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9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被這種由定而産生的喜、樂所遍滿。

  

  佛陀接著說:

  “大王,猶如有湖水從深泉湧出,”

  就像在一個很幽靜的山頂上,有一個很深的湖,在湖底下有泉水湧出。該湖:

  “既無從東方流入之水,又無從南方流入之水,無從西方流入之水,無從北方流入之水,天也沒有時時提供足夠的雨水。但從其湖底有清涼的泉水湧出,使該湖被清涼之水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該湖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清涼之水所遍滿。同樣的,大王,比庫此身乃被定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定生之喜、樂所遍滿。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佛陀在此用山頂上的深湖來比喻。這深湖裏面的水並不是其它的水,而是從湖底湧出來的清涼的泉水,遍布整個湖。以此來比喻禅修者成就了第二禅之後,其樂遍布其全身,就猶如這樣的感覺。而這一種在今生就可以達到、成就、體驗到的沙門果(出家的成果),是比之前的初禅之樂更加超越、更加殊勝的。

  

  除了這種今生即可以體驗到的沙門果之外,還有沒有更加超越、更加殊勝的成果呢?有!佛陀接著說:

  “再者,大王,比庫離喜並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于第叁禅。”

  佛陀繼續談到可以透過成就第叁禅來達成更高的沙門果。

  如何成就第叁禅呢?必須以初禅、第二禅爲基礎,在第二禅的基礎上成就第叁禅。就像成就第二禅那樣,當禅修者成就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後,他依次證入初禅、第二禅,在第二禅住定大約一個小時出定並省察到喜、樂、一境性叁個禅支之後,如此思惟:“第二禅接近敵對的尋與伺,而且還有喜的激動;喜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叁禅那麼殊勝、寂靜。”如此思惟之後,他再把心投入似相大約五到十分鍾,然後再查第二禅的叁個禅支。他將發現其中的喜禅支是很粗的,相比起樂(身心更具有滲透性的樂)和一境性(內心平靜的定力),這種粗的感覺被禅修者體驗爲內心的激動。于是他決定:“去掉喜禅支,進入第叁禅。”他把心再投入似相,練習進入第叁禅。

  如果他可以進入第叁禅,當他出定後回想:“是剛才舍離喜的定力更加殊勝、美妙,還是之前的第二禅更加殊勝、美妙?”他會說:“去除了喜的定力更加殊勝。”爲什麼呢?因爲第二禅還有更粗的喜在激蕩著,第叁禅連喜都沒有了,只有很純粹的樂,這種樂被稱爲“最上樂”或者“至上樂”。當然,這裏的樂是指世間樂,而不是指出世間的樂。在世間上最高的樂是第叁禅的樂,爲什麼呢?因爲這裏的樂是指受心所中的樂,到了第四禅連樂受也沒有了,只有純粹的、平靜的舍受,所以,從樂受上來說,第叁禅的樂連喜悅的心都被平息了,只有純粹的內心的樂。

  當禅修者可以進入第叁禅之後,他應該練習長時間把心安住于第叁禅,例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使第叁禅更加穩固、持久。成就了第叁禅的禅修者將能體驗到佛陀所說的:

  “離喜並住于舍。”

  “離喜”:舍離了喜禅支。

  “住于舍”“舍”:指內心的中舍、平等,在第叁禅當中,就連被稱爲最上之樂,內心中舍也不會偏于一邊。

  “念與正知”:“念”指正念,“正知”指心的明了、清清楚楚。

  爲什麼在第叁禅中要特別提出念與正知呢?就像一頭喝慣牛奶的小牛犢,在把它與母牛分開時,只要稍不注意,小牛還會跑到母牛身邊。同樣,第叁禅的樂雖然已經舍離了喜,但若不以念與正知去守護,樂又會不知不覺地跑去跟喜相應。只有透過念與正知的力量,才不至于讓心黏著于第叁禅極微妙的樂。因此,佛陀特別提出了在第叁禅時的念與正知。

  “以身受樂”:是指雖然進入第叁禅的人並沒有“我要享受第叁禅很微妙的樂”這種想要受樂的意欲、意願,但他的身(指名身:心與心所)自然而然與樂受相應,感受到很微妙的第叁禅之樂。

  “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

  這裏的“聖者們所說”:是指第叁禅是佛陀等諸聖者們所宣說、開示、分別、明了、說明以及贊歎的。

  “舍、具念、樂住”:在第叁禅,他的心對于即使稱爲最上微妙之樂也不會偏向,已經舍離了喜,透過防止喜的生起而顯現的念稱爲“念”,他的心完全地安住于由聖者們所贊歎、所安住的妙樂當中。

  “成就並住于第叁禅”:成就、達到、證得第叁禅。

  

  “他此身乃被離喜之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喜之樂所遍滿。

  大王,猶如在青蓮花池、紅蓮花池或白蓮花池中,有一些青蓮花、紅蓮花或白蓮花在于水中,長于水中,沒長出水面,泡在水中養育,從其頂部到根部皆被清涼之水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沒有任何的青蓮花、紅蓮花或白蓮花不被清涼之水所遍滿。同樣的,大王,比庫此身乃被離喜之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喜之樂所遍滿。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佛陀用長在蓮花池中的蓮花來比喻第叁禅之樂。一朵還在水中生長的蓮花,整株都被清涼的水所浸潤。同樣的,當禅修者成就了第叁禅,其業生身也被離喜之樂所浸潤、所充滿。

  第叁禅之樂又比第二禅的樂更加殊勝。初禅是離生喜樂;第二禅是定生喜樂;第叁禅叫離喜妙樂,已經舍離了喜的、很純粹的樂是第叁禅之樂。第叁禅是透過舍離一支、成就或具足兩支來達成的。舍離一支爲舍離喜,成就兩支爲樂與一境性。所以第叁禅有兩個禅支:樂與一境性。

  禅修者體驗到第叁禅的離喜妙樂,這種樂又比之前的初禅、第二禅的樂更加超越、更加殊勝。

  

  那還有沒有比這更加超越、更加殊勝的現見、今生可以證得、達成、體驗到的沙門果呢?有!佛陀繼續說:

  “再者,大王,比庫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並住于第四禅。”

  

在這裏,佛陀指出第四禅乃比之前更加殊勝的沙門果。

  

如何成就第四禅呢?他必須先熟練第叁禅的五自在,在此基礎上成就第四禅。他先依次進入初禅到第叁禅,在第叁禅住定大概一個小時出定並省察到樂、一境性兩個禅支之後,如此思惟:“第叁禅接近敵對的喜,同時樂禅支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四禅那麼寂靜、殊勝。”如此思惟後再把心投入似相大概五到十分鍾,然後再查第叁禅的兩個禅支。這時他將發現樂變得很粗,還有一絲動,于是決定把樂平息下來,進入更寂靜、平靜的第四禅。

  

如果他可以進入第四禅,當他出定後回想:“是平息了樂受的定境殊勝,還是之前的第叁禅更殊勝?”他會覺得平息了樂受,只有舍受的定力更加殊勝、微妙。爲什麼呢?因爲第叁禅的受是樂受,第四禅的受是舍受,相比起第叁禅的樂受,舍受更加寂靜、平靜,連樂都沒有了,內心只有完全的平靜和專注。所以,第四禅還是有兩個禅支:舍、一境性。

  

當禅修者可以進入第四禅之後,他應練習長時間把心安住于第四禅,例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使第四禅更加穩固、堅固、持久。成就第四禅的禅修者將能體驗到確實猶如佛陀所描述的:

  

舍斷樂與舍斷苦”:這裏的“樂”指身受的樂,“苦”指身受的苦,在第四禅中已經沒有身受的樂和苦。

  

先前的喜、憂已滅沒”:“喜”指心的樂受,“憂”指心的苦受。身心的苦受與樂受,在之前的階段已經完全地舍離,沒有了。

  

不苦不樂”:第四禅沒有苦、憂、喜、樂,內心只有平靜。

  

舍、念、清淨”:這時的受是舍受,內心很平等,由舍而生的念與清淨,稱爲“舍、念、清淨”。“成就並住于第四禅”:正因如此,第四禅也稱爲“舍、念、清淨”。

  

雖然第四禅不能用“樂”來形容,但由于內心更加沈穩、平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第四禅又比第叁禅的離喜妙樂更超越、更殊勝。

  

  

佛陀繼續說:

  “他此身乃被清淨、潔淨之心所遍滿而坐著,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清淨、潔淨之心所遍滿。

  

大王,猶如有人用白布披著頭而坐著,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白布所遍滿。同樣的,大王,比庫此身乃被清淨、潔淨之心所遍滿而坐著,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清淨、潔淨之心所遍滿。”

  

這個比喻是指一個剛洗完熱水澡的人用白色很幹淨的布裹頭坐著,這整塊白布都被他的身體散發出來的熱能所遍布、滲透。在此比喻當禅修者證得第四禅時,樂已經沒有了,只有內心的很潔淨、很清淨。這種很潔淨、很清淨之心充滿全身,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這種很清淨的心所遍滿著。

  

有了第四禅體驗的禅修者會覺得第四禅比第叁禅更微妙,這種微妙是從禅修者心的體驗或從專注的所緣上說的。以入出息念爲例:

  

在初禅中,似相很光明、…

《沙門果經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10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