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已经投生到色界以及无色界的梵天人没有呼吸;
6. 无想有情天的梵天人没有呼吸;
7. 入灭尽定的人没有呼吸。
在这七种人当中,你哪一种都不是,所以你还是有呼吸的,只不过由于呼吸太微细,觉察不到而已。换言之,由于你的心还太粗了,所以觉知不到呼吸。
应当怎么办呢?是不是进行深呼吸让呼吸变得明显呢?不是!改变呼吸是不可取的。应该怎么样?应该让心平静。为什么在微息的阶段,心容易飘走呢?是由于心与息不平衡。呼吸变得很微细了,但是心还没有达到跟呼吸同一个层次、同一个阶段、同一种水平,由于心跟对象不平衡,中间有空隙,于是心就跑掉了。要怎么办?要把心调细,让心平静下来,让心只是安住在鼻前。这时我们不用再专注呼吸,只需把心安住在鼻前的微息就可以,或者把心再投入、镶入这边,犹如一个很晶莹剔透的水杯,我们把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放到这个水杯里,然后看着杯子里面的冰块一样。同样,当呼吸很微细的时候,我们把心放在、定在这里就可以,不用再去改变呼吸,这样保持下去。
在微息的阶段,既不用去注意呼吸的进、呼吸的出,入出息已经不重要了;也不用去注意呼吸的有,或者呼吸的无,有跟无都不重要了,只是把心安住在这里就可以。因为,这个时候的呼吸是绵绵密密、若隐若现的,我们只是把心安住在这里就可以。不要怀疑没有呼吸,为什么呢?假如我们把手放在这边,还是可以感觉到这边暖暖的,这就是息,只是你已经感觉不到它的进出而已。当然,真的到了那时,你也不要用手去试,要相信还是有气息在的就可以,就这样让心安住在那里。这就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是专注呼吸的几个阶段,如果你的呼吸一直都很明显,那么你可以顺着这几个阶段修习。特别是如果专注呼吸很长一段时间,呼吸还没有平静下来,你可以下定决心:“让我的心平静下来”,然后进入第四个阶段。
如果你的呼吸在专注过程中,自然而然变得平静、很微细,就把你的心调到微息的阶段。微息的阶段既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阶段,又是让心更加安定、平静的阶段。说是比较困难的阶段是因为稍微把握不好,心跟呼吸(对象)失去平衡,感觉到“我没有呼吸了”,所以开始打妄想。而说到更容易让心安住、平静是由于如果呼吸很微细,心也调得很细,心可以很平静地持续专注在呼吸上,这时定力很容易培养起来。
呼吸是自然的,不要去改变它、造作它。如果刚开始时呼吸很粗,我们知道这时呼吸很清楚,不要刻意让呼吸变缓慢。刻意让呼吸变缓慢,甚至有些人憋气憋到脸红耳赤,这是没有必要的。也不要在呼吸变得很缓慢的阶段,用加深呼吸来使呼吸变得明显,一定要保持自然的呼吸,只要调心就可以了。
善巧的、具有念与正知的禅修者,透过专注呼吸而提升定力。当定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禅修者就能够体验到光。光的出现既是好现象,也可能有坏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禅修者定力的提升,光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在刚开始的时候,绝大部分禅修者的光都是出现在面前或者头顶,有的出现在右侧或左侧,有些人感觉到像烟、像雾一样。这时只能够称为光,还不能够称为“禅相”。
光是由于心达到一定定力之后,自然而然出现的。至于坏的影响是心可能会去注意它、执著它,甚至玩弄它。光刚出现的时候,心有时会感到好奇而去注意它,或者有些人本来就充满幻想,或者想象力比较丰富,或者由于信仰某一类的神、鬼、佛菩萨等等,当他的定力提升到某一个阶段,可以帮助心变现出一些影像,于是他会认为“我看见了佛菩萨”、“我看到了师父”、“我看到了很多的景象”,这就是不好的影响。
由于定力提升之后,正念不强而变一些影像出来,这是不好的。应该怎样处理呢?光不等于禅相,光是光,禅相是禅相,它们之间怎么区别呢?只要是出现在面前,或者笼罩着全身,或者会飘动、会晃动的,那些只是光;而禅相是出现在鼻头这一带,由呼吸形成的。我们专注的目标是禅相,如果只是光则不用去理睬。
有些禅修者随着定力的提升,会发现面前的光很刺眼、耀眼,他的心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跑到那里去。为什么呢?因为有些禅修者的定力提升,呼吸变得很微细,所缘就不明显了,而光又很亮、很明显,心很容易就去注意明显的对象。由于外面的光是不稳定的,心去注意不稳定的对象而没有守好业处,于是心就飘走了,这也是很危险的。
所以不用去理会光,还是持续地守护好这边,就像看店人在看着自己的店一样,如果店里有很多货物,外面发生了事情,你很想去看,但是如果你跑出去看,店里的东西可能就会不见,所以不用去管他,守好你的店就可以。同样的,如果外面的光吸引了你的心,或者变出一些影像,或者身体随着定力的提升所带来一些很轻安、很殊胜的觉受,都不用去管它,守好自己的大本营就可以了,坚守住自己的呼吸。
随着定力的提升、正念的加强,禅修者会体验到光出现在这里。光刚开始出现在这里的时候,它可能跟呼吸还是若即若离,这时还不用去注意它,还是先专注、守护住呼吸。直到呼吸变成了光、光变成了呼吸,这个时候就叫做“禅相”。为什么会有禅相呢?禅相(nimitta),意思是标记、标志,它是定力提升的标记,又可以说是心透过专注它而证得禅那的标记。
禅相是怎么产生的?禅相是心生色法。很强、拥有定力的心是一种很殊胜的心。通过专注一种特定的所缘,当心得到强化、变得有力,这是一种很强的善心,这种善心能够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生色法,由很强、很殊胜的心产生的心生色法也很殊胜。心生色法里面的颜色是很明亮的,所以禅修者能够体验到光。
在《增支部》里有四、五部经讲到有四种光:
1. 月亮的光;
2. 太阳的光;
3. 火光——包括了一切人为的光和大自然的光;
4. 智慧之光——透过修习止、修习观,心得到强化之后产生的心生色法形成的光。
在禅修的时候,由于心得到强化而体验到的光是属于由心产生的光。在专注呼吸时出现的禅相就是这样产生的。
有三种禅相,依次是:
1. 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uggaha-nimitta);
3. 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什么是遍作相呢?呼吸本身是遍作相;在专注呼吸的时候,鼻头这一带也称为“遍作相”。
什么是取相呢?随着定力的提升,会感到接触点一带犹如烟、雾一样,或者犹如白云、棉花一样,这时称为“取相”。
什么是似相呢?随着定力的提升,会感觉到接触点的光明已经像太阳光,或者像宝石、珠宝、珍珠、晨星,或者像新闻灯一样,这样的光称为“似相”。
对取相和似相的分别法,在《清净道论》里讲到:取相的光明是不稳定的或者不是非常明亮、晃耀的,而似相是很明亮的,它比取相要明亮百倍、千倍。
对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来说,每个人的禅相不尽相同。为什么?因为禅相是由心想而生,是概念法,所以不同的人禅相也不同。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呈现光明的,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有颜色的,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蓝色的、有些是紫色的、有些是浅红色的,有些像天空一样的颜色,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黄色的……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不用去分辨禅相,更不要去玩弄禅相,只是专注就足够了。
刚开始的时候,禅相出现在鼻头一带,还不是那么明亮或稳定,就不用去管它,心还是专注在呼吸上,直到发现呼吸就是光,光就是呼吸,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续地专注呼吸,直到不知不觉地心已经专注在鼻前的光,就这样持续专注下去。
在刚开始时,光不是太明亮,可能像白云或棉花一样,只要持续地专注下去,随着定力越持久,光会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这时称为“似相”。禅修者透过专注似相而证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分界不是太明显。为什么称为近行定呢?由于禅修者的禅支还没有培养到强有力,偶尔会落入有分,所以称为“近行定”,即非常接近禅那的意思。当禅修者的禅支培养到强有力,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把心安住、投入、定在光明当中,这称为“安止定”。
什么是“落入有分”呢?当禅修者在专注光明的时候,突然感觉有一瞬间的头脑完全空白,有些人描述好像落入无记的状态,有些人感觉到落入“能所双泯”的状态,当他清醒的时候,会困惑“刚才怎么会这样?”这就是落入有分。
为什么会落入有分呢?那是因为他的定力还不够强有力,就像一个小孩刚学会走路,还会跌倒一样。
禅修者如何才能克服落入有分,长时间地把心投入似相而证得禅那呢?他必须要不断地修习。通过不断地修习,心会越来越强,定力会越来越稳固,于是可以长时间地把心安住在似相当中而证得禅那。
在刚证得禅那时,由于定力还不稳定,经常会落入有分,或者有时候不知不觉从定中退出来。《清静道论》讲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自己的禅那更稳固,其中一点是:这时不应该经常出定检查,而应该练习长时间入定。
当禅修者可以持续专注于似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业处导师通常会教他查有分——心所依处。心所依处像一面镜子一样,它可以反映出所看到或者所专注的所缘。当禅修者查到有分之后,就在有分里查禅支。
什么是禅支呢?禅支,巴利语jhànaïga。jhàna即禅那,是音译;aïga是组成的部分、…
《沙门果经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