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已經投生到色界以及無色界的梵天人沒有呼吸;
6. 無想有情天的梵天人沒有呼吸;
7. 入滅盡定的人沒有呼吸。
在這七種人當中,你哪一種都不是,所以你還是有呼吸的,只不過由于呼吸太微細,覺察不到而已。換言之,由于你的心還太粗了,所以覺知不到呼吸。
應當怎麼辦呢?是不是進行深呼吸讓呼吸變得明顯呢?不是!改變呼吸是不可取的。應該怎麼樣?應該讓心平靜。爲什麼在微息的階段,心容易飄走呢?是由于心與息不平衡。呼吸變得很微細了,但是心還沒有達到跟呼吸同一個層次、同一個階段、同一種水平,由于心跟對象不平衡,中間有空隙,于是心就跑掉了。要怎麼辦?要把心調細,讓心平靜下來,讓心只是安住在鼻前。這時我們不用再專注呼吸,只需把心安住在鼻前的微息就可以,或者把心再投入、鑲入這邊,猶如一個很晶瑩剔透的水杯,我們把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塊放到這個水杯裏,然後看著杯子裏面的冰塊一樣。同樣,當呼吸很微細的時候,我們把心放在、定在這裏就可以,不用再去改變呼吸,這樣保持下去。
在微息的階段,既不用去注意呼吸的進、呼吸的出,入出息已經不重要了;也不用去注意呼吸的有,或者呼吸的無,有跟無都不重要了,只是把心安住在這裏就可以。因爲,這個時候的呼吸是綿綿密密、若隱若現的,我們只是把心安住在這裏就可以。不要懷疑沒有呼吸,爲什麼呢?假如我們把手放在這邊,還是可以感覺到這邊暖暖的,這就是息,只是你已經感覺不到它的進出而已。當然,真的到了那時,你也不要用手去試,要相信還是有氣息在的就可以,就這樣讓心安住在那裏。這就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這是專注呼吸的幾個階段,如果你的呼吸一直都很明顯,那麼你可以順著這幾個階段修習。特別是如果專注呼吸很長一段時間,呼吸還沒有平靜下來,你可以下定決心:“讓我的心平靜下來”,然後進入第四個階段。
如果你的呼吸在專注過程中,自然而然變得平靜、很微細,就把你的心調到微息的階段。微息的階段既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階段,又是讓心更加安定、平靜的階段。說是比較困難的階段是因爲稍微把握不好,心跟呼吸(對象)失去平衡,感覺到“我沒有呼吸了”,所以開始打妄想。而說到更容易讓心安住、平靜是由于如果呼吸很微細,心也調得很細,心可以很平靜地持續專注在呼吸上,這時定力很容易培養起來。
呼吸是自然的,不要去改變它、造作它。如果剛開始時呼吸很粗,我們知道這時呼吸很清楚,不要刻意讓呼吸變緩慢。刻意讓呼吸變緩慢,甚至有些人憋氣憋到臉紅耳赤,這是沒有必要的。也不要在呼吸變得很緩慢的階段,用加深呼吸來使呼吸變得明顯,一定要保持自然的呼吸,只要調心就可以了。
善巧的、具有念與正知的禅修者,透過專注呼吸而提升定力。當定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禅修者就能夠體驗到光。光的出現既是好現象,也可能有壞的影響,爲什麼呢?因爲隨著禅修者定力的提升,光的出現是自然而然的。在剛開始的時候,絕大部分禅修者的光都是出現在面前或者頭頂,有的出現在右側或左側,有些人感覺到像煙、像霧一樣。這時只能夠稱爲光,還不能夠稱爲“禅相”。
光是由于心達到一定定力之後,自然而然出現的。至于壞的影響是心可能會去注意它、執著它,甚至玩弄它。光剛出現的時候,心有時會感到好奇而去注意它,或者有些人本來就充滿幻想,或者想象力比較豐富,或者由于信仰某一類的神、鬼、佛菩薩等等,當他的定力提升到某一個階段,可以幫助心變現出一些影像,于是他會認爲“我看見了佛菩薩”、“我看到了師父”、“我看到了很多的景象”,這就是不好的影響。
由于定力提升之後,正念不強而變一些影像出來,這是不好的。應該怎樣處理呢?光不等于禅相,光是光,禅相是禅相,它們之間怎麼區別呢?只要是出現在面前,或者籠罩著全身,或者會飄動、會晃動的,那些只是光;而禅相是出現在鼻頭這一帶,由呼吸形成的。我們專注的目標是禅相,如果只是光則不用去理睬。
有些禅修者隨著定力的提升,會發現面前的光很刺眼、耀眼,他的心很容易不知不覺地跑到那裏去。爲什麼呢?因爲有些禅修者的定力提升,呼吸變得很微細,所緣就不明顯了,而光又很亮、很明顯,心很容易就去注意明顯的對象。由于外面的光是不穩定的,心去注意不穩定的對象而沒有守好業處,于是心就飄走了,這也是很危險的。
所以不用去理會光,還是持續地守護好這邊,就像看店人在看著自己的店一樣,如果店裏有很多貨物,外面發生了事情,你很想去看,但是如果你跑出去看,店裏的東西可能就會不見,所以不用去管他,守好你的店就可以。同樣的,如果外面的光吸引了你的心,或者變出一些影像,或者身體隨著定力的提升所帶來一些很輕安、很殊勝的覺受,都不用去管它,守好自己的大本營就可以了,堅守住自己的呼吸。
隨著定力的提升、正念的加強,禅修者會體驗到光出現在這裏。光剛開始出現在這裏的時候,它可能跟呼吸還是若即若離,這時還不用去注意它,還是先專注、守護住呼吸。直到呼吸變成了光、光變成了呼吸,這個時候就叫做“禅相”。爲什麼會有禅相呢?禅相(nimitta),意思是標記、標志,它是定力提升的標記,又可以說是心透過專注它而證得禅那的標記。
禅相是怎麼産生的?禅相是心生色法。很強、擁有定力的心是一種很殊勝的心。通過專注一種特定的所緣,當心得到強化、變得有力,這是一種很強的善心,這種善心能夠産生許許多多的心生色法,由很強、很殊勝的心産生的心生色法也很殊勝。心生色法裏面的顔色是很明亮的,所以禅修者能夠體驗到光。
在《增支部》裏有四、五部經講到有四種光:
1. 月亮的光;
2. 太陽的光;
3. 火光——包括了一切人爲的光和大自然的光;
4. 智慧之光——透過修習止、修習觀,心得到強化之後産生的心生色法形成的光。
在禅修的時候,由于心得到強化而體驗到的光是屬于由心産生的光。在專注呼吸時出現的禅相就是這樣産生的。
有叁種禅相,依次是:
1. 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uggaha-nimitta);
3. 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什麼是遍作相呢?呼吸本身是遍作相;在專注呼吸的時候,鼻頭這一帶也稱爲“遍作相”。
什麼是取相呢?隨著定力的提升,會感到接觸點一帶猶如煙、霧一樣,或者猶如白雲、棉花一樣,這時稱爲“取相”。
什麼是似相呢?隨著定力的提升,會感覺到接觸點的光明已經像太陽光,或者像寶石、珠寶、珍珠、晨星,或者像新聞燈一樣,這樣的光稱爲“似相”。
對取相和似相的分別法,在《清淨道論》裏講到:取相的光明是不穩定的或者不是非常明亮、晃耀的,而似相是很明亮的,它比取相要明亮百倍、千倍。
對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來說,每個人的禅相不盡相同。爲什麼?因爲禅相是由心想而生,是概念法,所以不同的人禅相也不同。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呈現光明的,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有顔色的,有些禅修者的禅相是藍色的、有些是紫色的、有些是淺紅色的,有些像天空一樣的顔色,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黃色的……因人而異,沒有統一的標准。不用去分辨禅相,更不要去玩弄禅相,只是專注就足夠了。
剛開始的時候,禅相出現在鼻頭一帶,還不是那麼明亮或穩定,就不用去管它,心還是專注在呼吸上,直到發現呼吸就是光,光就是呼吸,最好的方法就是持續地專注呼吸,直到不知不覺地心已經專注在鼻前的光,就這樣持續專注下去。
在剛開始時,光不是太明亮,可能像白雲或棉花一樣,只要持續地專注下去,隨著定力越持久,光會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晃耀,這時稱爲“似相”。禅修者透過專注似相而證得近行定與安止定。
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分界不是太明顯。爲什麼稱爲近行定呢?由于禅修者的禅支還沒有培養到強有力,偶爾會落入有分,所以稱爲“近行定”,即非常接近禅那的意思。當禅修者的禅支培養到強有力,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把心安住、投入、定在光明當中,這稱爲“安止定”。
什麼是“落入有分”呢?當禅修者在專注光明的時候,突然感覺有一瞬間的頭腦完全空白,有些人描述好像落入無記的狀態,有些人感覺到落入“能所雙泯”的狀態,當他清醒的時候,會困惑“剛才怎麼會這樣?”這就是落入有分。
爲什麼會落入有分呢?那是因爲他的定力還不夠強有力,就像一個小孩剛學會走路,還會跌倒一樣。
禅修者如何才能克服落入有分,長時間地把心投入似相而證得禅那呢?他必須要不斷地修習。通過不斷地修習,心會越來越強,定力會越來越穩固,于是可以長時間地把心安住在似相當中而證得禅那。
在剛證得禅那時,由于定力還不穩定,經常會落入有分,或者有時候不知不覺從定中退出來。《清靜道論》講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自己的禅那更穩固,其中一點是:這時不應該經常出定檢查,而應該練習長時間入定。
當禅修者可以持續專注于似相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業處導師通常會教他查有分——心所依處。心所依處像一面鏡子一樣,它可以反映出所看到或者所專注的所緣。當禅修者查到有分之後,就在有分裏查禅支。
什麼是禅支呢?禅支,巴利語jhànaïga。jhàna即禅那,是音譯;aïga是組成的部分、…
《沙門果經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