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目标。十遍虽然可以证得初、二、三、四禅,但要做遍相,专注呼吸同样可以证得初、二、三、四禅,却不用做遍相,闭上眼睛乃至睁着眼睛经行的时候专注的呼吸都属于遍相。所以专注入出息念是很简单、下手很容易的方法,并且可以证得很深的定力,因此被历代的禅定大师们、禅修导师们所推崇、所教导、所实践。
在这里简单地讲一讲如何透过专注呼吸,修习入出息念而证得禅那的方法。
必须强调的是,修任何一种业处都有一个先决条件:要依照佛陀的教导。在巴利三藏的很多经典里,佛陀都教导修入出息念业处,在《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乃至在《律藏》里都有教导。例如在《律藏·巴拉基咖》的第三条“杀人戒”里面讲到,当时有很多比库修习不净后自杀,然后佛陀很详细地教导修入出息念。
修习入出息念的方法在经文里面的记载几乎都是一样的。在经典里面,佛陀这样说:
“诸比库,在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虽然这一段经文很短,但佛陀在这里已经教导了一个人如何从完全没有定力到证得第四禅的方法。这种方法也记载在《大念处经》里面,大家都知道《大念处经》是佛陀教导四念处的方法,修习入出息念属于身念处。如果只从这段经文来看,我们看不出怎么修,还必须结合《清净道论》,如此,透过专注呼吸而证得禅那的方法就变得清晰,次第明了。
我们先简单地解释这段经文。
“诸比库”:特指当时说法的对象;虽然听众以比库为主,当知在此也包括一切禅修者。
“在此”:在佛陀的教法中。
“林野”(ara¤¤a):古译为阿兰若,包括远离村庄的山林、郊野。
“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如果禅修者要培养定力,在还没有定力的时候,应该找一个幽静、安静、没有噪音的地方。
为什么对环境有要求呢?佛陀曾经说过:“声音是禅那之刺。”因为在定力很脆弱的时候,对声音很敏感,声音会障碍禅那,障碍定力的培养,所以佛陀要求没有定力的禅修者要在安静的地方培养定力。
“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这是对禅坐姿势、威仪的要求。
“结跏趺而坐”:在行、立、坐、卧四种威仪当中,坐姿是最有利于培养定力的。由于行走过于动而不容易持久地培养定力,站立也是,躺卧虽然很安稳,但由于过度舒服,心容易陷于放逸,也不适合。坐姿是最好的,因为坐姿符合佛陀所讲的修行的中道,既不像行走或站立那样容易引生疲劳,又不会陷于躺卧而引生过度舒服的放逸。
在坐姿中,最好的是结跏趺而坐,因为从外相上来说,盘腿很安稳,不像不倒翁一样歪来歪去,而是呈等腰三角形,给人很安定的感觉。结跏趺坐最好是能够双盘,如果双盘不行就单盘,如果单盘也不行就散盘,如果散盘还不行的话,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也可以。对于有些人确实没办法盘腿,那他坐在凳子上也可以。总之,坐姿要求坐得安稳与持久。
“保持其身正直”:“正直”是指上身正直,不要弯着腰,也不要挺、绷得很直。如果绷得很直,容易疲劳,腰肌很容易酸,坐不到一个小时就觉得腰酸背痛。如果弯着腰,容易感觉胸闷或气不顺畅。身体要保持很自然的平直,腰椎骨自然而然呈“S”行。
“置念于面前”:把心放在鼻头和嘴唇上方,人中一带。“置念”:把心念放在、建立在、现起在面前这个地方,在《清净道论》里叫做“口相”,就是嘴唇上方。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把心只是放在呼吸本身。so是他;satova只是念于;assasati入息;passasati出息。
这句话很重要!佛陀提醒禅修者,只应该注意入息与出息,不去注意其它的,而且之前还有一句话是“把正念先安住在这边”,之后才专注呼吸。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这个部分是佛陀把修习入出息念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这是第一个阶段——入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这是第二个阶段——长短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是第三个阶段——全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是第四个阶段——微息。
佛陀在这段经文里,把一位禅修者专注呼吸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微细呼吸)。
什么是入出息阶段呢?刚坐下来的时候,由于心比较动荡、波动,还没有平静,呼吸自然会比较粗,由于呼吸比较粗,禅修者体验到的呼吸是很明显的,这时只是注意入的息、出的息,称为入出息阶段。
等禅修者的心稍微平静时,呼吸有时缓慢一点,知道这是“长息”;有时呼吸稍快一点或明显一点,知道这是“短息”。这是专注长短息的阶段。
随着心越来越平静,呼吸变得越来越缓慢、绵长,就进入了全息的阶段。全息(sabbakàya),直译为一切身,我们不要对这里的“身”望文生义,认为“一切身”就是呼吸通过全身的毛孔出气、入气,这里的“身”是“呼吸身”,而不是“色身”。巴利语的“身”是聚合的意思,理解了就不会误解这段话。有三种身:色身、名身、呼吸身,在此指呼吸身,即呼吸本身。
全息是呼吸从开始、中间到结尾的整个过程,把心定在接触点这一带。在入息开始的时候,了知这是初;中间阶段了知是中;结尾阶段了知是后。出息的时候,也是如此了知出息的初、中、后或开始、中间、结尾。由于呼吸变得很缓慢、绵长,那时如果再只是专注入与出的息,未免会因心不够细,不能与长的呼吸相应而容易跑开。因此,在全息的阶段,应把心再调细一些,对呼吸的整个过程都保持正知、正念,了知呼吸的开始、中间、结尾。
随着禅修者的心越来越平静,呼吸也会变得越来越微细,甚至感觉若有若无、若隐若现,这个时候,称之为微息阶段,即呼吸很微细的阶段。很多禅修者在这个阶段会感到困惑:“我的呼吸不见了。”其实,是由于呼吸很微细而感觉不到而已,并不是呼吸真的不见了,那时只需把心安住在鼻前,不用去管呼吸的入和出,只知道有“息”就可以了。
这四个阶段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在实际的禅修当中,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并不是每一位禅修者在修习过程中都要经过这四个阶段,如果没有经过长短息就不能进入全息,没有进入全息就不能进入微息,不是这样的。在实际的修习过程中,很多禅修者一闭上眼睛刚开始专注入出息不久,呼吸就变得很微细了,甚至找不到呼吸,这时应直接进入微息的阶段。所以不要照套,应根据呼吸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在禅修者专注呼吸的时候,如果呼吸本来就比较明显、比较粗,则可以按照这四个阶段一个一个地培养。如果依常理分析,当一个人的心很平静,气就会很顺畅,由于气顺畅,气血也会很流畅,于是呼吸变得很微细,这是我们生理的自然现象。
《清净道论》中提到:
“如其他的业处愈往上[所缘]愈明显,但此[入出息念业处]则不然。此[业处]愈往上修习,其[所缘]愈微细,甚至变成不现起。”(清净道论229)
此乃入出息念业处的特点——呼吸越来越微细。其它的禅修方法是越专注,对象越明显,但是我们专注呼吸,越专注,呼吸越不明显。如果越专注呼吸,呼吸变得越粗,甚至在喘气,就有问题了;必须是越专注,呼吸越微细,这才是正确的。
但随着心越来越平静,呼吸越来越微细,到了微息的阶段,很多禅修者反而会感到困惑,而不是感到心跟着呼吸越来越平静。为什么?因为我们是透过心专注于特定的对象来培养定力的,到了微息的阶段,呼吸由于变得很微细,禅修者会感觉到:“我的心没有对象了。”由于呼吸太微细,心没有对象,于是就会跑去专注或注意他们习惯的对象,这个时候反而会打妄想,或者由于对象不明显而变得昏沉。
应该如何克服这种现象呢?
首先,应该肯定微息比入出息、比长短息、比全息更好。因为微息是一个很微妙的阶段,不是坏事。先接受微息这个阶段,而且认为微息比前面几个阶段都好,这样心就不会困惑。
其次,应该相信自己还有呼吸,而不是没有呼吸。因为只有七种人是没有呼吸的,哪七种人呢?
1. 在母胎里的胎儿没有呼吸;
2. 潜入水中的人没有呼吸;
3. 死人没有呼吸;
4. 入第四禅的人没有呼吸…
《沙门果经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