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8講▪P4

  ..續本文上一頁因素;構成禅那的因素稱爲禅支。因爲禅那屬于一種心,禅支其實是五種心理作用,也就是五種心所。

  初禅有五種禅支,分別是:

  1. 尋(vitakka)——把心投入到似相;

  2. 伺(vicàra)——心繼續地思惟似相;

  3. 喜(pãti)——心喜歡似相;

  4. 樂(sukha)——心體驗似相的快樂;

  5. 一境性(ekaggatà)——心只專注于似相。

  這五種禅支還是心跟似相(禅那所緣)的關系,組合起來或者整體,稱爲“初禅”,是第一種禅那。

  什麼叫做禅那呢?《清淨道論》解釋爲兩種意思:

  1.“專注所緣故爲禅那。”(ârammaõåpanijjhànato jhànaü.)

  åpanijjhàna是注意、專注。通過專注所緣,心變得很專注,稱爲禅那。

  2.“燒盡敵對法故爲禅那。”(Paccanãkajhàpanato jhànaü.)

  paccanãka是敵對法,指五蓋;jhàpana是燒。由于燒盡了敵對法,燒盡了稱爲五蓋的煩惱,而稱爲禅那。

  這是從詞源學上分析禅那的兩種意思。

  

  當禅修者能夠體驗到初禅時,就猶如經典裏面講的:

  “他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

  “欲”:指五蓋之一的欲欲,也稱爲欲貪。

  “不善法”:指五蓋,或指除了欲貪之外的其余四種蓋。

  “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是指初禅已經遠離了包括欲貪在內的諸不善法,或者說禅修者證得初禅時已經鎮伏了五蓋。

  “有尋、有伺”:初禅的兩種禅支。

  “離生喜、樂”:已經遠離五蓋,稱爲“離”。由于遠離五蓋而生起喜與樂,“喜”與“樂”也是兩種禅支。

  “成就並住于初禅”:透過遠離五蓋,生起強烈的喜與樂,其心持續地專注在固定的所緣上,達到心一境性,所以初禅有五種很明顯的心所(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

  當禅修者在證得初禅的時候,他將能體驗到:

  “他此身乃被離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生之喜、樂所遍滿。”

  “他此身”“身”:由四大所成的業生身。

  “被離生之喜、樂所浸潤”:被遠離五蓋所産生的喜與樂所浸潤。有五種喜:小喜、刹那喜、繼起喜、踴躍喜和遍滿喜。這裏指遍滿喜。樂是樂受,受心所,快樂的感受。他的身被喜樂所充滿、所浸潤,就像灌滿的氣球或者水灌進了山洞一樣,“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生之喜、樂所遍滿。”

  

  然後,佛陀舉了一個例子:

  “大王,猶如熟練的洗浴師或洗浴師的學徒,在銅盆裏撒了洗浴粉後,不斷灑水揉捏,使此沐浴球內外皆[被水]滲透、浸透、遍滿、濕潤且不滴下。同樣的,大王,比庫此身乃被離生之喜、樂所浸潤、流遍、充滿、遍布,其身沒有任何一處不被離生之喜、樂所遍滿。”

  這是一位禅修者在證得初禅的時候就能夠體驗到的。

  那時,整個身都被由遠離五蓋、證得初禅的喜與樂所遍滿。佛陀把這種遍滿比喻爲:就像用洗浴粉(現在用肥皂,古代用像泥土一樣的洗浴粉),先灑水使整個洗浴球變得濕透,水既不會滴下來,又能滲進整個洗浴球裏面。當一個人證得初禅時,喜和樂也滲透全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滲透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這種就是初禅的喜與樂。

  這種喜、樂是禅修者透過正確的方法培養定力,當他證得禅那時,在今生就可以體驗到的初禅之樂,比之前只是出家、持戒清淨的樂更加殊勝。所以,佛陀這樣說:

  “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

  這裏講到一位出家人可以透過培養定力證得初禅,這比之前的那些欲界的樂更加殊勝。

  到底還有沒有更殊勝的、一位禅修者在今生可以證得的成果呢?我們在後天晚上繼續學習。

  

  下面跟我一起來合掌,我們一起來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沙門果經8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9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