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
(Sàma¤¤aphala-suttaü)
瑪欣德尊者講于廣東六祖寺
2009.12.21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叁遍)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賢友、法師、居士大德們:
晚上好!
上一講我們學習了如何透過修習入出息念培養定力,直到證得初禅。當一位禅修者證得初禅時,猶如經典中描述的:“他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
初禅的樂屬于禅那之樂,是純心的樂,唯有超越對諸欲的追求才能成就,所以它是超越一切欲界、一切由感官所帶來的樂。對于沒有證得禅那的人,這種樂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想象出來的,必須是禅修者按照適當、正確的方法,在證得禅那時內心所體驗。
由于這種樂已經超越了一般人所追求的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等很粗的、刺激感官的欲樂,以及透過出家而免除債務、責任之樂,甚至比持戒清淨而沒有過失之樂、守護根門而沒有缺點之樂更加超越、殊勝,所以佛陀說:如果一位出家人透過培養定力證得初禅,這種初禅之樂是這位出家人在今生就可以體驗到的,而且比之前的樂更加殊勝、更加超越。
除了這種樂之外,還有沒有更高的樂呢?有!佛陀繼續說:
“再者,大王,比庫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于第二禅。”
比初禅的樂更加殊勝、更加超越的是第二禅之樂。想要證得第二禅的禅修者必須以初禅爲基礎,在初禅的基礎上進一步修習第二禅。但想要達到第二禅的禅修者,不能夠在擁有初禅之後,就急急忙忙去證第二禅,還必須先把初禅練習穩固、穩定,才可修習第二禅。
如何在初禅的基礎上進一步修習第二禅?一位禅修者透過特定的業處,例如專注呼吸。當呼吸變得很微細時,把心安住于微息。隨著定力提升,他將能夠依次在業處這個地方,體驗到遍作相、取相和似相,透過把心投入似相而證得初禅。猶如在《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ïgaha)中說:“確實是透過專注于似相而轉起近行定與安止定。”如果修行的是入出息念,必須要透過專注似相才能生起近行定以及安止定。
一位禅修者在證得初禅的時候,如果他的似相是以光明的方式呈現出來,那時猶如其心完全投入在光明裏,並且融入光明中,他的心除了似相之外,沒有其它任何的所緣。禅那心屬于純意門心路過程,那時,他不會感覺“我的眼睛看到什麼”、“我的耳朵聽到什麼”或“我的身體觸到什麼”,他的心只是猶如被光明吸進去一樣,完全融入光明當中。
剛開始的時候,他應該練習長時間安住在似相上,他可以作意願他的心能夠安住于似相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
當禅修者可以安住于初禅並且有能力辨識初禅的五禅支之後,他還必須要練習初禅的五種自在。哪五自在呢?他們分別是:
1. 轉向自在:隨心所欲地將心轉向于諸禅支。
2. 入定自在:隨心所欲地進入初禅。
3. 住定自在(或決意自在):隨心所欲地住于定中多長時間。
4. 出定自在:隨心所欲地按預定時間出定。
5. 省察自在:隨心所欲地省察諸禅支。
在實修中,如何練習初禅的五自在呢?在剛開始時,禅修者應經常練習把心投入似相中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在練習五自在時,可以先決定自己想要入定多久,例如叁個小時。當他作了端正其身、結跏趺坐等身心的准備工作後,閉上眼睛,專注呼吸幾次,甚至有些禅修者一閉上眼睛,似相即現起于業處,于是他下一個決心:“讓我住于定中叁個小時。” 猶如給心下一道命令,決意後即把心投入到似相中。
他一閉上眼睛似相很快呈現,決意後即把心投入似相並進入初禅,這稱爲“入定自在”。之後隨他的決意住在定中叁個小時,在這叁個小時當中,他的心不會由于禅支太弱而退出來或者落入有分,這稱爲“住定自在”。等突然生起一個念頭“現在時間到了”,然後很快地把心轉向于“有分”的諸禅支,這稱爲“轉向自在”。可以很輕易地省察到尋、伺、喜、樂、一境性,這稱爲“省察自在”。再睜開眼睛看時間,正好是叁個小時,這稱爲“出定自在”。如果如上所述,就表明他已經練習了五自在。(貼字幕可貼入如下內容:很快地可以入定,即入定自在;可以隨意願住在定中叁個小時,即住定自在;出定時時間正好是叁個小時,即出定自在;心可以很快地轉向于諸禅支,即轉向自在;可以很輕易或很明顯地省察到五種禅支,即省察自在。)
當禅修者練習了初禅的五自在之後,在此基礎上,他可以繼續修習第二禅。如果一位禅修者還沒有練習五自在就匆忙上第二禅,就猶如佛陀在《增支部·母山牛經》中講到的那只愚蠢的母山牛一樣:有一只母山牛想要爬到山頂上去喝水、吃鮮嫩的草,由于心太急,在前腳還沒站穩時就提起了後腳,結果不僅不能爬到山上去喝水、吃草,反而滾了下來。如果一位禅修者初禅還沒有穩定,還沒有練習初禅的五自在,就想匆忙上第二禅,他不僅不能成就第二禅,而且連初禅也會退失。
這個比喻也可以用在修行上,修行也是一個次第一個次第、一步一步來的。不要在下面的根基還不穩時就急急忙忙往上跑,這樣不僅不能成就更上的層次,連下面的都會退失。所以,想要成就第二禅的禅修者,必須先成就初禅的五自在。
爲什麼必須省察禅支呢?因爲要證得更高的禅那是透過舍離或去除禅支而成就的,如果一位禅修者不能省察到禅支,將很難證得更高的禅那。除非他糊裏糊塗地覺得“不喜歡這個”就去掉,但他糊裏糊塗地上到更高的禅那,上到哪個禅那自己也不清楚,確實有這樣一類禅修者。這類禅修者不是很清晰地修行,而是糊裏糊塗地修行。所以,修行無論是修定,還是修觀,都應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依照止觀的次第——道次第。
一位禅修者如果想要證得第二禅,他應先進入初禅,例如一個小時,出定後查五禅支。查到五禅支之後,如此思惟:“由于初禅接近敵對的五蓋,而且還有尋與伺兩個粗的禅支,所以其禅支弱,它不如第二禅那樣寂靜、殊勝。”這樣省察之後,他把心再投入似相約五至十分鍾,出定後再去查禅支。這時他會發現五禅支中的尋與伺非常粗劣,喜、樂、一境性顯得很微細。
爲什麼說尋、伺很粗,而喜、樂、一境性很細呢?因爲尋是心投入到似相,伺是心持續思惟似相,它們給禅修者的體驗是動感很強。喜是內心的那一種喜悅,樂是體驗到很殊勝的快樂,一境性是心很專注。因此,尋和伺對比起這叁個禅支,顯得很粗劣。
這時,禅修者看到尋和伺是很粗的,心自然會不喜歡,于是他決心:“讓我去掉尋與伺,進入第二禅。”他下了決心之後,再把心投入似相。第一次只是嘗試證入第二禅,當他專注似相半小時或一小時再查禅支,這時他會發現已經查不到尋、伺,只有喜、樂、一境性。如果這時讓禅修者描述:是喜歡之前的那種有五禅支的體驗,還是現在的這種體驗?禅修者會說:“現在這種是更殊勝的。”因爲沒有尋與伺的攪動,他會體驗到一種更加微妙的喜與樂。
當禅修者成就了第二禅,就猶如佛陀所說:
“比庫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于第二禅。”
“尋、伺寂止”:第二禅已經止息、舍離了尋與伺。由于這兩種禅支是動的,所以擁有第二禅體驗的禅修者回想起初禅時,他體會到初禅還有尋和伺的攪動,而第二禅是更加微妙的。
“內潔淨”:內心潔淨。
“心專一性”:內心專注、專一。
“無尋、無伺”:第二禅已經沒有了尋、伺。
“定生喜、樂”:從與第二禅相應的定力生起很強烈的喜與很微妙的樂。
雖然初禅也有喜與樂,但是由于有更粗的尋與伺,他體驗到初禅的喜與樂不如第二禅那麼明顯。而第二禅由于沒有了粗的尋與伺,喜會顯得很強烈,樂也顯得很殊勝。
“成就並住于第二禅”:證得並安住于第二禅。
初禅是透過舍離五支、成就五支而達成,第二禅是通過舍離兩支、具足叁支而成就。
初禅舍離的五支爲:欲貪、瞋恚、昏沈睡眠、掉舉追悔、疑。
初禅具足的五支爲:尋、伺、喜、樂、一境性。
第二禅舍離的兩支爲:尋、伺。
第二禅具足的叁支爲:喜、樂、一境性。
當禅修者成就了第二禅,他將能體驗到:
“他此身乃被定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定生之喜、樂所遍滿。”
“此身”和“其身”:都是指他的業生身(色身)。
“定生之喜、樂”:由第二禅的定力、內心的平靜而成就的喜、樂。初禅稱爲“離生喜、樂”,由于遠離五蓋而産生喜與樂。第二禅稱爲“定生喜、樂”,又比初禅的樂更加殊勝。
這一段的意思是:
他的色身被由定而産生的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他的色身沒有任何一處不…
《沙門果經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