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9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很晃耀;到了第二禅,似相同样是很光明、很晃耀,禅修者体验到更加稳固;到了第三禅,似相也是很光明、很晃耀、很稳固,禅修者会感觉光和心已经完全融在一起,分不出什么是心、什么是光;到了第四禅,禅修者体验到的似相好像有一种生命力或者很晶莹剔透,更加内在、内省。这是从似相上说的。

  

从初禅到第四禅,心面对的所缘都很殊胜,内心的体验更是如此。初禅很快乐,有很强的喜、乐,但由于心还要不断地投入似相,于是感觉到心还有搅动,只有初禅体验的人,不一定能够细细分别;但有了第二禅的体验后,他会发现初禅是粗的;当有了第三禅体验后,他会发现第二禅是粗的;而当有了第四禅体验之后,他会发现连第三禅的乐都很粗劣。心越往上越寂静、越微妙、越殊胜,所以第四禅的体验也比之前的更殊胜。

  

佛陀接着说:

  

“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到此,佛陀已经解释了色界的四种禅那。成就这些禅那并不是透过改变所缘,而是透过舍离禅支来达成。

  

  

当禅修者成就入出息念的初、二、三、四禅后,他可以继续转修其它业处培养定力。在四十种业处中,能成就初禅到第四禅的有十一种,入出息念只是其中一种。他可以透过专注地的遍相修地遍,再把地的遍相扩大到一切处,成就初、二、三、四禅。或者修习水遍、风遍、火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之后再修习光明遍、限定虚空遍。透过这十一种业处,亦可次第成就色界的四种禅那。

  

这是通过转换所缘达成从初禅到第四禅的方法。

  

  

此后,他还可以透过十遍中的前九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及光明遍)证得四种无色界定。如何成就无色界定?无色界定不能透过修入出息念或者修慈、悲、喜、舍证得,必须透过遍业处来成就。虽然佛陀在这部经里没有讲到四种无色界定,但是想成就后面更殊胜的沙门果,必须先成就四种无色界定。特别是想成就神通的禅修者,如果没有无色界定是不可能成就的。

  

佛陀谈到第四禅时,有时也包括四种无色界定。例如佛陀解释八支圣道的正定时,虽然只讲到四种色界定,而没有讲四种无色界定。何解?当知在第四禅中,也包括四种无色界定。因为第四禅的禅支是舍、一境性,四种无色界定的禅支也是舍、一境性,它们的禅支是一样的,所以依禅支来分,无色界定也包括在第四禅中。

  

色界定是透过舍离禅支而成就,无色界定则是透过转换所缘来成就。在此简单地讲解如何依地遍的第四禅来成就四种无色界定。

  

禅修者取地遍的遍相为所缘,依次证入初、二、三、四禅,这些色界禅那的所缘“地的遍相”是色法,从第四禅出定后思惟色法的种种过患:由于身体是色法,因此我们会有头疼、耳痛、手疼、肚子痛等各种各样的痛和疾病;由于有了色法,人与人之间有战争、争吵,会遭受砍头、砍手、砍脚、刑罚等;再者,色法是很粗劣的。如此思惟后,再思惟第四禅的过患:“此第四禅是以我所厌恶的色法为所缘,且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它不如空无边处那么寂静。” 于是除去地遍,只作意于原先地遍所触及的空间,心中默念“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如此证得“空无边处定”。对于不善巧的禅修者,也可以去寻找地遍遍相里的空隙,如同寻找皮肤上的毛孔一样。看到空隙之后,再把空隙扩大,乃至无边无际。此时,地的遍相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无边的虚空。将心安住于空无边处,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贴字幕者可把以上红字贴为下文:抱着舍离色法的意愿,再注意地遍的遍相。由于地遍是透过地的遍一切处来成就,这时他可以用去除地的遍相的方法去除地的遍相,剩下无边的虚空。之前地的遍相是遍满一切处的,把地的遍相抽离,剩下的就是无边的虚空了。于是,他再专注无边的虚空,心中思惟“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或者“空无边、空无边……”,如此证得“空无边处定”。)

  

成就并熟练空无边处定的五自在后,可以继续成就识无边处定。识无边处的“识”是指空无边处定的定心(禅那心)。想成就识无边处定的禅修者,他不再专注无边的虚空,而是专注遍满虚空的心来成就。(不需贴入以下红色内容:他应从空无边处定出定,作意:“空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第四禅,它不如识无边处定那么殊胜。”于是取遍满无边虚空的心,专注为“识、识、识……”或“无边的识、无边的识……”,从而证得“识无边处定”。

  

证得识无边处定之后,想要修无所有处定的禅修者应从识无边处定出定,作意:“识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空无边处定,不如无所有处定那么寂静。”于是专注于空无边处定心的不存在,心中默念“空、空、空……”或“无所有、无所有……”,从而成就“无所有处定”。)

  

想成就无所有处定的禅修者,在成就识无边处定之后,再注意空无边处定定心的没有,而成就无所有处定。

  

想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的禅修者,专注于无所有处定定心的“此心很寂静,此心很微妙”(etaü santaü, etaü paõãtaü)来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是简略的方法,具体的修法唯有成就遍业处的第四禅之后,再次第地修习。

  

  

当禅修者成就四禅八定后,在拥有定力的基础上可引导心去修观,或者练习神通。练习神通的方法将在下一节课讲。在此,简单地讲一讲如何让拥有定力的心转修观的方法。

  

在经中,佛陀这么说: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则引导其心转向于智见。”

  

佛陀在此教导:如果一位禅修者想培养观智——这里的“智见”(¤àõadassana)指“观智”(vipassanà¤àõa),先要让心具有八种素质——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不动,之后则可以引导其心来修观。

  

他的心如此”:“他”指已经证得第四禅的禅修者。“心”指色界的心、证得禅那的心。“如此”指次第地证得初、二、三、四禅。

  

得定”:已经拥有第四禅的定力。

  

清净”:在第四禅中,由于舍、念而清净,称为“清净”。

  

洁净”:其心那时很光明、洁白。

  

无秽”:由于已破除了乐等诸缘而离贪(离种种贪),没有贪等的垢秽。

  

离诸随烦恼”:由于其心已经没有贪、瞋等种种的烦恼污染。

  

柔软”:他的心已得到自在。

  

适合作业”: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做任何的事情。

  

在此,“柔软”和“适合作业”可以连在一起讲。就像一个金匠或者金匠的学徒想打造金器或者装饰品,一块生金是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打造的,必须把这块金先加热,通过加热使其变得很柔软,以后就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想打造金项链就打造金项链,想打造金戒指就打金戒指,想打造金耳环就打造金耳环。同样的,一位禅修者得定的心是很柔软的,他想让心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又譬如一个泥匠、雕塑家想塑造人像,或者想制造器皿,如果面对着一块很硬的泥块,他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塑造东西的。这时,他应先把泥打湿,然后不断地摔打,直到这块泥很堪任、很柔软,他想要做瓶子就做瓶子,做缸子就做缸子,想要做佛像就做佛像。同样,当一个人的心很僵硬的时候,想要做什么都不可能。拥有定力的心是很柔软的,在拥有柔软自在的前提下把心导向于想要做的事,想做什么都可以达成,这称为“柔软”和“适合作业”。

  

住立不动”:其心已经安住于清净;“不动”:不动摇。他的心不容易动摇、晃动,可以达成专注。

  

又可以这样说:

  

第四禅的定力,称为“得定”。

  

由于远离诸盖(五盖等),称为“清净”。

  

由于超越寻、伺等,称为“洁净”。

  

由于没有证得禅那的种种障碍(欲贪、瞋恚等),称为“无秽”。

  

已离诸贪欲等心的随烦恼,称…

《沙门果经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10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