,一境性我們也可以稱它爲定,也就是心只是保持在一個所緣上,我們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角度來形容一境性,比如我們可以說心的專注也可以,心的單純也可以,也可以說心的那種平靜也可以,心的那種穩定也可以,都可以用它來形容心的一境性。只不過如果要分析的話,心的所緣達到專一的狀態,心只有一個所緣、只有一個目標,這個就稱爲心的一境性,這個也稱爲定。
現在,我們已經講到了五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尋、伺、喜、樂、一境性共同構成了初禅。它們是不能分的。就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這五只手指,這五個手指已經構成了一個手,這五個禅支不是分開的,它是總合起來構成了我們所稱爲的初禅。當然如果我們要再繼續分的話,如果是入出息念的初禅,再細分它會有一個心再加上叁十叁個心所,加起來叁十四種名法。爲什麼我們不去講其它的,而是只講這五禅支呢?
因爲在初禅裏面,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個都是屬于心所,而這五個心所在這叁十四種名法當中,它是很明顯的、很突出的、很容易感覺到的。所以我們通常在講到初禅的時候,就只是講到這五禅支,而不是講到其它的信啊、念啊、精進啊、慚啊、愧啊等等這些其它的心所,只是講到這五種心所。
當我們講到禅支的時候,要講如何查禅支,剛才已經講到了禅修者已經知道了如何去查有分的技巧,然後呢,接著他可以進一步查禅支,剛開始查禅支的時候,不要一下子看,他要逐個逐個查,先查尋、然後再查伺,再查喜、再查樂、再查一境性。
剛開始查的時候呢,也是像剛才一樣,先把心持續地專注在禅相上,然後入安止,嘗試入安止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當他決意要查禅支的時候,當他的心一生起,他就立刻把心轉向到心髒這個地方,一旦他看到有分,他就可以嘗試去看到在意門下面有那似相的影像,然後他再看意門裏面那心跟似相的影像之間的關系。然後那個時候,他就作一個念頭說:「我現在要查尋。」他自然就能夠看到心跟尋之間的關系是怎麼樣。然後如果他能夠查到尋之後呢,然後就立刻再回來,回來這邊。
因爲禅修者剛開始查有分的時候,不要嘗試長時間去看這邊,如果他長時間去看心髒這邊,去查有分的話,他會感覺到這邊會很痛。所以,還沒有速速查有分經驗的禅修者來說,剛開始不要經常去看有分,也不要長時間去看有分,看了就回到似相這邊,然後繼續入安止,入安止大概五分鍾,或十分鍾之後,然後再去看第二個禅支,看伺,如果他能夠查到伺之後,然後再用同樣的方法依次去看喜、樂、一境性,逐個逐個查,之後呢,最後再嘗試一起看。在一起看的時候,也是先讓心入安止,入安止之後,唯有在安止之後查的有分才能夠更准確,而且更清楚。
雖然,近行定也可以查到有分,但是畢竟我們現在是屬于初學者,剛開始查有分,我們就要做到要准確,要准確就必須要求所查的所緣要清晰,越清晰才能夠看得越准。如果剛開始的時候,比如說,你把尋理解錯了,或者說你看錯了,那麼以後你可能會一直錯下去,假如你又沒有向禅修導師很准確地,或者說很詳細地表達你的那種查到的結果的話,那麼可能你會以爲這種是一種錯誤的感覺,然後一直錯誤下去,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謹慎一點好,還是認真一點好。查尋就很准確地查,查到了然後再查伺,一個一個來,之後呢,再一起查。
這尋、伺、喜、樂、一境性五個禅支都已經查過了,那麼最後我們再嘗試一起看,尋、伺、喜、樂、一境性。怎麼一起看呢?我們就可以打一個比喻,比如現在這一個手,有五個手指,剛開始看的時候,我們先辨認這個手指,然後再辨認另外一個手指……一個一個來看,最後我們就嘗試一起看,一下子看,一看這只手,就可以看到這五只手指。同樣地,如果能夠逐一地辯識五禅支之後,要他一起來看五禅支還是可以的。這樣,他就應當把他看到的這五禅支的感覺,用自己的經驗,自己的體驗向禅修導師報告。然後禅修導師再根據他查的對不對,去做個檢查、做檢驗。
剛才在解釋五禅支的時候,基本上五禅支的特相、它的特點在剛才已經解釋到了,然而如何把這些特點變成自己的經驗,惟有每個禅修者自己去體驗,如果你能夠查到禅支,你自然會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什麼是尋、什麼是伺、什麼是喜、什麼是樂、什麼是一境性。
現在如果一位禅修者還沒有禅那的經驗,還沒有查禅支的經驗,什麼是尋、什麼是伺,他只能夠靠想象,那個時候他只是概念而已,不是自己的體驗。如果真正自己有初禅的經驗的話,而且自己有查禅支的經驗的話,他自然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而且他可以用很恰當的比喻、用自己的那種理解,把尋、伺、喜、樂、一境性描述出來,這個是與只是從書本上去看、只是從想象去感覺,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能夠查到禅支之後呢,我們就繼續練初禅的五自在。初禅的五自在分別是:
第一是轉向自在;
第二是入定自在;
第叁是住定自在或者叫做在定自在;
第四是出定自在;
第五是省察自在。
轉向自在是可以很快的把心轉向于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些禅支。而入定自在呢,是可以在預定的時間、在任何的地點,想要入定就可以入定。而住定自在呢,是自己在任何時間想要住定,想要把心住在定中,安止在定中,他都可以很快安止在定中,可以把心投入在似相上,然後住在定中。出定自在他可以按照自己預定的時間出定。省察自在就是他可以很輕松地查到禅支。
在這裏先講轉向自在跟省察自在,其實轉向自在跟省察自在幾乎是一樣的,因爲它們的所緣都是禅支,轉向就是把心轉向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禅支;而省察自在是心去省察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禅支。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去查禅支的時候,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耳朵去聽、不是用鼻子去嗅、不是用嘴巴去嘗、不是用身體去感覺,而是用心、用意門去查。用意門去查禅支,用的是意門心路過程,一個意門心路過程的規律是怎麼樣的呢?
大家不是學過《阿毗達摩》?忘了嗎?什麼樣的?一個意門轉向再加上七個速行,是不是?轉向自在跟省察自在就差別在這裏。轉向自在其實就是指意門轉向心,可以很快地轉向于禅支;而省察自在是查有分的速行,它可以取禅支爲所緣而去進行省察,所以它們的區別就在這裏。所以我們也可以把轉向自在跟省察自在合並在一起說,我們就可以說查禅支就夠了,但是如果要細分的話就有轉向自在跟省察自在。
入定自在跟住定自在跟出定自在其實也是很相像的,我們也可以合並在一起說,就是說他想要入定多久就可以入定多久,就是這樣的意思。如果他想要入定他很快就可以入定,這個就叫入定自在,同時他一入定之後他的心就可以很穩固地住在安止當中,這個是住定自在,然後當他想要出定的時候他就可以出,這個就是出定自在。在禅修者的實際實踐當中,在平時的修行當中應該怎麼樣去修習這五自在呢?
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夠查有分、查禅支之後他就可以練習這五自在。練習這五自在其實是很容易的,在他做好身心的准備,准備在進行入安止的時候,他可以先下一個決意說:「讓我這一座能夠持續地保持在似相上兩個小時,或者說讓我持續地住在定中兩個小時。」
當他下了這個決意之後,他就把什麼所緣、把什麼念頭都抛開,只是把…
《禅林開示 第二講 入出息念(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