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入出息念(1)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诸位尊者、法师、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将应一些禅修者的要求,在这里跟诸位一起来学习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首先,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修行?修行有什么意义?谈到修行,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有苦,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要断除烦恼,要熄灭苦,就必须要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断除一切烦恼,为了止息一切苦。
修行有很多种方法,佛陀在一生当中,在不同的场合,依不同的角度,教导了很多种修行的方法。有时候佛陀说到三十七道品,有时候说到八圣道,有时候说到四念处,有时候说到戒、定、慧,有时候又会说到止与观。所有这些都是一样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而已。
比如说八圣道,八圣道跟三学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其中,八圣道里的正见与正思维是属于慧学,或者说增上慧学,八圣道当中的正语、正业与正命,是属于增上戒学,而八圣道当中的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属于增上心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和增上慧学称为三学,也就是戒、定、慧。
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戒是禅修的基础、前提,是行为和语言的规范。在戒清净的基础上再培育定力,在培育定力的基础上再培育慧。要培育定,我们就要修止(samatha),要培育慧,我们就必须要修观(vipassanà)。
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提到:如果一个禅修者要从凡夫禅修直到证得圣道圣果,必须经过七个阶段,这七个阶段在《中部·传车经》里也有讲到。这七个阶段分别是七个清净,也就是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与智见清净。其中的戒清净属于增上戒学,心清净属于增上心学,而从见清净直到智见清净属于增上慧学。
所以我们说在戒清净的基础上培育心清净,也就是修止。有了一定的定力之后再修观。修观的过程其实就是培育后面那五种清净,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与智见清净。从见清净一直到智见清净这五种清净,有时候我们又可以分为十六个阶段,即十六种观智(vipassanà ¤àõa)。
在修观之前,通常要先培育定。在《清净道论》和《摄阿毗达摩义论》里说到,增上心学或者心清净包括了近行定与安止定。要培育近行定与安止定,佛陀教导了很多种止业处。
在《清净道论》里面,把佛陀一生所教导的种种培育定力的方法归纳为四十种止业处(kammaññhàna)。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一些业处是可以达到禅那,有一些业处只能够达到近行定。有些业处可以达到第四禅,有些业处可以达到第三禅,有些业处只能够达到初禅,有些业处只能够达到近行定而不能够证得禅那。但无论如何,通过这四十种业处都可以培育心清净,也就是说修习它们可以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
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一些业处是非常实用的,乃至到现在还是给许多禅修导师们所教导、所修行。有一些业处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比如佛陀在《增支部·第九集·美奇亚经》(Meghiyasuttaü)里面说到:
ßAsubhà bhàvetabbà ràgassa pahànàya, mettà bhàvetabbà byàpàdassa pahànàya, ànàpànassati bhàvetabbà vitakkupacchedàya, aniccasa¤¤à bhàvetabbà asmimànasamugghàtàya. û
“要断除贪爱,应修习不净;要断除瞋恚,应修习慈心;要断除寻(杂念),应修习入出息念;要断绝我慢,应修习不净。”
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里面有称为“四保护业处”的,这四种保护业处分别可以对治四种不好的心态。其中,佛随念可以对治信心不足或者疑;如果有贪欲,那么就应当修习不净;如果有嗔恨心,那么可以修习慈;如果懈怠、放逸,可以修习死随念。这些都是侧重于对治的,但并不是说没有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修,其实修习每一种业处都有很大的利益。
然而,为更多禅修导师所教导,为许多禅修者经常所修习的是入出息念(ànàpànasati,又作安般念,阿那般那念)。对于修习入出息念的方法,在《清净道论》里有很多详细的说明与解释。在《律藏》里面也有讲到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在《律藏》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罗夷)的第三条“杀人戒”的制戒因缘里面就谈到佛陀教导修习入出息念。在《经藏·相应部》的第五十四相应便是专门讲解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在《长部》《中部》《增支部》里都有谈到如何修习入出息念的方法。比如在《长部》里的《大念处经》、《中部》里的《念处经》,佛陀都教导了入出息念的修习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入出息念是佛陀在许多场合下教导的禅修业处。
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提到,入出息念是一切知智的佛陀、一部分的独觉佛,以及一些佛陀的弟子获得殊胜证悟与「现法乐住」的足处(直接依靠的原因)。入出息念在一切业处中是最上的(muddhabhåtaü),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本人也修行入出息念。
当佛陀还没有成佛、还是菩萨的时候,他坐在布德嘎亚(Buddhagayà,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忆起了少年时代曾经跟随父王一起去参加一个农耕节,当时他坐在一棵赡部树(jambu tree)下,专注呼吸,进入了初禅。然后他认为这种禅定的境界很殊胜,虽然有快乐,但没有夹杂着欲乐,他想这应该就是通往解脱之道。
那时,我们的菩萨已经放弃了苦行,他于是坐在菩提树下,尝试专注自己的呼吸。当时就在菩提树下,依照入出息念依次证得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在证得第四禅之后,他再修十遍,然后转向修vipassanà。在初夜时分,菩萨证得了宿住智证通,也就是宿命通,能够很清晰地了知过去世的种种生死状态。在中夜时分,菩萨证得了死生智证通,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天眼通,能够看到众生各随其业,依照善或不善的业而在善趣、恶道里不断地轮回。
在后夜时分,他证得了漏尽通。漏尽通也就是如实知见了苦圣谛、如实知见了苦集圣谛、如实知见了苦灭圣谛、如实知见了导至苦灭之道圣谛。当他证得漏尽通的同时,也就是入流道智(sotàpatti-magga,须陀洹道智)与入流果智(sotàpanna-phala,须陀洹果智)、一来道智(sakadàgàmi-magga,斯陀含道智)与一来果智(sakadàgàmi-phala,斯陀含果智)、不来道智(anàgàmi- magga,阿那含道智)与不来果智(anàgàmi-phala,阿那含果智)、阿拉汉道智(arahatta-magga,阿罗汉道智)与阿拉汉果智(arahatta-phala,阿罗汉果智)[1]接连地生起,最后证得了跟一切知智相应的阿拉汉道。自从那个时候,我们的菩萨就成了全自觉者[2]。
所以我们知道:为佛陀所教导的入出息念其实是他本人的禅修方法,同时也是佛陀在世时很多弟子们的禅修方法。这种禅修的方法,在经典里面有时提到四个阶段,有时提到了十六个阶段。然而,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入出息念的具体修行方法,我们可以在《清净道论》里找到很详细的解释。
现在,我想要在这里讲解的是:当我们要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应当从何下手?通过修习入出息念培育起一定的定力时,应当如何继续修习直到证得安止定?在这里就跟大家一起来进行讨论。
如果一位禅修者要修习入出息念,要做的第一步是要先排除障碍。在经典里面经常提到的障碍有五种:
1、欲欲 (kàmacchanda),也就是对欲望的贪爱,对欲乐的贪恋和执着;
2、瞋恚 (vyàpàda),或者说是瞋恨心,不高兴的、厌恶的心态;
3、昏沉与睡眠 (thãnamiddha);
4、掉举和恶作(追悔) (uddhacca-kukkucca);
5、疑(怀疑) (vicikicchà)。
根据阿毗达摩,这五种盖分别属于七种不善心所。其中的“欲欲”属于贪心所,“瞋恚”是瞋心所,“昏沉睡眠”是昏沉和睡眠心所,“掉举”是掉举心所,“追悔”是恶作心所,“怀疑”是疑心所。这些都是不善的所。我们不要这样说:禅修等到有了定力之后自然就可以把这些障碍去除。其实这是颠倒的想法!我们应该知道:要培育定力先要去除这些障碍。
不要认为说“我将定力培育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就没有障碍,我想入定就入定。”即使你能够做到这样,但是当你一睁开眼睛,一遇到生活上不如意的事情,或者顺境逆境的时候,你的心就立刻给障盖障住了。这时即使你能够在禅坐的时候很好地专注,但是你的禅定还不能说很稳固,因为你的心波动太大。这些障盖(nãvaraõa)跟心的专注(samàdhi)是敌对的,它们是修定的天敌,是与定力不共的。在定力稳固的时候就不可能有这些障盖,但是当这些障盖生起的时候,它就能够障住你不能够入定。
所以在禅修之前,先要把禅修的障碍排除掉。如果禅修的障碍没有排除掉,要禅修也是很困难的。如果你有很强的执着,诸如对自己身体的执着、对钱财的执着、对男女情爱的执着、对家庭的执着、对食物的执着、对住所的执着、对人际关系的执着等等……假如你对这些对象有很强的执着的话,它将成为一种障碍。这…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