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P6

  ..续本文上一页发现到外面的光会干扰得越来越频,有时候会感觉到整个身体给光笼罩着,或者说感觉到有时候一闭上眼睛眼前就一片光亮,这个时候还是不要管,是不是禅相也不要管,没有关系,只是专注在这里的气息就够了。

  在这个时候的禅修者应当继续只是专注他的气息,无论他的气息是属于入出息、还是长短息、还是全息、还是微息,只是专注他的气息,慢慢地他就会发现到他的气息有时候会变成光,有时候会不见,这个时候也不要去管他,只是专注他这里的气息就够了。这样持续地专注气息,如果能够保持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是很好的,只是管气息就可以。

  当气息真正的已经变成了禅相,或者说你会感觉到那个时候你呼出来的气就是光,你吸进去的气也是光(不是走进里面,也不是到外面),只是在这个地方;只是说你一闭上眼睛你就发现到这个地方(人中)就有光出现,这个时候你也不要去判断它是不是禅相,不要紧。

  如果你知道你的气息变成光,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向禅修导师去报告,如果导师说你可以专注光,你就把心放在光里面就可以了;如果禅修导师还是叫你继续专注气息,你就专注气息,你不要去判断它:「这个到底是不是禅相?或者说禅相出现是什么形状?」这些不要紧,刚开始光出现的时候会有很多种情况,在这个时候有些禅修者如果不注意的话,他就很容易去玩弄禅相,他一玩弄的话很容易出事的。

  有些禅修者的光可能会呈现红色、紫色、黄色、蓝色、白色、各种各样,或者有的禅修者会呈现像星星一样的,或者说整片的光,有的甚至像玫瑰一样的、或者像车轮一样、像蜘蛛网一样、像棉花一样、像云彩一样……都没关系。在这个地方,如果它变成光而且光是很稳定,你不要管它是什么形状、不要管它是什么颜色,只要你的气息变成光,而且你的气息就是光,光就是气息,那个时候你就专注在光里面就可以了。

  专注在光的时候不要去玩弄,有些人好玩,就想一些东西,它真的就能够变现那些东西,但是这样的话很危险的。当然,一般在这边,这种情况就比较少,因为如果经常要跟禅修导师互动的话,这种情况会出现得比较少,要不然的话你真的会想见到佛就可以见到佛,见到魔就见到魔,见到极乐世界就见到极乐世界,如果你一直这样修下去的话是可以的,因为你的心有很强的力量,很强的魔力,可以变现出你想要见到的东西。

  把这些东西抛开,不要管它。如果你的气息没有变成光,你就只是知道气息;如果气息完全变成了光,光就是气息,气息就是光,你分不出哪一种是气息,哪一种是光,那么就让你的心放在光里面,就够了。这样的持续地专注光,偶尔有时候光会变得暗淡乃至到不见,不要着急,回到气息,当你专注气息的时候,不久它又会变成光,这个时候如果是出现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这个是禅相了。如果说在远处啊或者是什么形状呀,有时有、有时没有,这个时候是不是禅相不要去理它。

  对有些禅修者来说,他的禅相是很容易出现的;有些禅修者来说,他的禅相是比较迟出现的。这个是指在一座当中,有的人可能一闭上眼睛很快禅相就出现了,有些人可能会五分钟、十分钟才出现,乃至有些人可能要十多二十分钟才出现,这都不要紧。

  如果是对于慢出现的人来说,他可以坐下来之后先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说身体的端正啊,身心都适合于禅修的那种柔软、那种轻松的状态,然后呢,再专注这里的气息,然后从入出息开始,然后慢慢的越转越细,然后转到长短息,再转到息的整个过程,然后只是专注在这边的气息,只是知道它的气息就够了,要让心这个时候更单纯就够了。然后,如果它变成光,那么你就专注在光,如果不行的话还是只是专注这里的气息。

  如果对于禅相很快出现的那些禅修者来说,也是一刚开始就可以先专注气息、入出息,当它变成光的时候,你就只是知道它是光,那个时候就可以把你的心完全地融进光里面,把心投进光里面是很简单很单纯的事情,不要有任何的想象,不要有任何的期待,只是知道那是光,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到你的心专注在光跟专注在气息是不同的,具体的就每个人各自去体验就好了。

  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够专注在禅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那么很可能他能够达到一定的定力。在定力还没有稳定的阶段,禅修者会落入有分。落入有分,很多禅修者体验到,他本来是坐得好好的,而且光是非常明亮,突然好像有一个很快的中断一样,接着他又很快专注回自己的禅相。

  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禅修者来说,他不要紧张,也不要去尝试练习落入有分,还有立刻让自己的正念提起来,要提醒自己只是专注在禅相就够了,只是让心投进禅相,一遇到这样的情况,他就提升自己的精进跟正念,然后再把心投进禅相。这样持续地过了一段时间,他对于专注禅相越来越善巧、越来越熟练的时候,这种落入有分的情况会越来越少。然后他就可以很长时间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专注在禅相上。

  如果能够专注在禅相,心融入禅相能够专注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禅修导师就会叫他去查有分,如果他能够查到有分,就会叫他查禅支,如果能够查到寻、伺、喜、乐、一境性的话,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已经证得了安止定,这个是属于初禅。如果一个禅修者证得初禅之后,他还可以再继续练习初禅的五自在,然后在练习了五自在之后再进入第二禅。第二禅能够善巧之后再练五自在,五自在之后再进入第三禅,然后再依次进入第四禅。

  有人问:「是否一定要达到光,还是说如果没有达到光就不能专注光?」

  尊者答:「很重要的就是当你的气息完全变成了光,这个时候,你分辨不出气息跟光,其实在这个时候,你的心很容易就放到光里面,这时候你会发现不容易分辨而且没必要去分辨的就是:第一你的气息;第二是你的心;第三是光。如果你达到这个阶段,你不知道这个是心还是光还是呼吸,你就不要去管它,你就只是融入就可以了。」

  在整个修习入出息念的过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禅修心态就是不要太紧张、不要有期待。因为我们之所以生长在这个年代,我们距离佛陀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佛陀在世(距今)已经有两千六百多年了,在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巴拉密的话,我们早已经解脱了,我们不用再轮回,再继续痛苦到现在,是不是?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够依照正法,还是生活在佛陀正法的时期,还是有机会解脱,还是有机会证得禅那。

  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的同时,我们要有自信心,我们的自信心就是通过努力,通过积累巴拉密,我们一定能够成就。但是,我们不要跟佛陀在世的那个时候的人比,不要跟有些禅修得很好的人比,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禅修者来说,能够一帆风顺地禅修的人少之又少,一般都是一波三折的,偶尔只有一、两个是禅修很顺利的,大部分都是经过很多障碍、很多磨难、很多波折等等,他慢慢地才提升自己的定力,才修行成功的。所以在禅修过程中,进进退退是很正常的事情,起起落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去承受这样的起落。

  对于禅修的进度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不要太大的执着,对于好我们保持一种很平静的心态,对于不好我们也保持一种很平静的心态,最重要的我们是不是用一种很平等的、很中舍的心去对待我们的禅修。如果你太紧张的话,好的话你就欣喜若狂,好像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飘飘然,如果一旦不好的话,自己又很沮丧,好像整个世界都很黑暗。对自己的禅修进度太紧张了,患得患失,这种情况即使你的禅修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的禅修态度、心态是不正确的(还是会对你的禅修带来障碍)。所以不要对于禅修的进度太过紧张,你只管做自己的事情,只管把心安住于法,只管把心安住于自己的禅修业处就够了。

  不要去想:「今天进步得怎么样,今天又不好,今天坐了不能专注,今天禅相又不见了,今天很多妄想,今天又昏沉……」

  因为,要培育定力需要有很多的外缘跟内缘,缺一种缘都不行。假如现在外面很吵,你能够很专注吗?或者说现在寺院有很多工作、有很多义务要去完成,你也很难去专注,或者现在你跟同住一个孤邸(kuñi,寮房)的人吵架或者同隔壁孤邸的人过不去或者跟某一位禅修者勾心斗角,在那里互相制造一些痛苦、制造一些是非,你也很难专注。又或者说现在你很想禅修,但是你没时间禅修,你很忙、很多其他的事务,或者突然你的亲戚来了或者你要回台湾啦、要回马来西亚啦、要回新加坡啦,这个也是很难的,是不是?

  或者说你很想禅修,你也很有巴拉密,但是没有导师的指导,你现在到了一阶段,你在那边卡着,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那怎么办?是不是?还有很多,比如有时候饮食不舒适,有时候食物太辣或者太热气(上火),如果不适合也是会干扰到自己的禅修;有时候身体的病,比如说感冒、发烧或者自己的身体很虚弱,也是很难禅修;或者有一些外在的非人的干扰、或者人与人那些没有必要的障碍干扰,这些也是会障碍到自己的禅修。

  所以我们要知道,禅修是很多内缘和外缘加在一起,才能助成我们能够培育定力的,只要其中的一种缘缺乏,我们的禅修就会有进退。比如说你的身体不舒适、身体有病了或者身体很虚弱或者很累、睡眠不足,晚上睡不好,白天就会影响到禅修;比如说自己的心不好,最近心有很多贪爱,或者说很多嗔恨心,很讨厌一个人,或对很多东西都很抗拒、很排斥,你也是很难禅修的;如果外面太热,热得你一坐下来就满身大汗,你也是很难禅修,是不是?要助成禅修的缘要很多很多,但是要破坏你禅修,破坏你定力的缘只要有一个就够了。

  所以我们知道,正是因为很多缘助成的禅修,助成的定力,它是很脆弱的,所以我们不要对自己禅修的定力抱太大的期望,太大的执着,因为一旦执着的话,那么稍微一个外缘变动,你的心就在那里变动了,你的心一变动,你就没办法禅修了,没有办法禅修你就很痛苦,你的心痛苦产生的是苦受,苦受或者是叫忧受,产生了忧受你产生的就是不善心,就是嗔恨心,如果你的嗔恨心又在变本加厉,它是连锁反应的。你生起了不善心就会障碍你的禅修,你禅修不好又生起不善心,不善心又障碍你的禅修,这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多一点生起善心,多一点如理作意,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禅修的得失,而且不要有期待,不要说我要在七天之内证得阿拉汉果,这个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现在不是说不可以证得阿拉汉果,但是你说我要在七天之内,我要在一年之内证得阿拉汉果,这个是确实地超过了我们现在这个时期的能力范围。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就是不要有过重的负荷加在自己的身上,要学会做个快乐的禅修者,学会做个愉快的、轻松的禅修者,不要太多的心理负担,不要太多的期待。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故事叫拔苗助长的,是不是?拔苗助长就是他的心态不正确,太过急于求成。我们种一棵树可能要两三年、三四年才能够成长,才能够开花、结果。同理,那你为什么要期待你现在的禅修要在一、两个月当中成就呢?举个世间例,不可能说我现在要开公司,我要刚开的公司在一年内就要盈利几十万、几百万,这是不可能的。资金要积累,巴拉密也要积累,无论你现在的禅修好不好,只要坚持,你就是在积累自己的巴拉密。

  只要你依照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去禅修、去精进,你所做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它都是在积累,只是看什么时候成熟而已。所以这里它的成熟超出我们的期待,超出我们的期限,我们不可能说,当我们种下了一棵树、一颗种子之后,我们要期待它两天之内、三天之内,要长高、长大,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浇水、施肥、除虫而已。

  佛陀在经典里面也有讲到:一只母鸡要孵鸡蛋,它不可能在鸡蛋还没有孵出小鸡之前,它就去啄它的蛋壳,是不是?如果去啄它的蛋壳的话,那么鸡也不会出来,那个蛋也没有用了。它的工作只是孵蛋而已,而且呢,是坚持不断地去孵蛋,不是说母鸡孵了一天、两三天就去玩,玩了又回去孵,它都是持续地去孵,然后应该出去吃的时候它就出去吃,吃完之后就又回来孵自己的鸡蛋,总有一天小鸡会破壳,然后那个时候它就会稍微再把鸡蛋啄一啄,就能够助成小鸡出来。所以我们禅修也是这样,我们要学习做母鸡。

  这个是佛陀的比喻,佛陀另外也举了一个农夫的比喻,一个农夫种地,只应在适当的时刻耕田,适当的时刻播种,适当的时刻灌溉,至于说禾苗什么时候长出来,这个不是他能够期待的。禾苗的生长是有它自己的规律。同样地,我们禅修有一个过程,而我们所做的努力只是依照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心态,持续地努力,这样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我们有正确的方法,有好的心态,持续地禅修,那么终有一天我们的巴拉密是会成熟的,终有一天我们是能够证得禅那,能够证得道果的,终有一天我们是能够解脱生死轮回的。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萨度!萨度!萨度!

  

  

《禅林开示 第一讲 入出息念(1)》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