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9講▪P4

  ..續本文上一頁爲“離諸隨煩惱”。

  

心得自在,稱爲“柔軟”。

  

心可以很清楚地取名色法爲所緣,稱爲“適合作業”,即他可以很容易地把心轉向于觀智。

  

他輕易地完成培養觀智,其心處于微妙的狀態,稱爲“安住不動”。

  

引導其心轉向于智見”即這時他培養定力、出定之後,再去取名色法爲所緣來成就觀智。

  

  

“他如此了知:“此身有形色,由四大種所成,由父母所生,由飯面所長養,是無常、破壞、破碎、變壞、破滅之法。且我此識依于此,執著于此。””

  

此身有形色……破滅之法。”:取色法爲目標。

  

且我此識依于此”:取名法及色法爲目標。

  

這句話可以分爲九句:

  

此身有形色”:身(色身)。

  

由四大種所成”: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所造。

  

由父母所生”:色身必須以父母爲所緣,在結生時執取由父精母血所凝成的色法,讓結生識住立。

  

由飯面所長養”:心執取這一堆肉身後,還必須透過食物等來滋養才能夠成長。

  

這些都是“無常、破壞、破碎、變壞、破滅之法”。

  

前面的六句指生時:1.此身有形色;2.四大種所成;3.父母所生;4.飯面所長養;5.無常;6.破壞。後面的叁句指滅時:7.破碎;8.變壞;9.破滅。這句話是指身體(色身)是生滅的,如此觀照其生滅。

  

且我此識依于此”:“識”特指修觀的心。由于修觀的心必須依靠包括心所依處在內的色身,“我此識依于此”是指我的心必須依賴這個身體。

  

系著于此”:心不能夠離開身體而獨存。

  

在五蘊世間裏,包括色界和欲界的所有心都不能離開色法而單獨存在。爲什麼呢?因爲在五蘊世間,心的生起、存在必須要有依處。眼識依眼淨色,耳識依耳淨色,鼻識依鼻淨色,舌識依舌淨色,身識依身淨色,此五識必須依靠五種根門(五種色法)而生起,意識必須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盡管一位禅修者證得無色界定,但只要他是在五蘊世間,無色界定的定心還是要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除非他修到無色界定,死後投生無色界梵天,那時才沒有依處色。色界或欲界的有情,一切心的活動都要依賴色法而生起。

  

心不僅依色法而生起,還取色法爲目標(所緣)。我們看到的顔色,聽到的聲音,嗅到的氣味,嘗到的味道,觸到的冷、暖、硬、軟、痛、舒服等,都是色法。

  

  

“大王!猶如琉璃寶珠,美麗、天然,具有八面,經過精雕細琢,晶瑩、透明、無瑕、具足一切品質,有條青色、或黃色、或紅色、或白色、或淡黃色之線穿過其中。若具眼之人把它放在手中即能觀察:“琉璃寶珠美麗、天然,具有八面,經過精雕細琢,晶瑩、透明、無瑕、具足一切品質,有條青色、或黃色、或紅色、或白色、或淡黃色之線穿過其中。”

  

同樣的,大王,比庫之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則引導其心轉向于智見。他如此了知:“此身有形色,由四大種所成,由父母所生,由飯面所長養,是無常、破壞、破碎、變壞、破滅之法。且我此識依于此,執著于此。”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在此,佛陀用“青色、或黃色、或紅色、或白色、或淡黃色之線”來比喻心以及觀智,用“寶珠”來比喻色身,用“線穿過寶珠”來比喻其觀智能夠透過色身而觀察色身、了解色身。以比喻來說明觀智可以觀照色身,又以比喻把心傾向于觀智之後,清晰地了知處、五法,一切心與心所,或只以觀智,取色身爲目標來觀照。

  

在此,爲什麼佛陀說觀智又比之前的禅那更加超越、更加殊勝呢?因爲禅那之樂屬于世間之樂,若禅修者只安住于禅那之樂,他就不可能有更高的出世間成就,唯有透過修觀智(培養智慧)才能達到更高的成就。

  

在佛陀的教法中,培養定力跟外道培養定力是不同的。外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就是禅定,所以古印度有些修定外道可以住定很長時間,7天乃至更久,他們的定力很強,甚至比很多佛教禅修者的定力還要強。而在佛教中,定只是一個次第、一個過程、一個工具。戒、定、慧,慧是根本,有慧才能解脫,定只是産生慧的足處(原因)。佛教並不是以修定爲最終目標,修定只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如果一個人耽著于定力,他就不可能證悟更高、更殊勝的智見(智慧)。所以佛陀在經典中說:“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則引導其心轉向于智見。”

  

雖然修定不是佛教的最終目標,但修定也是很重要的。爲什麼?因爲,當佛陀講到修行的次第時,都是講戒、定、慧。正如在《相應部·定經》(Samàdhisuttaü)裏面,佛陀這樣說:

  

ßSamàdhiü, bhikkhave, bhàvetha. Samà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àbhåtaü pajànàti.û

  

“諸比庫,應修習定!諸比庫,擁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了知。”

  

如實了知”是指能夠如實地、不摻假地、不靠想象、不靠推理地照見、觀察、現見到一切名色法、一切諸行法、一切因緣和合之法的智慧。它建立在定力的基礎上,所以《清淨道論》說:“智慧的近因(padaññhàna, 直接的原因或足處)是定力”

  

培養強有力的定力後,禅修者的心是柔軟的、適合作業的,以此來清晰地、清楚地照見諸行法、因緣造作之法,再觀照因緣造作之法的無常、苦、無我。如此來培養觀智,透過觀智來斷除煩惱。所以,禅修者培養定力是一個過程,此過程以培養觀智爲更高的目標。因此佛陀說觀智比成就定力更殊勝。

  

從感受上來說,修禅那是很舒服的,在修觀智時,觀照到一切的諸行法只是生滅、只是壞滅,而沒有所謂的樂受,不會再去取樂于諸行法以及極其快速的生滅之法。

  

但若想成就殊勝智見,必須要經過觀智。因爲在培養定力的基礎上再把心導向于觀智,所以佛陀把觀智放在定力之後,是比由定力所培養出來的現見的沙門果更加殊勝的。

  

同樣的,佛陀在這裏也強調了觀智也是在今生要培養的,而且在今生可以成就的。

  

如何修習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以及觀智就簡單講到這裏。下一節課將繼續講如何在成就定力後培養神通的方法。

  

  

下面我們一起來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沙門果經9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10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