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

  第二讲-入出息念(2)

  继续来谈如何培育我们的呼吸和来培育入出息念,直到证得禅那。如果我们要修习入出息念,培育我们对呼吸的正念、对呼吸的定力,首先要远离能够障碍培育定力的那些不善法。能够障碍定力的不善法在经典里面一般都提到了有五种,也就是五盖(nãvaraõa)。

  第一种是对欲望的贪求,称为欲贪或者欲欲(kàmacchanda);

  第二种是嗔恚(vyàpàda),或者说也叫做嗔恨心,它是对所缘的抗拒,对所缘的厌恶;

  第三是昏沉睡眠(thãnamiddha),也就是心的软弱无力;

  第四是uddhacca-kukkucca,包括了两种:第一种是掉举,也就是心的散乱;第二是后悔,也叫做追悔,或者也叫做恶作,也就是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做了,然后感到后悔,或者对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感到后悔;

  第五种是疑(vicikicchà)。在上次已经提到了,这种疑对我们禅修来说,最主要把它总结为对三样东西的疑:就是第一是对修行方法的疑;第二是对导师的疑;第三是对自己的疑。我们禅修,我们要培育定力,要培育正念,首先要去除这些对禅修的障碍、对培育定跟慧的障碍。

  当去除了障碍后,我们就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禅修方法,一种禅修业处。在上一次也提到了,如果要修习业处,佛陀已经讲了很多种业处,在《清净道论》里面就总结为四十种禅修的业处,四十种禅修的业处其中最普遍,而且有非常多的功德,很殊胜、很寂静的业处,就是应该首推ànàpànasati,就是我们平时称的入出息念,或者称为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不仅仅是佛陀本人修行的方法,而且即使佛陀在成了佛之后,他还经常修习。就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次佛陀跟诸比库说:「诸比库,我在这三个月,我准备要独处了。在这三个月当中,除了送食的比库之外,谁都不要来见我。」

  然后佛陀就接着对诸比库说:「如果有一些外道的导师或弟子问你们说:『你们的导师在这三个月当中做什么?』那么你们就可以这样回答他们,诸比库,你们就说:『我们的导师在这三个月当中住于入出息念。』」那我们从这一部经就可以知道,佛陀即使在他证得了「等正觉」之后,证得了「无上菩提」之后。他还是经常会住于入出息念,就是以入出息念为他的现法乐住的住处。

  如果我们选择修习入出息念,那么就应当按照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的指示,比如说《大念处经》或者说在《相应部》的很多经里面的指示去修习。

  首先,我们应当选择一个很宁静、很寂静的地方,比如说森林、树下、空闲处、草堆、阿兰若(就是指很安静的地方)。我们现在这个地方也可以是禅修道场,禅修道场一般都会提供非常安静、非常少干扰的地方给禅修者禅修。找到了适当的地方之后呢,就用结跏趺坐的方法坐下来,如果能够双盘的就双盘,如果不行的话就单盘,如果就连单盘都有困难的话,散盘也可以。

  当然,在种种禅坐的姿势当中,最好是双盘。因为双盘能够让身体自然地保持正直。但如果不行的话,不要勉强。要不然的话,把太多的时间放在身体姿势上,或者说坐了一会儿,脚又麻、身体又痛,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影响到定力的培育,也不适合。但是,鼓励大家用双盘,但是不要勉强一定要做。

  总之,我们对姿势的要求、我们对于如何盘腿,双盘也好,单盘也好,散盘也好,要求就是有两点:

  第一姿势要舒服,不会感觉到有不适的感觉;

  第二就是能够持久,不要经常换腿。

  因为毕竟姿势是能够帮助我们专注的、能够帮助我们培育定力的。之后,我们再调整身体,看是不是正直。正,正而不歪,就是不往一边倒。直,直而不曲,就是不会耷拉下来,但是这个直不是挺直,而是保持身体的正直。

  接下来就是置念面前,置念面前的意思就是现在我们把心念、正念放到业处上。如果是修习入出息念的话,我们就把业处放在人中、或者嘴唇上方、或者鼻头这一带。然后,就只是专注于、只是念于入息,只是念于出息。也就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先把心放到这一块儿区域,能够感觉到气息的那个地方之后,我们就只是知道它的入息,只是知道它的出息就可以了,其它的所缘、其它的对象就不用管。

  其实这几段话是在《大念处经》的经文里,而且这几段话其实就是我们禅修的准备工作。也就是《大念处经》这几段经文也提供了我们禅修的准备工作的次第:就是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坐下来,然后调整身体,之后呢,再将心念放在业处上,最后呢就只是专注呼吸。

  专注呼吸,在上一次也讲到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专注于呼吸的进出或呼吸的入出这个阶段。

  然后,如果能够专注气息的入出一段挺长的时间,比如说一个小时之后,就可以专注气息的长短。通常气息的长短是指气息的时间段,就是通过这鼻头、这个区域的时间的长短,而不是说气息本身的长度。刚坐下来的时候通常气息会比较短,那个时候因为气息比较急促,比较粗所以比较短,如果坐了有一段时间,心已经平静下来了。身已经安静下来,心已经平静下来,那么气息就自然会越来越细,越来越柔和。这个时候,通过鼻头这一个区域的气息就变得很缓慢,那么给我们感觉就是属于短。

  所以对于能够专注一段时间之后呢,那么就只是知道现在入息很长,时间很长,那个时候就知道气息长、出息也是长、入息也是长、出息也是长。偶尔稍微气息有点变化,也知道这个时候气息稍微短一点,出息也短一点。如果这样的话,心还是可以很好地专注在气息上,那么,心会变得越来越宁静、越安静,气息也是相应地变得越来越微细,气息变得越来越微细,那么同时心也应该变得越来越细。

  心变得越来越细,我们就可以专注于气息的整个过程,气息的开头、气息的中间跟气息的结尾。也就是初、中、后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虽然没有截然分说,这个就是属于气息的开始、中间跟结尾,没有截然的分开,就是说你只是能够把你的心持续地在这个地方觉知,通过这里的气息,这个是开始,这个是中间,这个是结尾,那就已经够了。

  当能够这样专注气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或者说更长的时间,如果气息还是不能够平静下来,这个时候就尝试让心更平静,让气息也平静下来,当然,很多禅修者在能够专注全息的过程中,他自然就会发现自己的气息变得很微细,那么这个时候就把心由专注到全息的过程,就换到专注微息的过程。

  专注微息的过程,因为气息比较微细,所以呢,要专注就相对比较困难。相对比较困难,并不是说不能专注微息,而是说如果心还没有跟着气息变得微细,那么这个时候用粗的心去专注很细的微息,感觉会有困难。一感觉有困难,心就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跑开。所以,在这个时候要让心细下来,也让心更加平静下来,要让心能够专注到微细的气息,这个时候,正念要越来越强,而且心要越来越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心更警觉、更加轻盈地专注到在这边的气息,如果气息微细到不知道是在入息还是在出息,也不知道是在呼气还是在吸气,那么呼气和吸气都不要紧,都把它忘掉,只是知道这边有气息就够了。

  那在专注的这一个过程当中,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会到气息变成光。刚开始光的出现也许不是在鼻头这个地方,很可能是在远处,或者说在头的上方,或者说在眼睛前面等等,对于出现这些光的现象,都不要去理它,只是知道气息就够了。

  当心能够越久地、越持续地专注在气息的时候,那么慢慢地禅修者会发现,这个时候出现在面前的那些很朦胧的光,慢慢地就会出现在鼻头,就出现在这个地方。但是有时候还是会感觉到光会消失,或者光会变得很黯淡,或者说光会跟呼吸分离,都不要紧,因为在这个时候还不是专注光的时候,你只管知道气息就够了。

  持续地继续专注气息,慢慢他就会发现光跟气息更贴了,如果当光跟气息贴在一起,而且发现到气息就是光,光就变成气息,那个时候就让心放在光上,也就是说让心专注在光上,而不要管气息。但是,现在说这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去说,但是往往禅修者在如何由气息转到光,这一段时间,也许要花上好几天,好几个星期,或者好几个月。但是这个是因人而异,我们不能够一概而论。

  如果心能够专注到光,如果持续地把心投进光里面,能够维持心的专注、心的不动,乃至到持续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那么他很有可能就是证得了初禅。

  然而,在能够培育这样持久的而且比较稳定的、稳固的定力之前,还有一些禅修的状况会出现。比如很多禅修者基本上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当他专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身体绷紧,或者说会觉得很紧啊、有时候好像心没有力啊这样的情况,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当怎么样去解决呢?

  根据禅修者不同的状况,在经典里面提到的:「如果说一个禅修者,在心跟所缘不平衡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七觉支或者平衡五根来使它达到平衡。」五根是哪五根呢?五根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这五根可以分为两组,其中精进根跟定根是一组,信根跟慧根是一组。然后,念根,也就是正念,在这两组当中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位禅修者始终都能够平衡精进根跟定根,或者信根跟慧根,那么他的禅修进步就很快。一位禅修者如果在他禅修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紧张或绷紧或僵硬的情况,那么很有可能是他的精进根过强。精进根过强表现在他老是想要推动自己,或者说老是想要让心去抓所缘,或者说把所缘抓得太紧,或者说对于自己自觉不自觉的有一种压力,或者有一种紧张的感觉,这个时候很可能是精进根过强。

  如果对于精进根过强的禅修者,…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