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9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很晃耀;到了第二禅,似相同樣是很光明、很晃耀,禅修者體驗到更加穩固;到了第叁禅,似相也是很光明、很晃耀、很穩固,禅修者會感覺光和心已經完全融在一起,分不出什麼是心、什麼是光;到了第四禅,禅修者體驗到的似相好像有一種生命力或者很晶瑩剔透,更加內在、內省。這是從似相上說的。

  

從初禅到第四禅,心面對的所緣都很殊勝,內心的體驗更是如此。初禅很快樂,有很強的喜、樂,但由于心還要不斷地投入似相,于是感覺到心還有攪動,只有初禅體驗的人,不一定能夠細細分別;但有了第二禅的體驗後,他會發現初禅是粗的;當有了第叁禅體驗後,他會發現第二禅是粗的;而當有了第四禅體驗之後,他會發現連第叁禅的樂都很粗劣。心越往上越寂靜、越微妙、越殊勝,所以第四禅的體驗也比之前的更殊勝。

  

佛陀接著說:

  

“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到此,佛陀已經解釋了色界的四種禅那。成就這些禅那並不是透過改變所緣,而是透過舍離禅支來達成。

  

  

當禅修者成就入出息念的初、二、叁、四禅後,他可以繼續轉修其它業處培養定力。在四十種業處中,能成就初禅到第四禅的有十一種,入出息念只是其中一種。他可以透過專注地的遍相修地遍,再把地的遍相擴大到一切處,成就初、二、叁、四禅。或者修習水遍、風遍、火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之後再修習光明遍、限定虛空遍。透過這十一種業處,亦可次第成就色界的四種禅那。

  

這是通過轉換所緣達成從初禅到第四禅的方法。

  

  

此後,他還可以透過十遍中的前九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及光明遍)證得四種無色界定。如何成就無色界定?無色界定不能透過修入出息念或者修慈、悲、喜、舍證得,必須透過遍業處來成就。雖然佛陀在這部經裏沒有講到四種無色界定,但是想成就後面更殊勝的沙門果,必須先成就四種無色界定。特別是想成就神通的禅修者,如果沒有無色界定是不可能成就的。

  

佛陀談到第四禅時,有時也包括四種無色界定。例如佛陀解釋八支聖道的正定時,雖然只講到四種色界定,而沒有講四種無色界定。何解?當知在第四禅中,也包括四種無色界定。因爲第四禅的禅支是舍、一境性,四種無色界定的禅支也是舍、一境性,它們的禅支是一樣的,所以依禅支來分,無色界定也包括在第四禅中。

  

色界定是透過舍離禅支而成就,無色界定則是透過轉換所緣來成就。在此簡單地講解如何依地遍的第四禅來成就四種無色界定。

  

禅修者取地遍的遍相爲所緣,依次證入初、二、叁、四禅,這些色界禅那的所緣“地的遍相”是色法,從第四禅出定後思惟色法的種種過患:由于身體是色法,因此我們會有頭疼、耳痛、手疼、肚子痛等各種各樣的痛和疾病;由于有了色法,人與人之間有戰爭、爭吵,會遭受砍頭、砍手、砍腳、刑罰等;再者,色法是很粗劣的。如此思惟後,再思惟第四禅的過患:“此第四禅是以我所厭惡的色法爲所緣,且接近敵對的第叁禅,它不如空無邊處那麼寂靜。” 于是除去地遍,只作意于原先地遍所觸及的空間,心中默念“無邊的虛空、無邊的虛空……”,如此證得“空無邊處定”。對于不善巧的禅修者,也可以去尋找地遍遍相裏的空隙,如同尋找皮膚上的毛孔一樣。看到空隙之後,再把空隙擴大,乃至無邊無際。此時,地的遍相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只是無邊的虛空。將心安住于空無邊處,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貼字幕者可把以上紅字貼爲下文:抱著舍離色法的意願,再注意地遍的遍相。由于地遍是透過地的遍一切處來成就,這時他可以用去除地的遍相的方法去除地的遍相,剩下無邊的虛空。之前地的遍相是遍滿一切處的,把地的遍相抽離,剩下的就是無邊的虛空了。于是,他再專注無邊的虛空,心中思惟“無邊的虛空、無邊的虛空……”或者“空無邊、空無邊……”,如此證得“空無邊處定”。)

  

成就並熟練空無邊處定的五自在後,可以繼續成就識無邊處定。識無邊處的“識”是指空無邊處定的定心(禅那心)。想成就識無邊處定的禅修者,他不再專注無邊的虛空,而是專注遍滿虛空的心來成就。(不需貼入以下紅色內容:他應從空無邊處定出定,作意:“空無邊處定接近敵對的第四禅,它不如識無邊處定那麼殊勝。”于是取遍滿無邊虛空的心,專注爲“識、識、識……”或“無邊的識、無邊的識……”,從而證得“識無邊處定”。

  

證得識無邊處定之後,想要修無所有處定的禅修者應從識無邊處定出定,作意:“識無邊處定接近敵對的空無邊處定,不如無所有處定那麼寂靜。”于是專注于空無邊處定心的不存在,心中默念“空、空、空……”或“無所有、無所有……”,從而成就“無所有處定”。)

  

想成就無所有處定的禅修者,在成就識無邊處定之後,再注意空無邊處定定心的沒有,而成就無所有處定。

  

想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的禅修者,專注于無所有處定定心的“此心很寂靜,此心很微妙”(etaü santaü, etaü paõãtaü)來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是簡略的方法,具體的修法唯有成就遍業處的第四禅之後,再次第地修習。

  

  

當禅修者成就四禅八定後,在擁有定力的基礎上可引導心去修觀,或者練習神通。練習神通的方法將在下一節課講。在此,簡單地講一講如何讓擁有定力的心轉修觀的方法。

  

在經中,佛陀這麼說:

  

“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則引導其心轉向于智見。”

  

佛陀在此教導:如果一位禅修者想培養觀智——這裏的“智見”(¤àõadassana)指“觀智”(vipassanà¤àõa),先要讓心具有八種素質——得定、清淨、潔淨、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不動,之後則可以引導其心來修觀。

  

他的心如此”:“他”指已經證得第四禅的禅修者。“心”指色界的心、證得禅那的心。“如此”指次第地證得初、二、叁、四禅。

  

得定”:已經擁有第四禅的定力。

  

清淨”:在第四禅中,由于舍、念而清淨,稱爲“清淨”。

  

潔淨”:其心那時很光明、潔白。

  

無穢”:由于已破除了樂等諸緣而離貪(離種種貪),沒有貪等的垢穢。

  

離諸隨煩惱”:由于其心已經沒有貪、瞋等種種的煩惱汙染。

  

柔軟”:他的心已得到自在。

  

適合作業”: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做任何的事情。

  

在此,“柔軟”和“適合作業”可以連在一起講。就像一個金匠或者金匠的學徒想打造金器或者裝飾品,一塊生金是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打造的,必須把這塊金先加熱,通過加熱使其變得很柔軟,以後就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想打造金項鏈就打造金項鏈,想打造金戒指就打金戒指,想打造金耳環就打造金耳環。同樣的,一位禅修者得定的心是很柔軟的,他想讓心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又譬如一個泥匠、雕塑家想塑造人像,或者想製造器皿,如果面對著一塊很硬的泥塊,他是不能隨心所欲地塑造東西的。這時,他應先把泥打濕,然後不斷地摔打,直到這塊泥很堪任、很柔軟,他想要做瓶子就做瓶子,做缸子就做缸子,想要做佛像就做佛像。同樣,當一個人的心很僵硬的時候,想要做什麼都不可能。擁有定力的心是很柔軟的,在擁有柔軟自在的前提下把心導向于想要做的事,想做什麼都可以達成,這稱爲“柔軟”和“適合作業”。

  

住立不動”:其心已經安住于清淨;“不動”:不動搖。他的心不容易動搖、晃動,可以達成專注。

  

又可以這樣說:

  

第四禅的定力,稱爲“得定”。

  

由于遠離諸蓋(五蓋等),稱爲“清淨”。

  

由于超越尋、伺等,稱爲“潔淨”。

  

由于沒有證得禅那的種種障礙(欲貪、瞋恚等),稱爲“無穢”。

  

已離諸貪欲等心的隨煩惱,稱…

《沙門果經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10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