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9讲▪P4

  ..续本文上一页为“离诸随烦恼”。

  

心得自在,称为“柔软”。

  

心可以很清楚地取名色法为所缘,称为“适合作业”,即他可以很容易地把心转向于观智。

  

他轻易地完成培养观智,其心处于微妙的状态,称为“安住不动”。

  

引导其心转向于智见”即这时他培养定力、出定之后,再去取名色法为所缘来成就观智。

  

  

“他如此了知:“此身有形色,由四大种所成,由父母所生,由饭面所长养,是无常、破坏、破碎、变坏、破灭之法。且我此识依于此,执着于此。””

  

此身有形色……破灭之法。”:取色法为目标。

  

且我此识依于此”:取名法及色法为目标。

  

这句话可以分为九句:

  

此身有形色”:身(色身)。

  

由四大种所成”: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所造。

  

由父母所生”:色身必须以父母为所缘,在结生时执取由父精母血所凝成的色法,让结生识住立。

  

由饭面所长养”:心执取这一堆肉身后,还必须透过食物等来滋养才能够成长。

  

这些都是“无常、破坏、破碎、变坏、破灭之法”。

  

前面的六句指生时:1.此身有形色;2.四大种所成;3.父母所生;4.饭面所长养;5.无常;6.破坏。后面的三句指灭时:7.破碎;8.变坏;9.破灭。这句话是指身体(色身)是生灭的,如此观照其生灭。

  

且我此识依于此”:“识”特指修观的心。由于修观的心必须依靠包括心所依处在内的色身,“我此识依于此”是指我的心必须依赖这个身体。

  

系着于此”:心不能够离开身体而独存。

  

在五蕴世间里,包括色界和欲界的所有心都不能离开色法而单独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在五蕴世间,心的生起、存在必须要有依处。眼识依眼净色,耳识依耳净色,鼻识依鼻净色,舌识依舌净色,身识依身净色,此五识必须依靠五种根门(五种色法)而生起,意识必须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尽管一位禅修者证得无色界定,但只要他是在五蕴世间,无色界定的定心还是要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除非他修到无色界定,死后投生无色界梵天,那时才没有依处色。色界或欲界的有情,一切心的活动都要依赖色法而生起。

  

心不仅依色法而生起,还取色法为目标(所缘)。我们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触到的冷、暖、硬、软、痛、舒服等,都是色法。

  

  

“大王!犹如琉璃宝珠,美丽、天然,具有八面,经过精雕细琢,晶莹、透明、无瑕、具足一切品质,有条青色、或黄色、或红色、或白色、或淡黄色之线穿过其中。若具眼之人把它放在手中即能观察:“琉璃宝珠美丽、天然,具有八面,经过精雕细琢,晶莹、透明、无瑕、具足一切品质,有条青色、或黄色、或红色、或白色、或淡黄色之线穿过其中。”

  

同样的,大王,比库之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则引导其心转向于智见。他如此了知:“此身有形色,由四大种所成,由父母所生,由饭面所长养,是无常、破坏、破碎、变坏、破灭之法。且我此识依于此,执着于此。”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在此,佛陀用“青色、或黄色、或红色、或白色、或淡黄色之线”来比喻心以及观智,用“宝珠”来比喻色身,用“线穿过宝珠”来比喻其观智能够透过色身而观察色身、了解色身。以比喻来说明观智可以观照色身,又以比喻把心倾向于观智之后,清晰地了知处、五法,一切心与心所,或只以观智,取色身为目标来观照。

  

在此,为什么佛陀说观智又比之前的禅那更加超越、更加殊胜呢?因为禅那之乐属于世间之乐,若禅修者只安住于禅那之乐,他就不可能有更高的出世间成就,唯有透过修观智(培养智慧)才能达到更高的成就。

  

在佛陀的教法中,培养定力跟外道培养定力是不同的。外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禅定,所以古印度有些修定外道可以住定很长时间,7天乃至更久,他们的定力很强,甚至比很多佛教禅修者的定力还要强。而在佛教中,定只是一个次第、一个过程、一个工具。戒、定、慧,慧是根本,有慧才能解脱,定只是产生慧的足处(原因)。佛教并不是以修定为最终目标,修定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耽著于定力,他就不可能证悟更高、更殊胜的智见(智慧)。所以佛陀在经典中说:“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则引导其心转向于智见。”

  

虽然修定不是佛教的最终目标,但修定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当佛陀讲到修行的次第时,都是讲戒、定、慧。正如在《相应部·定经》(Samàdhisuttaü)里面,佛陀这样说:

  

ßSamàdhiü, bhikkhave, bhàvetha. Samà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àbhåtaü pajànàti.û

  

“诸比库,应修习定!诸比库,拥有定力的比库能如实了知。”

  

如实了知”是指能够如实地、不掺假地、不靠想象、不靠推理地照见、观察、现见到一切名色法、一切诸行法、一切因缘和合之法的智慧。它建立在定力的基础上,所以《清净道论》说:“智慧的近因(padaññhàna, 直接的原因或足处)是定力”

  

培养强有力的定力后,禅修者的心是柔软的、适合作业的,以此来清晰地、清楚地照见诸行法、因缘造作之法,再观照因缘造作之法的无常、苦、无我。如此来培养观智,透过观智来断除烦恼。所以,禅修者培养定力是一个过程,此过程以培养观智为更高的目标。因此佛陀说观智比成就定力更殊胜。

  

从感受上来说,修禅那是很舒服的,在修观智时,观照到一切的诸行法只是生灭、只是坏灭,而没有所谓的乐受,不会再去取乐于诸行法以及极其快速的生灭之法。

  

但若想成就殊胜智见,必须要经过观智。因为在培养定力的基础上再把心导向于观智,所以佛陀把观智放在定力之后,是比由定力所培养出来的现见的沙门果更加殊胜的。

  

同样的,佛陀在这里也强调了观智也是在今生要培养的,而且在今生可以成就的。

  

如何修习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以及观智就简单讲到这里。下一节课将继续讲如何在成就定力后培养神通的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沙门果经9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10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