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de;hisampanna)——特指初果和初果以上的聖者,他們決不會皈依佛、法、僧叁寶以外的對象。
佛陀繼續說:
ßòhàna¤ca kho etaü, bhikkhave, vijjati yaü puthujjano a¤¤aü satthàraü uddiseyya. û
“然而,諸比庫,這是有可能的,這是會發生的,即:一個凡夫會承認其他的導師。”
對凡夫來說,有罪的破皈依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對于聖者來說,有罪的破皈依是決不可能發生的。
在家弟子的皈依又可因五種而受汙染,甚至毀壞、毀滅,佛陀在《增支部》中說:
“諸比庫,擁有五法的近事男,是賤種的近事男、是汙穢的近事男、是可厭的近事男。哪五種?沒有信心;沒有戒行;迷信征兆;依靠征兆而不是依靠業;從佛教之外另尋宗教師,並且先向該處禮敬。”
對于在家的佛弟子,若有五種法(行爲)的其中一種,他的皈依將會受到影響:
1. 沒有信心:對佛、法、僧叁寶沒有信心。
2. 沒有戒行:故意違犯五戒。
3. 迷信征兆:相信算命、看相、風水、《易經》等。
4. 依靠征兆而不是依靠業:在遇到危難或不幸的時候,他去問神、求神拜佛,而不是相信業果。由于他對業果沒有信心,所以才會相信征兆,依照征兆去化解。
5. 從佛教之外另尋宗教師,並且先向該處禮敬:佛弟子已經皈依了佛、法、僧,但他卻禮敬其他的宗教師,或者他已經以叁寶爲信仰,還去尋求其他的保護。
什麼是在家弟子的成就?即:在戒律(五戒)方面能受持好;擁有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活命具足——不從事五種邪命:1.販賣武器;2.販賣人口;3.飼養供屠宰的畜生(如養雞、養豬等供人屠宰);4.販賣毒藥;5.販賣煙酒(包括酒類等麻醉品)。在家人不應該從事這五類職業,這稱爲在家人的正命成就。販賣人口、賣毒藥、賣煙酒,或從事賭博行業,這稱爲在家人的邪命。
當一位在家人擁有了五種素質,這種在家人就稱爲像寶一樣的居士、像紅蓮花的居士、像白蓮花的居士。五種素質是:
1. 他有信心;
2. 他有戒行;
3. 他不迷信征兆;
4. 他依靠業而不再依靠征兆;
5. 他不再從佛教之外另尋宗教師,而不向其他地方禮敬。
這是一位在家居士的成就。
未生怨王表白了對佛、法、僧叁寶的信心之後,他繼續發露自己的罪過。國王說:
“尊者,罪惡戰勝了我,我如此愚蠢,如此愚癡,如此不善!我爲了奪取王權而殺死了父親、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
未生怨王表白自己爲了奪取王位,在惡友(壞朋友)的教唆之下殺死了自己的父王。
“尊者,爲此願世尊接受我的罪爲罪,以防護未來!”
未生怨王透過表白自己的過失,然後請求佛陀能夠認(知道)他的罪爲罪而忏悔。忏悔的巴利語是khamati pañi desanà,khamati,請求對方認可,pañi,自己,desanà,說出自己的罪;另外還有àpatti pañi desanà,àpatti,自己的罪過、過失。因此,把自己的罪過說出來,然後請求對方認可、記得自己是錯的,稱爲“忏悔”。
佛陀接著說:
“大王,罪惡確實戰勝了你,你如此愚蠢,如此愚癡,如此不善!你殺死了父親、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大王,若你能見罪爲罪,如法忏悔,在未來成就防護,我接受此事。”
佛陀認可未生怨王所犯的罪,並接受他的忏悔。
“大王,這就是在聖者之律中成長:能見罪爲罪,如法忏悔,在未來成就防護!”
這裏佛陀講到忏悔的意義。忏悔不是在內心壓抑著,知道自己做錯了,但是不表白,而是必須要把自己的過失表白出來,請求對方原諒,然後在未來成就防護。“下定決心從此不再犯”才是忏悔的意義,而不是犯了忏、忏了又犯,反反複複。所以,改過還需要自新,這才是忏悔的意義。
國王當著佛陀的面忏悔,而且佛陀已接受他的忏悔,是不是他的罪就滅(沒有)了?他的罪並沒有滅!由于他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這是一種無間業,所以他死後仍然要墮落到地獄。他死後就墮落到了“銅鍋地獄”,他往下沈叁萬年才到達鍋底,再往上浮叁萬年才浮上來,當他浮上來之後,就出地獄了。爲什麼?因爲他已經決定不再造惡,不再親近惡知識和惡友,從此他積極地行善,例如當佛陀入滅的時候,他作爲外護,支持第一次聖典的結集。
繼續看經文:
“如此說時,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對世尊這樣說:“尊者,我們現在要走了,我們還有許多事務、許多事情。””
佛陀說:
“大王,你現在考慮時間吧!”
意思是:你自己知道時間,要走就可以離開了。
“于是,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對世尊之所說[感到]歡喜與隨喜,從座位起來,禮敬世尊,作右繞後離開。
當時,世尊在馬嘎塔國韋疊希之子未生怨王離開不久,告訴比庫們:“諸比庫,這位國王根絕[自己]。諸比庫,這位國王毀了[自己]。諸比庫,假如這位國王沒有殺死父親、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他將即于此座中生起遠塵離垢之法眼。””
佛陀說,如果這位國王不殺死自己的父親,他在聽聞佛陀開示《沙門果經》的時候,就能夠證得初果。
“遠塵離垢之法眼”(dhammacakkhu)有時候包括初道、第二道、第叁道,在這裏特指初道入流道(sotàpatti magga)。
爲什麼這位國王只是透過聽聞佛陀說法就能夠證悟呢?因爲他過去生也曾經修行過很長的時間,所以他擁有只是透過聽聞佛陀說法就能夠證悟聖道聖果的能力。然而,由于他親近惡友,造了種種惡行,特別是他造了業障。什麼是“業障”?業障是指殺母、殺父、殺阿拉漢、惡心出佛身血以及分裂僧團,只要一個人造了這五種極重業的任何一種,就有了業障,障他生天、障他解脫,他今生不可能證得任何聖道聖果,下一生也不可能生天,連投生爲人的機會都沒有,他必然會墮落到地獄。
這個國王已造下了業障,盡管他原來擁有很強的巴拉密(pàramã),能夠只透過聽聞佛法而證悟初果,但是他自己毀了自己,自己根絕了自己,就像自己挖了自己的根一樣,把自己的善根都挖空了。盡管如此,但是他因爲聽聞佛法之後完全改變了自己,所以他回去之後就可以安睡了。在他殺死自己的父王後,無論日夜,即使很疲倦,他都沒辦法安然入睡。而自從他見了佛陀,聽聞佛法之後,終于可以安睡了。他對佛、法、僧叁寶有很強的信心,而且這位未生怨王在未來很久以後,在受盡地獄之報後,將會成爲獨覺佛,他的名字叫做維基答(vijita),即“勝利、勝利佛”的意思。
“世尊如此說。那些比庫滿意與歡喜世尊之所說。”
到此爲止,《沙門果經》的學習結束。
再來簡單地作一下總結歸納,這部經典其實包含叁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這部經典的背景是一個聽來令人心酸的宮廷事變。王爲了篡奪世俗權利、爲了爭奪世俗的利益而導致殺父、導致自己陷入悲痛、痛苦。其動機是想要獲得世俗的果報、世俗的利益,這種世俗的利益是透過不正當的方式而得來的。即使這個國王篡奪了王位,他也不能安樂地過一天。于是這個國王思惟:是不是有比世俗的快樂更殊勝的快樂?是不是有能夠超越世俗快樂的、在今生就能夠見到的、自己也可以知道的果報、結果?
第二層意義:當時已有一部分人開始追求超越世俗的快樂,想要追求人生的目標,但是他們尋找的道路是錯誤的。國王曾經拜見過當時的沙門、婆羅門(其他宗教導師、修行者),此處簡介了這些宗教師(外道六師)的各種哲學思想、宗教思想。
第叁層意義:佛陀開示了一個人如何從出家,透過出家而享有出離世俗之樂;透過守護根門,而有無過失之樂;透過知足,而有少欲之樂;透過證得禅那,而有極其微妙的寂靜之樂;透過擁有神通,而有神通遊戲之樂或心自在之樂;又透過最後的解脫,而得到正覺之樂、菩提之樂。菩提之樂是一個出家人通過正確的方法,此生就可獲得之樂。換而言之,佛陀的教法不是等死的宗教,而是要我們好好地把握今生,只要透過正精進,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修行,在今生即可獲得佛陀教法的利益。
這部經闡述了這叁層意義來緊扣一個“果”字,也就是“沙門果”。用世俗權利獲得的“果”,只會帶來痛苦,即使有快樂,也是短暫的。而真正的沙門果是在今生完全地斷除一切煩惱,證得涅槃之樂、菩提之樂,這才是最上的、至上的沙門果。
我們在今天晚上結束了這一部經的開示。在這裏,我也祝願大家都能夠在今生證得至上的沙門果,也祝願大家都能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依照佛陀已經指示給我們的這條道路,有次第地、循序漸進地、踏踏實實地修行,盡我們的能力在今生能夠獲得多少的沙門果,就獲得多少的沙門果。願大家都能夠獲得佛陀教法的利益!願大家都能夠獲得正法的清涼!
薩度!薩度!薩度!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沙門果經11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