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被这种由定而产生的喜、乐所遍满。
佛陀接着说:
“大王,犹如有湖水从深泉涌出,”
就像在一个很幽静的山顶上,有一个很深的湖,在湖底下有泉水涌出。该湖:
“既无从东方流入之水,又无从南方流入之水,无从西方流入之水,无从北方流入之水,天也没有时时提供足够的雨水。但从其湖底有清凉的泉水涌出,使该湖被清凉之水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该湖没有任何一处不被清凉之水所遍满。同样的,大王,比库此身乃被定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定生之喜、乐所遍满。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佛陀在此用山顶上的深湖来比喻。这深湖里面的水并不是其它的水,而是从湖底涌出来的清凉的泉水,遍布整个湖。以此来比喻禅修者成就了第二禅之后,其乐遍布其全身,就犹如这样的感觉。而这一种在今生就可以达到、成就、体验到的沙门果(出家的成果),是比之前的初禅之乐更加超越、更加殊胜的。
除了这种今生即可以体验到的沙门果之外,还有没有更加超越、更加殊胜的成果呢?有!佛陀接着说:
“再者,大王,比库离喜并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
佛陀继续谈到可以透过成就第三禅来达成更高的沙门果。
如何成就第三禅呢?必须以初禅、第二禅为基础,在第二禅的基础上成就第三禅。就像成就第二禅那样,当禅修者成就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后,他依次证入初禅、第二禅,在第二禅住定大约一个小时出定并省察到喜、乐、一境性三个禅支之后,如此思惟:“第二禅接近敌对的寻与伺,而且还有喜的激动;喜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三禅那么殊胜、寂静。”如此思惟之后,他再把心投入似相大约五到十分钟,然后再查第二禅的三个禅支。他将发现其中的喜禅支是很粗的,相比起乐(身心更具有渗透性的乐)和一境性(内心平静的定力),这种粗的感觉被禅修者体验为内心的激动。于是他决定:“去掉喜禅支,进入第三禅。”他把心再投入似相,练习进入第三禅。
如果他可以进入第三禅,当他出定后回想:“是刚才舍离喜的定力更加殊胜、美妙,还是之前的第二禅更加殊胜、美妙?”他会说:“去除了喜的定力更加殊胜。”为什么呢?因为第二禅还有更粗的喜在激荡着,第三禅连喜都没有了,只有很纯粹的乐,这种乐被称为“最上乐”或者“至上乐”。当然,这里的乐是指世间乐,而不是指出世间的乐。在世间上最高的乐是第三禅的乐,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乐是指受心所中的乐,到了第四禅连乐受也没有了,只有纯粹的、平静的舍受,所以,从乐受上来说,第三禅的乐连喜悦的心都被平息了,只有纯粹的内心的乐。
当禅修者可以进入第三禅之后,他应该练习长时间把心安住于第三禅,例如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使第三禅更加稳固、持久。成就了第三禅的禅修者将能体验到佛陀所说的:
“离喜并住于舍。”
“离喜”:舍离了喜禅支。
“住于舍”的“舍”:指内心的中舍、平等,在第三禅当中,就连被称为最上之乐,内心中舍也不会偏于一边。
“念与正知”:“念”指正念,“正知”指心的明了、清清楚楚。
为什么在第三禅中要特别提出念与正知呢?就像一头喝惯牛奶的小牛犊,在把它与母牛分开时,只要稍不注意,小牛还会跑到母牛身边。同样,第三禅的乐虽然已经舍离了喜,但若不以念与正知去守护,乐又会不知不觉地跑去跟喜相应。只有透过念与正知的力量,才不至于让心黏著于第三禅极微妙的乐。因此,佛陀特别提出了在第三禅时的念与正知。
“以身受乐”:是指虽然进入第三禅的人并没有“我要享受第三禅很微妙的乐”这种想要受乐的意欲、意愿,但他的身(指名身:心与心所)自然而然与乐受相应,感受到很微妙的第三禅之乐。
“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
这里的“圣者们所说”:是指第三禅是佛陀等诸圣者们所宣说、开示、分别、明了、说明以及赞叹的。
“舍、具念、乐住”:在第三禅,他的心对于即使称为最上微妙之乐也不会偏向,已经舍离了喜,透过防止喜的生起而显现的念称为“念”,他的心完全地安住于由圣者们所赞叹、所安住的妙乐当中。
“成就并住于第三禅”:成就、达到、证得第三禅。
“他此身乃被离喜之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喜之乐所遍满。
大王,犹如在青莲花池、红莲花池或白莲花池中,有一些青莲花、红莲花或白莲花在于水中,长于水中,没长出水面,泡在水中养育,从其顶部到根部皆被清凉之水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没有任何的青莲花、红莲花或白莲花不被清凉之水所遍满。同样的,大王,比库此身乃被离喜之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喜之乐所遍满。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佛陀用长在莲花池中的莲花来比喻第三禅之乐。一朵还在水中生长的莲花,整株都被清凉的水所浸润。同样的,当禅修者成就了第三禅,其业生身也被离喜之乐所浸润、所充满。
第三禅之乐又比第二禅的乐更加殊胜。初禅是离生喜乐;第二禅是定生喜乐;第三禅叫离喜妙乐,已经舍离了喜的、很纯粹的乐是第三禅之乐。第三禅是透过舍离一支、成就或具足两支来达成的。舍离一支为舍离喜,成就两支为乐与一境性。所以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
禅修者体验到第三禅的离喜妙乐,这种乐又比之前的初禅、第二禅的乐更加超越、更加殊胜。
那还有没有比这更加超越、更加殊胜的现见、今生可以证得、达成、体验到的沙门果呢?有!佛陀继续说:
“再者,大王,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
在这里,佛陀指出第四禅乃比之前更加殊胜的沙门果。
如何成就第四禅呢?他必须先熟练第三禅的五自在,在此基础上成就第四禅。他先依次进入初禅到第三禅,在第三禅住定大概一个小时出定并省察到乐、一境性两个禅支之后,如此思惟:“第三禅接近敌对的喜,同时乐禅支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四禅那么寂静、殊胜。”如此思惟后再把心投入似相大概五到十分钟,然后再查第三禅的两个禅支。这时他将发现乐变得很粗,还有一丝动,于是决定把乐平息下来,进入更寂静、平静的第四禅。
如果他可以进入第四禅,当他出定后回想:“是平息了乐受的定境殊胜,还是之前的第三禅更殊胜?”他会觉得平息了乐受,只有舍受的定力更加殊胜、微妙。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禅的受是乐受,第四禅的受是舍受,相比起第三禅的乐受,舍受更加寂静、平静,连乐都没有了,内心只有完全的平静和专注。所以,第四禅还是有两个禅支:舍、一境性。
当禅修者可以进入第四禅之后,他应练习长时间把心安住于第四禅,例如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使第四禅更加稳固、坚固、持久。成就第四禅的禅修者将能体验到确实犹如佛陀所描述的:
“舍断乐与舍断苦”:这里的“乐”指身受的乐,“苦”指身受的苦,在第四禅中已经没有身受的乐和苦。
“先前的喜、忧已灭没”:“喜”指心的乐受,“忧”指心的苦受。身心的苦受与乐受,在之前的阶段已经完全地舍离,没有了。
“不苦不乐”:第四禅没有苦、忧、喜、乐,内心只有平静。
“舍、念、清净”:这时的受是舍受,内心很平等,由舍而生的念与清净,称为“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正因如此,第四禅也称为“舍、念、清净”。
虽然第四禅不能用“乐”来形容,但由于内心更加沉稳、平静,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第四禅又比第三禅的离喜妙乐更超越、更殊胜。
佛陀继续说:
“他此身乃被清净、洁净之心所遍满而坐着,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清净、洁净之心所遍满。
大王,犹如有人用白布披着头而坐着,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白布所遍满。同样的,大王,比库此身乃被清净、洁净之心所遍满而坐着,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清净、洁净之心所遍满。”
这个比喻是指一个刚洗完热水澡的人用白色很干净的布裹头坐着,这整块白布都被他的身体散发出来的热能所遍布、渗透。在此比喻当禅修者证得第四禅时,乐已经没有了,只有内心的很洁净、很清净。这种很洁净、很清净之心充满全身,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这种很清净的心所遍满着。
有了第四禅体验的禅修者会觉得第四禅比第三禅更微妙,这种微妙是从禅修者心的体验或从专注的所缘上说的。以入出息念为例:
在初禅中,似相很光明、…
《沙门果经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