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目標。十遍雖然可以證得初、二、叁、四禅,但要做遍相,專注呼吸同樣可以證得初、二、叁、四禅,卻不用做遍相,閉上眼睛乃至睜著眼睛經行的時候專注的呼吸都屬于遍相。所以專注入出息念是很簡單、下手很容易的方法,並且可以證得很深的定力,因此被曆代的禅定大師們、禅修導師們所推崇、所教導、所實踐。
在這裏簡單地講一講如何透過專注呼吸,修習入出息念而證得禅那的方法。
必須強調的是,修任何一種業處都有一個先決條件:要依照佛陀的教導。在巴利叁藏的很多經典裏,佛陀都教導修入出息念業處,在《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乃至在《律藏》裏都有教導。例如在《律藏·巴拉基咖》的第叁條“殺人戒”裏面講到,當時有很多比庫修習不淨後自殺,然後佛陀很詳細地教導修入出息念。
修習入出息念的方法在經文裏面的記載幾乎都是一樣的。在經典裏面,佛陀這樣說:
“諸比庫,在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雖然這一段經文很短,但佛陀在這裏已經教導了一個人如何從完全沒有定力到證得第四禅的方法。這種方法也記載在《大念處經》裏面,大家都知道《大念處經》是佛陀教導四念處的方法,修習入出息念屬于身念處。如果只從這段經文來看,我們看不出怎麼修,還必須結合《清淨道論》,如此,透過專注呼吸而證得禅那的方法就變得清晰,次第明了。
我們先簡單地解釋這段經文。
“諸比庫”:特指當時說法的對象;雖然聽衆以比庫爲主,當知在此也包括一切禅修者。
“在此”:在佛陀的教法中。
“林野”(ara¤¤a):古譯爲阿蘭若,包括遠離村莊的山林、郊野。
“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如果禅修者要培養定力,在還沒有定力的時候,應該找一個幽靜、安靜、沒有噪音的地方。
爲什麼對環境有要求呢?佛陀曾經說過:“聲音是禅那之刺。”因爲在定力很脆弱的時候,對聲音很敏感,聲音會障礙禅那,障礙定力的培養,所以佛陀要求沒有定力的禅修者要在安靜的地方培養定力。
“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這是對禅坐姿勢、威儀的要求。
“結跏趺而坐”:在行、立、坐、臥四種威儀當中,坐姿是最有利于培養定力的。由于行走過于動而不容易持久地培養定力,站立也是,躺臥雖然很安穩,但由于過度舒服,心容易陷于放逸,也不適合。坐姿是最好的,因爲坐姿符合佛陀所講的修行的中道,既不像行走或站立那樣容易引生疲勞,又不會陷于躺臥而引生過度舒服的放逸。
在坐姿中,最好的是結跏趺而坐,因爲從外相上來說,盤腿很安穩,不像不倒翁一樣歪來歪去,而是呈等腰叁角形,給人很安定的感覺。結跏趺坐最好是能夠雙盤,如果雙盤不行就單盤,如果單盤也不行就散盤,如果散盤還不行的話,一只腳在前、一只腳在後也可以。對于有些人確實沒辦法盤腿,那他坐在凳子上也可以。總之,坐姿要求坐得安穩與持久。
“保持其身正直”:“正直”是指上身正直,不要彎著腰,也不要挺、繃得很直。如果繃得很直,容易疲勞,腰肌很容易酸,坐不到一個小時就覺得腰酸背痛。如果彎著腰,容易感覺胸悶或氣不順暢。身體要保持很自然的平直,腰椎骨自然而然呈“S”行。
“置念于面前”:把心放在鼻頭和嘴唇上方,人中一帶。“置念”:把心念放在、建立在、現起在面前這個地方,在《清淨道論》裏叫做“口相”,就是嘴唇上方。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把心只是放在呼吸本身。so是他;satova只是念于;assasati入息;passasati出息。
這句話很重要!佛陀提醒禅修者,只應該注意入息與出息,不去注意其它的,而且之前還有一句話是“把正念先安住在這邊”,之後才專注呼吸。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這個部分是佛陀把修習入出息念的整個過程分爲四個階段: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這是第一個階段——入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這是第二個階段——長短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這是第叁個階段——全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這是第四個階段——微息。
佛陀在這段經文裏,把一位禅修者專注呼吸的過程分爲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微細呼吸)。
什麼是入出息階段呢?剛坐下來的時候,由于心比較動蕩、波動,還沒有平靜,呼吸自然會比較粗,由于呼吸比較粗,禅修者體驗到的呼吸是很明顯的,這時只是注意入的息、出的息,稱爲入出息階段。
等禅修者的心稍微平靜時,呼吸有時緩慢一點,知道這是“長息”;有時呼吸稍快一點或明顯一點,知道這是“短息”。這是專注長短息的階段。
隨著心越來越平靜,呼吸變得越來越緩慢、綿長,就進入了全息的階段。全息(sabbakàya),直譯爲一切身,我們不要對這裏的“身”望文生義,認爲“一切身”就是呼吸通過全身的毛孔出氣、入氣,這裏的“身”是“呼吸身”,而不是“色身”。巴利語的“身”是聚合的意思,理解了就不會誤解這段話。有叁種身:色身、名身、呼吸身,在此指呼吸身,即呼吸本身。
全息是呼吸從開始、中間到結尾的整個過程,把心定在接觸點這一帶。在入息開始的時候,了知這是初;中間階段了知是中;結尾階段了知是後。出息的時候,也是如此了知出息的初、中、後或開始、中間、結尾。由于呼吸變得很緩慢、綿長,那時如果再只是專注入與出的息,未免會因心不夠細,不能與長的呼吸相應而容易跑開。因此,在全息的階段,應把心再調細一些,對呼吸的整個過程都保持正知、正念,了知呼吸的開始、中間、結尾。
隨著禅修者的心越來越平靜,呼吸也會變得越來越微細,甚至感覺若有若無、若隱若現,這個時候,稱之爲微息階段,即呼吸很微細的階段。很多禅修者在這個階段會感到困惑:“我的呼吸不見了。”其實,是由于呼吸很微細而感覺不到而已,並不是呼吸真的不見了,那時只需把心安住在鼻前,不用去管呼吸的入和出,只知道有“息”就可以了。
這四個階段只是一個大概的過程,在實際的禅修當中,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來調整。並不是每一位禅修者在修習過程中都要經過這四個階段,如果沒有經過長短息就不能進入全息,沒有進入全息就不能進入微息,不是這樣的。在實際的修習過程中,很多禅修者一閉上眼睛剛開始專注入出息不久,呼吸就變得很微細了,甚至找不到呼吸,這時應直接進入微息的階段。所以不要照套,應根據呼吸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現在處于哪個階段。
在禅修者專注呼吸的時候,如果呼吸本來就比較明顯、比較粗,則可以按照這四個階段一個一個地培養。如果依常理分析,當一個人的心很平靜,氣就會很順暢,由于氣順暢,氣血也會很流暢,于是呼吸變得很微細,這是我們生理的自然現象。
《清淨道論》中提到:
“如其他的業處愈往上[所緣]愈明顯,但此[入出息念業處]則不然。此[業處]愈往上修習,其[所緣]愈微細,甚至變成不現起。”(清淨道論229)
此乃入出息念業處的特點——呼吸越來越微細。其它的禅修方法是越專注,對象越明顯,但是我們專注呼吸,越專注,呼吸越不明顯。如果越專注呼吸,呼吸變得越粗,甚至在喘氣,就有問題了;必須是越專注,呼吸越微細,這才是正確的。
但隨著心越來越平靜,呼吸越來越微細,到了微息的階段,很多禅修者反而會感到困惑,而不是感到心跟著呼吸越來越平靜。爲什麼?因爲我們是透過心專注于特定的對象來培養定力的,到了微息的階段,呼吸由于變得很微細,禅修者會感覺到:“我的心沒有對象了。”由于呼吸太微細,心沒有對象,于是就會跑去專注或注意他們習慣的對象,這個時候反而會打妄想,或者由于對象不明顯而變得昏沈。
應該如何克服這種現象呢?
首先,應該肯定微息比入出息、比長短息、比全息更好。因爲微息是一個很微妙的階段,不是壞事。先接受微息這個階段,而且認爲微息比前面幾個階段都好,這樣心就不會困惑。
其次,應該相信自己還有呼吸,而不是沒有呼吸。因爲只有七種人是沒有呼吸的,哪七種人呢?
1. 在母胎裏的胎兒沒有呼吸;
2. 潛入水中的人沒有呼吸;
3. 死人沒有呼吸;
4. 入第四禅的人沒有呼吸…
《沙門果經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