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8讲

  

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ü)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19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法师、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如何去除使智慧羸弱、障碍培养定力的五盖——欲贪、瞋恚、昏沉睡眠、掉举追悔、疑,禅修者“舍离这些五盖而生愉悦,由愉悦而生喜,由心喜而身轻安,身轻安而觉乐,乐而心得定。”

  舍离五盖之后,他已去除障碍,定力得以培养起来。如何培养定力呢?请看经文第12页第226段,佛陀接着说:

  “他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他此身乃被离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乐所遍满。”

  这段话佛陀描述了证得初禅的境界。

  想要证得初禅的禅修者,先要舍离五盖,由舍离五盖来证得初禅。怎么样培养禅那、证得初禅呢?可以透过专注于一个特定的所缘(àrammaõa)来达成。

  在佛陀教化的四十五年中,教导了很多种培养定力的方法,《清净道论》把这些方法总结为四十种止业处(培养定力的方法),有些义注里把它们归类为三十八种。

  这四十种业处中,有三十种可以证得禅那,有十种只能证得近行定。哪些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哪些业处只能证得近行定呢?我们先简单地讲一讲这四十种业处。

  四十种业处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心、四无色、一差别以及一想,一共是四十种。

  十种遍,是禅修者透过专注特定的颜色或质材来证得禅那,即: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以及限定虚空遍。

  十不净,“不净”是指尸体,禅修者透过专注尸体的不净相来培养定力而证得禅那。十种不净依次是:青瘀相、肿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和骸骨相,是一具尸体从刚死不久变得青瘀,直到腐烂乃至一堆白骨的整个过程。把这个过程分为十个阶段,取其中一个阶段来专注就能够达到初禅。

  十随念,取十种不同的对象,心持续地忆念而证得禅那或者近行定。十种随念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身至念、入出息念、死随念和寂止随念。其中的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和天随念称为六随念,身至念又称为三十二身分,入出息念是专注呼吸的方法。

  四无量心又称为四梵住,即:慈、悲、喜、舍。

  四种无色是四种无色界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一差别是四界差别。

  一想是食厌恶想。

  这四十种方法称为四十种业处。这里的“业处”是按照所缘来分的。业处(kammaññhàna),kamma是工作、业,ñhàna是地方、场所、处所,kammaññhàna直译为业处,即工作的地方,这里特指心工作的地方。什么是心工作的地方呢?即心的对象。为什么称为四十种业处?由于这些方法是依照心专注于四十种不同的目标来达成的,所以称为四十种业处。

  在四十种业处中,十遍、十不净可以证得禅那,十种随念中有两种可以证得禅那,即身至念可证得初禅和入出息念可证得色界第四禅,四种无量心也可以证得禅那,四种无色定本身是无色界禅那,这三十种可以证得禅那,剩下的十种只能证得近行定。禅那属于色界和无色界定,在可以证得禅那的三十种业处中,四种无色从名字可以知道它们属于无色界定,其余的二十六种可以证得色界定。

  什么是近行定呢?由于这种定力非常接近禅那,但还不是禅那,所以称为近行定,也称为欲界定。所有的近行定都属于欲界定。

  哪十种可以证得近行定而不能证得色界定呢?即: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寂止随念、四界差别以及食厌恶想。

  怎样判断哪些业处可以证得色界定,哪些只能证得欲界的近行定呢?依所缘的性质来分,有称为概念所缘和究竟法(自性法)所缘两种。凡是只能证得近行定而不能证得色界、无色界定的业处,它们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性法。例如四界差别的四界是自性法,四界中的“地”表现为硬、粗、重、软、滑、轻的特性,但如果作意“土地”的“地”,则可以证得禅那。为什么同样都是“地”,效果却不同呢?因为四界(四大或四大种)里面的“地”并不是“土地”的“地”,而是指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坚硬性。一切物质,特别是我们身体里的坚硬性,称为“地界”,这是属于自性法。如果只是注意“土地”的概念,心里面默念“地、地、地”,可以证得禅那,不仅可以证得初禅,还可以证得第四禅。

  对于“水”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注意江河的水、大海的水,或碗里的水、缸里的水,专注这样的“水”可以证得禅那。但如果注意物质的粘结性、流动性——四界里面的“水界”,就不能够证得禅那。为什么呢?因为流动的水、江河的水属于概念法,是可分析的,不是真实存在的,取水的概念可以证得禅那,但如果去注意一切物质里的粘结性(一切色法之所以能够成形而不会离散,是因为一切色法都有粘结的特性,粘结是有一种向心力,不会散掉,不会变成粉尘随风飘散,粘结性或流动性属于水界的特征),就只能证得近行定而不能证得安止定。

  所以,十种近行业处(只能够证得欲界近行定的成就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缘都是自性法;而能证得色界禅那的二十六种业处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缘都是概念法。

  例如向一切众生散播慈爱,在究竟意义(胜义谛)上并没有所谓的众生、人、男人、女人的存在,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但如果去注意众生,去分析他们的名色法,色法再分为地、水、火、风,又是在注意胜义谛的范畴。应只注意“人”,人是一个假设的概念法,又称为“假名”或“施设法”(pa¤¤atti),在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必须借助这种概念去标一个名字,这是人、男人、女人、佛陀、弟子,被我们认知后,透过注意概念法培养定力就可以证得禅那。

  比如“地”,大地的“地”是可以分析的,假如把所有的“地”碎为微尘,那时不能叫做“地”,而是叫做微尘。如果把这些微尘继续再粉碎,它会成为更微细的粉尘,如果再分就是分子、原子,实际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土地的“地”。但是如果这样去分析,则不能证得禅那,我们只是取平时所认定的“土地”的概念,然后专注“地、地、地”,就可以证得禅那。

  无色界定的所缘,有两种是究竟法,另两种是概念法。空无边处定的所缘是概念法,透过专注无边的虚空,证得空无边处定;但如果专注遍满虚空的定心而成就识无边处定,所缘则属于究竟法;专注于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而成就无所有处定,这属于概念法;之后专注无所有处定心的殊胜、寂静,而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所缘则是究竟法。

  所以,对于无色界定来说,要另当别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证得色界禅那,所缘必须是概念法,唯有透过专注概念法,才能证得色界禅那。而且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所有这些概念必须是基于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如:红色是基于色法所形成的概念,黄色、白色、青色、土地的“地”、流水的“水”、燃烧的“火”、一阵风的“风”、光明、虚空,这些都是基于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又比如:众生是基于色法所形成的概念,尸体也是基于色法所形成的概念,透过专注这些概念而证得禅那。

  

  分析了透过专注什么样的所缘可以证得禅那之后,我们再来讲如何修习一种特定的业处来证得禅那。

  在这三十种可以证得禅那的业处当中,有一些是不适合没有定力的人修的。例如四无色和舍无量心,因为如果没有色界禅那,就不可能证得无色界定,所以四无色可以排除;舍无量心直接证得第四禅,对于没有初、二、三禅的初学禅修者来说,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证得舍无量心的禅那。

  在所有业处当中,最简单、下手最容易的就是入出息念。在三十种业处当中:先把四无色定排除在外;还有十种不净和身至念这十一种只能证得初禅,不能证得更高的禅那;慈、悲、喜三种不能证得第四禅,只能证得初、二、三禅;剩下的十遍和入出息念这十一种可以证得初、二、三、四禅。

  十遍必须要做遍相,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他不可能一下子透过专注白色、专注地的遍相而很快取到相,他必须要做遍相。例如想要修白遍的禅修者,他先要做一个白色的圆相(maõóala,曼陀罗,即圆的意思),之后再透过不断地专注这一个白色的圆相,作意“白、白、白”。等他闭上眼睛,白色的相能很清晰地呈现在面前的时候,这称为“取相”。再专注取相,当取相变得很洁白、很透亮的时候,称为“似相”。然后再把似相扩到一切处而成就白遍,再透过专注白色的遍相而入禅。所以,他必须要做遍相,先做一个圆相然后再专注。

  但是修入出息念就不用另外做相,闭上眼睛,专注呼吸,呼吸本身就是一种相——“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禅相是心专注的…

《沙门果经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9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