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入出息念(1)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諸位尊者、法師、居士大德們,晚上好!
今天晚上,我將應一些禅修者的要求,在這裏跟諸位一起來學習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爲什麼要修行?修行有什麼意義?談到修行,理由很簡單:因爲我們有苦,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要斷除煩惱,要熄滅苦,就必須要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斷除一切煩惱,爲了止息一切苦。
修行有很多種方法,佛陀在一生當中,在不同的場合,依不同的角度,教導了很多種修行的方法。有時候佛陀說到叁十七道品,有時候說到八聖道,有時候說到四念處,有時候說到戒、定、慧,有時候又會說到止與觀。所有這些都是一樣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而已。
比如說八聖道,八聖道跟叁學是什麼樣的關系呢?其中,八聖道裏的正見與正思維是屬于慧學,或者說增上慧學,八聖道當中的正語、正業與正命,是屬于增上戒學,而八聖道當中的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屬于增上心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和增上慧學稱爲叁學,也就是戒、定、慧。
在戒定慧叁學之中,戒是禅修的基礎、前提,是行爲和語言的規範。在戒清淨的基礎上再培育定力,在培育定力的基礎上再培育慧。要培育定,我們就要修止(samatha),要培育慧,我們就必須要修觀(vipassanà)。
在《清淨道論》裏面也提到:如果一個禅修者要從凡夫禅修直到證得聖道聖果,必須經過七個階段,這七個階段在《中部·傳車經》裏也有講到。這七個階段分別是七個清淨,也就是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與智見清淨。其中的戒清淨屬于增上戒學,心清淨屬于增上心學,而從見清淨直到智見清淨屬于增上慧學。
所以我們說在戒清淨的基礎上培育心清淨,也就是修止。有了一定的定力之後再修觀。修觀的過程其實就是培育後面那五種清淨,即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與智見清淨。從見清淨一直到智見清淨這五種清淨,有時候我們又可以分爲十六個階段,即十六種觀智(vipassanà ¤àõa)。
在修觀之前,通常要先培育定。在《清淨道論》和《攝阿毗達摩義論》裏說到,增上心學或者心清淨包括了近行定與安止定。要培育近行定與安止定,佛陀教導了很多種止業處。
在《清淨道論》裏面,把佛陀一生所教導的種種培育定力的方法歸納爲四十種止業處(kammaññhàna)。在這四十種業處當中,有一些業處是可以達到禅那,有一些業處只能夠達到近行定。有些業處可以達到第四禅,有些業處可以達到第叁禅,有些業處只能夠達到初禅,有些業處只能夠達到近行定而不能夠證得禅那。但無論如何,通過這四十種業處都可以培育心清淨,也就是說修習它們可以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
在這四十種業處當中,有一些業處是非常實用的,乃至到現在還是給許多禅修導師們所教導、所修行。有一些業處是比較有針對性的,比如佛陀在《增支部·第九集·美奇亞經》(Meghiyasuttaü)裏面說到:
ßAsubhà bhàvetabbà ràgassa pahànàya, mettà bhàvetabbà byàpàdassa pahànàya, ànàpànassati bhàvetabbà vitakkupacchedàya, aniccasa¤¤à bhàvetabbà asmimànasamugghàtàya. û
“要斷除貪愛,應修習不淨;要斷除瞋恚,應修習慈心;要斷除尋(雜念),應修習入出息念;要斷絕我慢,應修習不淨。”
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裏面有稱爲“四保護業處”的,這四種保護業處分別可以對治四種不好的心態。其中,佛隨念可以對治信心不足或者疑;如果有貪欲,那麼就應當修習不淨;如果有嗔恨心,那麼可以修習慈;如果懈怠、放逸,可以修習死隨念。這些都是側重于對治的,但並不是說沒有這些問題我們就不能修,其實修習每一種業處都有很大的利益。
然而,爲更多禅修導師所教導,爲許多禅修者經常所修習的是入出息念(ànàpànasati,又作安般念,阿那般那念)。對于修習入出息念的方法,在《清淨道論》裏有很多詳細的說明與解釋。在《律藏》裏面也有講到如何修習入出息念。在《律藏》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羅夷)的第叁條“殺人戒”的製戒因緣裏面就談到佛陀教導修習入出息念。在《經藏·相應部》的第五十四相應便是專門講解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在《長部》《中部》《增支部》裏都有談到如何修習入出息念的方法。比如在《長部》裏的《大念處經》、《中部》裏的《念處經》,佛陀都教導了入出息念的修習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入出息念是佛陀在許多場合下教導的禅修業處。
在《清淨道論》裏面也提到,入出息念是一切知智的佛陀、一部分的獨覺佛,以及一些佛陀的弟子獲得殊勝證悟與「現法樂住」的足處(直接依靠的原因)。入出息念在一切業處中是最上的(muddhabhåtaü),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本人也修行入出息念。
當佛陀還沒有成佛、還是菩薩的時候,他坐在布德嘎亞(Buddhagayà,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憶起了少年時代曾經跟隨父王一起去參加一個農耕節,當時他坐在一棵贍部樹(jambu tree)下,專注呼吸,進入了初禅。然後他認爲這種禅定的境界很殊勝,雖然有快樂,但沒有夾雜著欲樂,他想這應該就是通往解脫之道。
那時,我們的菩薩已經放棄了苦行,他于是坐在菩提樹下,嘗試專注自己的呼吸。當時就在菩提樹下,依照入出息念依次證得了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在證得第四禅之後,他再修十遍,然後轉向修vipassanà。在初夜時分,菩薩證得了宿住智證通,也就是宿命通,能夠很清晰地了知過去世的種種生死狀態。在中夜時分,菩薩證得了死生智證通,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天眼通,能夠看到衆生各隨其業,依照善或不善的業而在善趣、惡道裏不斷地輪回。
在後夜時分,他證得了漏盡通。漏盡通也就是如實知見了苦聖谛、如實知見了苦集聖谛、如實知見了苦滅聖谛、如實知見了導至苦滅之道聖谛。當他證得漏盡通的同時,也就是入流道智(sotàpatti-magga,須陀洹道智)與入流果智(sotàpanna-phala,須陀洹果智)、一來道智(sakadàgàmi-magga,斯陀含道智)與一來果智(sakadàgàmi-phala,斯陀含果智)、不來道智(anàgàmi- magga,阿那含道智)與不來果智(anàgàmi-phala,阿那含果智)、阿拉漢道智(arahatta-magga,阿羅漢道智)與阿拉漢果智(arahatta-phala,阿羅漢果智)[1]接連地生起,最後證得了跟一切知智相應的阿拉漢道。自從那個時候,我們的菩薩就成了全自覺者[2]。
所以我們知道:爲佛陀所教導的入出息念其實是他本人的禅修方法,同時也是佛陀在世時很多弟子們的禅修方法。這種禅修的方法,在經典裏面有時提到四個階段,有時提到了十六個階段。然而,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入出息念的具體修行方法,我們可以在《清淨道論》裏找到很詳細的解釋。
現在,我想要在這裏講解的是:當我們要修習入出息念的時候,應當從何下手?通過修習入出息念培育起一定的定力時,應當如何繼續修習直到證得安止定?在這裏就跟大家一起來進行討論。
如果一位禅修者要修習入出息念,要做的第一步是要先排除障礙。在經典裏面經常提到的障礙有五種:
1、欲欲 (kàmacchanda),也就是對欲望的貪愛,對欲樂的貪戀和執著;
2、瞋恚 (vyàpàda),或者說是瞋恨心,不高興的、厭惡的心態;
3、昏沈與睡眠 (thãnamiddha);
4、掉舉和惡作(追悔) (uddhacca-kukkucca);
5、疑(懷疑) (vicikicchà)。
根據阿毗達摩,這五種蓋分別屬于七種不善心所。其中的“欲欲”屬于貪心所,“瞋恚”是瞋心所,“昏沈睡眠”是昏沈和睡眠心所,“掉舉”是掉舉心所,“追悔”是惡作心所,“懷疑”是疑心所。這些都是不善的所。我們不要這樣說:禅修等到有了定力之後自然就可以把這些障礙去除。其實這是顛倒的想法!我們應該知道:要培育定力先要去除這些障礙。
不要認爲說“我將定力培育到一定程度之後自然就沒有障礙,我想入定就入定。”即使你能夠做到這樣,但是當你一睜開眼睛,一遇到生活上不如意的事情,或者順境逆境的時候,你的心就立刻給障蓋障住了。這時即使你能夠在禅坐的時候很好地專注,但是你的禅定還不能說很穩固,因爲你的心波動太大。這些障蓋(nãvaraõa)跟心的專注(samàdhi)是敵對的,它們是修定的天敵,是與定力不共的。在定力穩固的時候就不可能有這些障蓋,但是當這些障蓋生起的時候,它就能夠障住你不能夠入定。
所以在禅修之前,先要把禅修的障礙排除掉。如果禅修的障礙沒有排除掉,要禅修也是很困難的。如果你有很強的執著,諸如對自己身體的執著、對錢財的執著、對男女情愛的執著、對家庭的執著、對食物的執著、對住所的執著、對人際關系的執著等等……假如你對這些對象有很強的執著的話,它將成爲一種障礙。這…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