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9讲

  

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ü)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21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法师、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如何透过修习入出息念培养定力,直到证得初禅。当一位禅修者证得初禅时,犹如经典中描述的:“他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初禅的乐属于禅那之乐,是纯心的乐,唯有超越对诸欲的追求才能成就,所以它是超越一切欲界、一切由感官所带来的乐。对于没有证得禅那的人,这种乐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想象出来的,必须是禅修者按照适当、正确的方法,在证得禅那时内心所体验。

  由于这种乐已经超越了一般人所追求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等很粗的、刺激感官的欲乐,以及透过出家而免除债务、责任之乐,甚至比持戒清净而没有过失之乐、守护根门而没有缺点之乐更加超越、殊胜,所以佛陀说:如果一位出家人透过培养定力证得初禅,这种初禅之乐是这位出家人在今生就可以体验到的,而且比之前的乐更加殊胜、更加超越。

  

  除了这种乐之外,还有没有更高的乐呢?有!佛陀继续说:

  “再者,大王,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比初禅的乐更加殊胜、更加超越的是第二禅之乐。想要证得第二禅的禅修者必须以初禅为基础,在初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修习第二禅。但想要达到第二禅的禅修者,不能够在拥有初禅之后,就急急忙忙去证第二禅,还必须先把初禅练习稳固、稳定,才可修习第二禅。

  如何在初禅的基础上进一步修习第二禅?一位禅修者透过特定的业处,例如专注呼吸。当呼吸变得很微细时,把心安住于微息。随着定力提升,他将能够依次在业处这个地方,体验到遍作相、取相和似相,透过把心投入似相而证得初禅。犹如在《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ïgaha)中说:“确实是透过专注于似相而转起近行定与安止定。”如果修行的是入出息念,必须要透过专注似相才能生起近行定以及安止定。

  一位禅修者在证得初禅的时候,如果他的似相是以光明的方式呈现出来,那时犹如其心完全投入在光明里,并且融入光明中,他的心除了似相之外,没有其它任何的所缘。禅那心属于纯意门心路过程,那时,他不会感觉“我的眼睛看到什么”、“我的耳朵听到什么”或“我的身体触到什么”,他的心只是犹如被光明吸进去一样,完全融入光明当中。

  刚开始的时候,他应该练习长时间安住在似相上,他可以作意愿他的心能够安住于似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

  当禅修者可以安住于初禅并且有能力辨识初禅的五禅支之后,他还必须要练习初禅的五种自在。哪五自在呢?他们分别是:

  1. 转向自在:随心所欲地将心转向于诸禅支。

  2. 入定自在:随心所欲地进入初禅。

  3. 住定自在(或决意自在):随心所欲地住于定中多长时间。

  4. 出定自在:随心所欲地按预定时间出定。

  5. 省察自在:随心所欲地省察诸禅支。

  在实修中,如何练习初禅的五自在呢?在刚开始时,禅修者应经常练习把心投入似相中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在练习五自在时,可以先决定自己想要入定多久,例如三个小时。当他作了端正其身、结跏趺坐等身心的准备工作后,闭上眼睛,专注呼吸几次,甚至有些禅修者一闭上眼睛,似相即现起于业处,于是他下一个决心:“让我住于定中三个小时。” 犹如给心下一道命令,决意后即把心投入到似相中。

  他一闭上眼睛似相很快呈现,决意后即把心投入似相并进入初禅,这称为“入定自在”。之后随他的决意住在定中三个小时,在这三个小时当中,他的心不会由于禅支太弱而退出来或者落入有分,这称为“住定自在”。等突然生起一个念头“现在时间到了”,然后很快地把心转向于“有分”的诸禅支,这称为“转向自在”。可以很轻易地省察到寻、伺、喜、乐、一境性,这称为“省察自在”。再睁开眼睛看时间,正好是三个小时,这称为“出定自在”。如果如上所述,就表明他已经练习了五自在。(贴字幕可贴入如下内容:很快地可以入定,即入定自在;可以随意愿住在定中三个小时,即住定自在;出定时时间正好是三个小时,即出定自在;心可以很快地转向于诸禅支,即转向自在;可以很轻易或很明显地省察到五种禅支,即省察自在。)

  当禅修者练习了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在此基础上,他可以继续修习第二禅。如果一位禅修者还没有练习五自在就匆忙上第二禅,就犹如佛陀在《增支部·母山牛经》中讲到的那只愚蠢的母山牛一样:有一只母山牛想要爬到山顶上去喝水、吃鲜嫩的草,由于心太急,在前脚还没站稳时就提起了后脚,结果不仅不能爬到山上去喝水、吃草,反而滚了下来。如果一位禅修者初禅还没有稳定,还没有练习初禅的五自在,就想匆忙上第二禅,他不仅不能成就第二禅,而且连初禅也会退失。

  这个比喻也可以用在修行上,修行也是一个次第一个次第、一步一步来的。不要在下面的根基还不稳时就急急忙忙往上跑,这样不仅不能成就更上的层次,连下面的都会退失。所以,想要成就第二禅的禅修者,必须先成就初禅的五自在。

  为什么必须省察禅支呢?因为要证得更高的禅那是透过舍离或去除禅支而成就的,如果一位禅修者不能省察到禅支,将很难证得更高的禅那。除非他糊里糊涂地觉得“不喜欢这个”就去掉,但他糊里糊涂地上到更高的禅那,上到哪个禅那自己也不清楚,确实有这样一类禅修者。这类禅修者不是很清晰地修行,而是糊里糊涂地修行。所以,修行无论是修定,还是修观,都应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依照止观的次第——道次第。

  

  一位禅修者如果想要证得第二禅,他应先进入初禅,例如一个小时,出定后查五禅支。查到五禅支之后,如此思惟:“由于初禅接近敌对的五盖,而且还有寻与伺两个粗的禅支,所以其禅支弱,它不如第二禅那样寂静、殊胜。”这样省察之后,他把心再投入似相约五至十分钟,出定后再去查禅支。这时他会发现五禅支中的寻与伺非常粗劣,喜、乐、一境性显得很微细。

  为什么说寻、伺很粗,而喜、乐、一境性很细呢?因为寻是心投入到似相,伺是心持续思惟似相,它们给禅修者的体验是动感很强。喜是内心的那一种喜悦,乐是体验到很殊胜的快乐,一境性是心很专注。因此,寻和伺对比起这三个禅支,显得很粗劣。

  这时,禅修者看到寻和伺是很粗的,心自然会不喜欢,于是他决心:“让我去掉寻与伺,进入第二禅。”他下了决心之后,再把心投入似相。第一次只是尝试证入第二禅,当他专注似相半小时或一小时再查禅支,这时他会发现已经查不到寻、伺,只有喜、乐、一境性。如果这时让禅修者描述:是喜欢之前的那种有五禅支的体验,还是现在的这种体验?禅修者会说:“现在这种是更殊胜的。”因为没有寻与伺的搅动,他会体验到一种更加微妙的喜与乐。

  当禅修者成就了第二禅,就犹如佛陀所说:

  “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

  “寻、伺寂止”:第二禅已经止息、舍离了寻与伺。由于这两种禅支是动的,所以拥有第二禅体验的禅修者回想起初禅时,他体会到初禅还有寻和伺的搅动,而第二禅是更加微妙的。

  “内洁净”:内心洁净。

  “心专一性”:内心专注、专一。

  “无寻、无伺”:第二禅已经没有了寻、伺。

  “定生喜、乐”:从与第二禅相应的定力生起很强烈的喜与很微妙的乐。

  虽然初禅也有喜与乐,但是由于有更粗的寻与伺,他体验到初禅的喜与乐不如第二禅那么明显。而第二禅由于没有了粗的寻与伺,喜会显得很强烈,乐也显得很殊胜。

  “成就并住于第二禅”:证得并安住于第二禅。

  初禅是透过舍离五支、成就五支而达成,第二禅是通过舍离两支、具足三支而成就。

  初禅舍离的五支为:欲贪、瞋恚、昏沉睡眠、掉举追悔、疑。

  初禅具足的五支为:寻、伺、喜、乐、一境性。

  第二禅舍离的两支为:寻、伺。

  第二禅具足的三支为:喜、乐、一境性。

  

  当禅修者成就了第二禅,他将能体验到:

  “他此身乃被定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定生之喜、乐所遍满。”

  “此身”“其身”:都是指他的业生身(色身)。

  “定生之喜、乐”:由第二禅的定力、内心的平静而成就的喜、乐。初禅称为“离生喜、乐”,由于远离五盖而产生喜与乐。第二禅称为“定生喜、乐”,又比初禅的乐更加殊胜。

  这一段的意思是:

  他的色身被由定而产生的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他的色身没有任何一处不…

《沙门果经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10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