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lde;hisampanna)——特指初果和初果以上的圣者,他们决不会皈依佛、法、僧三宝以外的对象。
佛陀继续说:
ßòhàna¤ca kho etaü, bhikkhave, vijjati yaü puthujjano a¤¤aü satthàraü uddiseyya. û
“然而,诸比库,这是有可能的,这是会发生的,即:一个凡夫会承认其他的导师。”
对凡夫来说,有罪的破皈依是有可能发生的;但是对于圣者来说,有罪的破皈依是决不可能发生的。
在家弟子的皈依又可因五种而受污染,甚至毁坏、毁灭,佛陀在《增支部》中说:
“诸比库,拥有五法的近事男,是贱种的近事男、是污秽的近事男、是可厌的近事男。哪五种?没有信心;没有戒行;迷信征兆;依靠征兆而不是依靠业;从佛教之外另寻宗教师,并且先向该处礼敬。”
对于在家的佛弟子,若有五种法(行为)的其中一种,他的皈依将会受到影响:
1. 没有信心:对佛、法、僧三宝没有信心。
2. 没有戒行:故意违犯五戒。
3. 迷信征兆:相信算命、看相、风水、《易经》等。
4. 依靠征兆而不是依靠业:在遇到危难或不幸的时候,他去问神、求神拜佛,而不是相信业果。由于他对业果没有信心,所以才会相信征兆,依照征兆去化解。
5. 从佛教之外另寻宗教师,并且先向该处礼敬:佛弟子已经皈依了佛、法、僧,但他却礼敬其他的宗教师,或者他已经以三宝为信仰,还去寻求其他的保护。
什么是在家弟子的成就?即:在戒律(五戒)方面能受持好;拥有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活命具足——不从事五种邪命:1.贩卖武器;2.贩卖人口;3.饲养供屠宰的畜生(如养鸡、养猪等供人屠宰);4.贩卖毒药;5.贩卖烟酒(包括酒类等麻醉品)。在家人不应该从事这五类职业,这称为在家人的正命成就。贩卖人口、卖毒药、卖烟酒,或从事赌博行业,这称为在家人的邪命。
当一位在家人拥有了五种素质,这种在家人就称为像宝一样的居士、像红莲花的居士、像白莲花的居士。五种素质是:
1. 他有信心;
2. 他有戒行;
3. 他不迷信征兆;
4. 他依靠业而不再依靠征兆;
5. 他不再从佛教之外另寻宗教师,而不向其他地方礼敬。
这是一位在家居士的成就。
未生怨王表白了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之后,他继续发露自己的罪过。国王说:
“尊者,罪恶战胜了我,我如此愚蠢,如此愚痴,如此不善!我为了夺取王权而杀死了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
未生怨王表白自己为了夺取王位,在恶友(坏朋友)的教唆之下杀死了自己的父王。
“尊者,为此愿世尊接受我的罪为罪,以防护未来!”
未生怨王透过表白自己的过失,然后请求佛陀能够认(知道)他的罪为罪而忏悔。忏悔的巴利语是khamati pañi desanà,khamati,请求对方认可,pañi,自己,desanà,说出自己的罪;另外还有àpatti pañi desanà,àpatti,自己的罪过、过失。因此,把自己的罪过说出来,然后请求对方认可、记得自己是错的,称为“忏悔”。
佛陀接着说:
“大王,罪恶确实战胜了你,你如此愚蠢,如此愚痴,如此不善!你杀死了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大王,若你能见罪为罪,如法忏悔,在未来成就防护,我接受此事。”
佛陀认可未生怨王所犯的罪,并接受他的忏悔。
“大王,这就是在圣者之律中成长:能见罪为罪,如法忏悔,在未来成就防护!”
这里佛陀讲到忏悔的意义。忏悔不是在内心压抑着,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不表白,而是必须要把自己的过失表白出来,请求对方原谅,然后在未来成就防护。“下定决心从此不再犯”才是忏悔的意义,而不是犯了忏、忏了又犯,反反复复。所以,改过还需要自新,这才是忏悔的意义。
国王当着佛陀的面忏悔,而且佛陀已接受他的忏悔,是不是他的罪就灭(没有)了?他的罪并没有灭!由于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这是一种无间业,所以他死后仍然要堕落到地狱。他死后就堕落到了“铜锅地狱”,他往下沉三万年才到达锅底,再往上浮三万年才浮上来,当他浮上来之后,就出地狱了。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决定不再造恶,不再亲近恶知识和恶友,从此他积极地行善,例如当佛陀入灭的时候,他作为外护,支持第一次圣典的结集。
继续看经文:
“如此说时,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对世尊这样说:“尊者,我们现在要走了,我们还有许多事务、许多事情。””
佛陀说:
“大王,你现在考虑时间吧!”
意思是:你自己知道时间,要走就可以离开了。
“于是,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对世尊之所说[感到]欢喜与随喜,从座位起来,礼敬世尊,作右绕后离开。
当时,世尊在马嘎塔国韦迭希之子未生怨王离开不久,告诉比库们:“诸比库,这位国王根绝[自己]。诸比库,这位国王毁了[自己]。诸比库,假如这位国王没有杀死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他将即于此座中生起远尘离垢之法眼。””
佛陀说,如果这位国王不杀死自己的父亲,他在听闻佛陀开示《沙门果经》的时候,就能够证得初果。
“远尘离垢之法眼”(dhammacakkhu)有时候包括初道、第二道、第三道,在这里特指初道入流道(sotàpatti magga)。
为什么这位国王只是透过听闻佛陀说法就能够证悟呢?因为他过去生也曾经修行过很长的时间,所以他拥有只是透过听闻佛陀说法就能够证悟圣道圣果的能力。然而,由于他亲近恶友,造了种种恶行,特别是他造了业障。什么是“业障”?业障是指杀母、杀父、杀阿拉汉、恶心出佛身血以及分裂僧团,只要一个人造了这五种极重业的任何一种,就有了业障,障他生天、障他解脱,他今生不可能证得任何圣道圣果,下一生也不可能生天,连投生为人的机会都没有,他必然会堕落到地狱。
这个国王已造下了业障,尽管他原来拥有很强的巴拉密(pàramã),能够只透过听闻佛法而证悟初果,但是他自己毁了自己,自己根绝了自己,就像自己挖了自己的根一样,把自己的善根都挖空了。尽管如此,但是他因为听闻佛法之后完全改变了自己,所以他回去之后就可以安睡了。在他杀死自己的父王后,无论日夜,即使很疲倦,他都没办法安然入睡。而自从他见了佛陀,听闻佛法之后,终于可以安睡了。他对佛、法、僧三宝有很强的信心,而且这位未生怨王在未来很久以后,在受尽地狱之报后,将会成为独觉佛,他的名字叫做维基答(vijita),即“胜利、胜利佛”的意思。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到此为止,《沙门果经》的学习结束。
再来简单地作一下总结归纳,这部经典其实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这部经典的背景是一个听来令人心酸的宫廷事变。王为了篡夺世俗权利、为了争夺世俗的利益而导致杀父、导致自己陷入悲痛、痛苦。其动机是想要获得世俗的果报、世俗的利益,这种世俗的利益是透过不正当的方式而得来的。即使这个国王篡夺了王位,他也不能安乐地过一天。于是这个国王思惟:是不是有比世俗的快乐更殊胜的快乐?是不是有能够超越世俗快乐的、在今生就能够见到的、自己也可以知道的果报、结果?
第二层意义:当时已有一部分人开始追求超越世俗的快乐,想要追求人生的目标,但是他们寻找的道路是错误的。国王曾经拜见过当时的沙门、婆罗门(其他宗教导师、修行者),此处简介了这些宗教师(外道六师)的各种哲学思想、宗教思想。
第三层意义:佛陀开示了一个人如何从出家,透过出家而享有出离世俗之乐;透过守护根门,而有无过失之乐;透过知足,而有少欲之乐;透过证得禅那,而有极其微妙的寂静之乐;透过拥有神通,而有神通游戏之乐或心自在之乐;又透过最后的解脱,而得到正觉之乐、菩提之乐。菩提之乐是一个出家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此生就可获得之乐。换而言之,佛陀的教法不是等死的宗教,而是要我们好好地把握今生,只要透过正精进,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修行,在今生即可获得佛陀教法的利益。
这部经阐述了这三层意义来紧扣一个“果”字,也就是“沙门果”。用世俗权利获得的“果”,只会带来痛苦,即使有快乐,也是短暂的。而真正的沙门果是在今生完全地断除一切烦恼,证得涅槃之乐、菩提之乐,这才是最上的、至上的沙门果。
我们在今天晚上结束了这一部经的开示。在这里,我也祝愿大家都能够在今生证得至上的沙门果,也祝愿大家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依照佛陀已经指示给我们的这条道路,有次第地、循序渐进地、踏踏实实地修行,尽我们的能力在今生能够获得多少的沙门果,就获得多少的沙门果。愿大家都能够获得佛陀教法的利益!愿大家都能够获得正法的清凉!
萨度!萨度!萨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沙门果经11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