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P5

  ..續本文上一頁。甚至就連學習,要學太多的教理,要挖字眼、鑽牛角尖,你是很難專心禅修的。爲什麼?因爲你的心很複雜,就很難培育定力,這是第一點。

  第二種方法是平時的正念。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要時常保持正念,專注自己的呼吸,不要起太多的貪嗔癡,要如理作意。因爲一個人平時經常生起貪嗔癡,生起不善心,要他坐下來讓心很快地平靜有可能嗎?所以,盡量讓自己的生活――行、住、坐、臥保持正念,保持越簡單越好。生活簡單,行爲簡單、心就越簡單,只要符合正道、符合于法就可以了。

  有些人在禅修的時候修得很認真,但是一下座、一睜開眼睛,就什麼心念都起來。假如是這樣的話,即使你在禅修的時候能夠爬到叁尺,平時都會掉下兩尺。甚至還有可能因爲生活的放逸、心念的放逸,會退失掉已培育起的定力,已經培育的定力不能夠繼續培育,沒有培育的定力不可能再培育。這是第二點,行、住、坐、臥都要保持正念。

  第叁種方法是數息。在禅修過程中妄念起來的時候,《清淨道論》裏面教導我們可以嘗試用數息。在數息之前,我們可以先決意:「且讓我從一數到八的時候,我的心不飄走。」然後,你就開始專注自己的呼吸:「入、出數一;入、出數二;入、出數叁……一直數到八。」(帕奧)禅師建議我們數到八,因爲它在提醒我們正在培育八正道。如果數息數完了一到八之後,接著再決意說:「讓我再從一數到八……」

  有這樣的迹象大家可以一起去嘗試一下,就是說,在數息的過程中,如果心念飄走的話你就重新來。再從一數到八,八結束,然後重新再開始,這個是關鍵點,大家要把握好。要不然,稍微一不留神就會溜掉,到時你的心一邊還是在數,一邊還是去旅遊,去做一些白日夢,所以很重要就是說,當妄念來的時候,你要有省覺,省覺之後就回來,回來之後又回到數息,數息的時候你真正要感覺到在這裏入出的氣息,而不是無動于衷,很麻木的感覺,你要真正地知道你現在在那裏呼吸。

  在決意的時候其實是很短的時間,可能不到十分之一秒,比如說:「讓我從一數到八,然後接著就從一數到八,在數的時候就把那些決意東西忘掉,只是知道呼吸就夠了。」然後呼吸從一數到八的時候,你在呼吸的時候你只是專注氣息,而不要把你的心放在數字上,數字只是幫助我們把心限定在一個時間段、在一個範圍內而已。如果能夠數息持續地專注半個小時、乃至四十五分鍾、一個小時之後,你覺得你的心已經平靜了、妄念已經很少了,那麼,你就可以把數息放掉,數息只是一個手段、只是一種幫助,並不是目的,他是爲了心能夠在一個時間段當中持續地專注,如果心能夠專注,那麼就可以放棄這種工具。

  當禅修者能夠專注到自己的氣息,那麼,慢慢地氣息就會變得越來越微細,氣息變微細是因爲自己的身、心已經平靜下來,已經慢下來。身不動,氣息就會變得緩慢,氣息變得緩慢,那麼我們的心就感覺到它越來越微細。微細的意思是氣息的時間段呼吸會越來越緩慢,那氣息變緩慢的同時,心也要跟著氣息變化而變化。氣息變緩慢,我們感覺就是氣息變得微細,氣息變得微細的同時我們的心也要跟著微細。

  如果心還是處于一種只是覺知氣息入出那種比較粗的階段的話,那這個時候有些禅修者會感覺到心很容易打妄想,心很容易跑開,這個是很自然的。就正如說,我們習慣去看很粗的東西,突然有一樣很細的東西,我們不一定能夠看到,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再細心一點,在看更小的東西的時候,我們要用心再看一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還是可以看到更細的東西。如果用看很粗東西的眼睛去看更細的東西,那麼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到很細的東西很多是覺察不到的,是不是?

  如果你是用看更細東西的眼睛去看更細的東西,那麼你還是可以察覺到。這個時候你所要看的東西就可以看到,就不會給你忽略掉。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還是用看更粗的呼吸的心去看更細的氣息,那麼我們的心跟所緣就會有一定的差距,這個時候心就很容易去專注其它的所緣,所以這個時候把心跟氣息達到平衡、心跟所緣達到平衡,也就是說心要更細一點。心細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從《大念處經》,從佛陀教導的修習入出息念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知道,佛陀在《大念處經》裏講到修行入出息念的四種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專注它的長息,長的入息、出息;

  第二個階段是專注短的入息、出息;

  第叁個階段是專注息的一切身的入息跟出息;

  第四個階段是專注息的寂止的入息跟出息。

  如果再加上前面佛陀講的:“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就是只是專注于它的入息跟出息,我們再把長息跟短息合而爲一,那我們還是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只是注意到它的入出息,這個是很粗的;

  然後,第二個階段是專注到氣息的長短,這個是細一點,但是還是比較粗的;

  然後,第叁個階段是專注到氣息的整個過程,就是它的開始、中間、結尾,就是初、中、後,那這是更細的;

  最後,第四個階段是到有時候氣息若隱若現,乃至到不知道他是在入息還是出息,這個是屬于微息,這個在《大念處經》裏面教導的止息。

  這四個階段就是我們只要正確地培育入出息念的方法,我們都可以經曆的。首先是從呼吸的入出那裏下手,如果氣息變得更微細的話,我們就可以專注氣息的長短。有些禅修者可以直接從入出息轉到整個過程,這要看每個人不同的進度跟導師的判斷跟指示。接著再專注氣息的整個過程,這整個過程就證明說這個時候氣息已經是很緩慢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再細一點就注意到氣息的開始、中間、結尾,那證明說你的氣息是細的,你的心也是細的,這就是《大念處經》裏面佛陀教導的爲什麼要有次第的關系,就是這麼來的,所以氣息微細我們的心也要跟著微細。

  然後,再到第四個階段。氣息如果很微細,這個是指有些禅修者定力已經培育到一定的程度,他會感覺到他一坐下來已經很善巧了,可以很快地讓心平靜下來,讓身心都平靜下來,然後讓心專注在這個地方(人中)的氣息,然後他會感覺到氣息很快變得很微細。很微細是很好的事情,證明說你的氣息已經很快地進入了適合培育定力的狀態。所以,有些人不要以爲說我的氣息不見了,或者說我到處在找呼吸而苦惱,(氣息很微細)這是一件好事,一個人的氣息很微細要比氣息很粗是更好的。但是氣息變微細,很多禅修者會面臨一些困難,這些困難就是他會找不到他的呼吸,或發現他的呼吸不見了。

  其實呼吸是不會不見的,因爲你不是《清淨道論》裏面提到的那七種人,就是你不是胎兒、不是死人、不是梵天人、不是進入第四禅定者、不是進入滅盡定者、不是溺水者、不是休克的這七種人。所以,你不要擔心,你還是有呼吸的,只是你的呼吸很微細,微細到你的心不容易覺察到而已。這個時候所需要的只是在這個地方(人中)等,在這個地方只是覺察到你有氣息,有時候氣息若隱若現,只是知道就可以了。

  不要嘗試去找氣息,更不要嘗試去讓氣息變得很明顯,然後嘗試去深呼吸,不要這樣做。這樣做會影響你的進度。因爲你的氣息很甯靜,證明你的心已經很平靜了,你突然去加一個深呼吸,深呼吸你的心跳就變快,你心跳變快你的心就會躁動不安。所以不要嘗試去改變你的呼吸,只是知道你的氣息就夠了,慢慢的你會發現你還是有氣息的,這個時候把你的心還是專注在氣息這個地方。

  這四個階段過程中,每個人的時間段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時間段不同是因爲每個人不同的巴拉密的關系,每個人不同的過去所積累的菩提資糧或者解脫資糧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一閉上眼睛就可以看到禅相,有些人一、兩年都不能看到禅相。這個不奇怪,但是不要因爲說看不到禅相就氣餒,其實我們說的禅相是叫做nimitta,nimitta是什麼?Nimitta就是標記而已,只是影相而已,不要太在意,雖然入禅必須得要有禅相,但是沒有禅相不要因此而苦惱。

  正確的方法跟正確的禅修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人能夠順著正確的方法一直地禅修,只要不放棄,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終有一天他會成功的,最怕的就是那種投機取巧的,那種用想象出來的,一定要刻意想象出光來,那樣的人即使能夠維持他的所謂的禅相一段時間,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他的定力是不穩的。其實他的那種禅相或者那種光是逼出來或者只是靠想象出來,不是真正的靠正確的方法、正確的禅修心態,很穩、紮實地培育出來的。所以對于禅相姗姗來遲的人不要著急,也許它很害羞。

  如果能夠把定力培育得越穩越紮實,那麼即使沒有禅相你還是可以專注得很好很穩,那一旦禅相出來,你要入禅是很容易的。對禅相剛剛出現的禅修者來說呢,往往光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現在這裏(人中),所以有時候我們也可以說出現在這邊(人中以外)的不叫禅相,或者有時你會感覺到剛開始的光是籠罩在頭上,或者在很遠的地方或者在眼前一片灰蒙蒙像霧一樣的狀態。在這個階段,有許多禅修者就會給自己添加障礙,就是起疑:「到底這個是不是禅相啊?這個是不是光啊?」

  這個很沒有必要的,這種障礙就好像說你自己本來是很輕松地走路,你一定要拿一塊大石頭自己扛著在那裏走。沒必要去懷疑,是不是禅相也不要緊,如果是禅相那也很好啊,但那有什麼好了不起的呢?反正那灰蒙蒙的光你問導師,導師也不會說那個是禅相,甚至他會說:「你爲什麼要專注它?它不是禅相。」是不是禅相沒關系,不要對禅相太過執著,禅修的心態很重要。

  禅修者只要在這個時候持續地專注氣息,無論他的氣息是入出息的階段、或者說長短息的階段、或者全息的階段還是微息的階段,他只要在這個地方持續地專注氣息,慢慢地他會…

《禅林開示 第一講 入出息念(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