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8讲▪P4

  ..续本文上一页因素;构成禅那的因素称为禅支。因为禅那属于一种心,禅支其实是五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五种心所。

  初禅有五种禅支,分别是:

  1. 寻(vitakka)——把心投入到似相;

  2. 伺(vicàra)——心继续地思惟似相;

  3. 喜(pãti)——心喜欢似相;

  4. 乐(sukha)——心体验似相的快乐;

  5. 一境性(ekaggatà)——心只专注于似相。

  这五种禅支还是心跟似相(禅那所缘)的关系,组合起来或者整体,称为“初禅”,是第一种禅那。

  什么叫做禅那呢?《清净道论》解释为两种意思:

  1.“专注所缘故为禅那。”(ârammaõåpanijjhànato jhànaü.)

  åpanijjhàna是注意、专注。通过专注所缘,心变得很专注,称为禅那。

  2.“烧尽敌对法故为禅那。”(Paccanãkajhàpanato jhànaü.)

  paccanãka是敌对法,指五盖;jhàpana是烧。由于烧尽了敌对法,烧尽了称为五盖的烦恼,而称为禅那。

  这是从词源学上分析禅那的两种意思。

  

  当禅修者能够体验到初禅时,就犹如经典里面讲的:

  “他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

  “欲”:指五盖之一的欲欲,也称为欲贪。

  “不善法”:指五盖,或指除了欲贪之外的其余四种盖。

  “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是指初禅已经远离了包括欲贪在内的诸不善法,或者说禅修者证得初禅时已经镇伏了五盖。

  “有寻、有伺”:初禅的两种禅支。

  “离生喜、乐”:已经远离五盖,称为“离”。由于远离五盖而生起喜与乐,“喜”与“乐”也是两种禅支。

  “成就并住于初禅”:透过远离五盖,生起强烈的喜与乐,其心持续地专注在固定的所缘上,达到心一境性,所以初禅有五种很明显的心所(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

  当禅修者在证得初禅的时候,他将能体验到:

  “他此身乃被离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乐所遍满。”

  “他此身”“身”:由四大所成的业生身。

  “被离生之喜、乐所浸润”:被远离五盖所产生的喜与乐所浸润。有五种喜:小喜、刹那喜、继起喜、踊跃喜和遍满喜。这里指遍满喜。乐是乐受,受心所,快乐的感受。他的身被喜乐所充满、所浸润,就像灌满的气球或者水灌进了山洞一样,“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乐所遍满。”

  

  然后,佛陀举了一个例子:

  “大王,犹如熟练的洗浴师或洗浴师的学徒,在铜盆里撒了洗浴粉后,不断洒水揉捏,使此沐浴球内外皆[被水]渗透、浸透、遍满、湿润且不滴下。同样的,大王,比库此身乃被离生之喜、乐所浸润、流遍、充满、遍布,其身没有任何一处不被离生之喜、乐所遍满。”

  这是一位禅修者在证得初禅的时候就能够体验到的。

  那时,整个身都被由远离五盖、证得初禅的喜与乐所遍满。佛陀把这种遍满比喻为:就像用洗浴粉(现在用肥皂,古代用像泥土一样的洗浴粉),先洒水使整个洗浴球变得湿透,水既不会滴下来,又能渗进整个洗浴球里面。当一个人证得初禅时,喜和乐也渗透全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渗透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这种就是初禅的喜与乐。

  这种喜、乐是禅修者透过正确的方法培养定力,当他证得禅那时,在今生就可以体验到的初禅之乐,比之前只是出家、持戒清净的乐更加殊胜。所以,佛陀这样说:

  “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这里讲到一位出家人可以透过培养定力证得初禅,这比之前的那些欲界的乐更加殊胜。

  到底还有没有更殊胜的、一位禅修者在今生可以证得的成果呢?我们在后天晚上继续学习。

  

  下面跟我一起来合掌,我们一起来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沙门果经8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9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