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食也是苦。
我們思惟這八種苦的任何一種,都可以使我們提升悚懼感,而不會讓自己落于放逸。由于心的放逸、心的沒有力而在禅坐中打瞌睡時,就可以思惟這八種苦。
這是克服昏沈睡眠的方法。
第四種蓋是掉舉和追悔。追悔,在義注中講到主要是對于戒律方面的追悔。當一位出家人犯戒之後,他由于犯戒而感到內心不安、後悔,這稱爲“追悔”(kukkucca)。
要去除追悔,義注中提到有六種方法:
第一、 多聞;
第二、 發問;
第叁、 了解戒律;
第四、 跟年長而對戒律精通的人相處(結交這樣的人);
第五、 結交善知識;
第六、 適當的言談。
透過這些方式來去除對戒律方面的疑惑、對戒律的後悔。
“掉舉”在這裏特指心的散亂,愛打妄想,思緒紛紛擾擾。如何克服在禅坐時思緒萬千、心不能安定下來呢?“妄想”其實是心在取不同的所緣、抓取不同的對象,不能安定下來,猶如被風吹的旗在飄揚;又猶如把石頭丟到塵土堆裏,塵土飛揚一樣。
要讓妄想止息下來,我們可以透過把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的方法,因爲心專注在一個對象上,它就不會晃來晃去了。爲什麼心不能持續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上呢?由于缺乏念力和精進,心太軟弱無力了,于是很容易跑掉。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由于心的念力收攝得不夠。“念”就是把心猶如石頭沈入水中一樣沈入對象當中,例如你在專注呼吸的時候,把心就沈入在這邊,或者把心鑲在這裏,躲在呼吸裏面。那時,如果你能夠透過精進和正念去保護你的心,心就不容易飄走。由于精進力不夠,所以心漂浮。當知正念與妄想是不共的,就猶如瞋心與慈心是不共的。同樣的,你的正念強,妄想就會少;你的正念弱,心就會溜走。我們可以透過提升精進,加強正念來克服妄想。
還可以用數息的方法。“數息”是透過數呼吸來克服妄想,例如從一數到八,或者從一數到十。
如果透過數息還是不行的話,那麼可以用更強的方式,你可以在每數一個來回時下定決心:“從一數到八,讓我的心不飄走。”如果數著數著,心又飄走了,就不要再數下去,立刻重新回到一,從“入、出、一;……”重新開始數。要把從一數到八這個時間段保持完整,不要被妄想中斷,這是一種克服妄想的方法。
如果這樣還是不行,那麼可以用更快的方法:在吸氣的時候,很快地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呼氣的時候,再數“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心不要讓妄想有空隙溜進去。
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是透過平時培養正念正知,在兩座之間多經行。在經行的時候,你的心仍然放在業處上。在禅坐的時候,你的心也是放在業處上。那麼,經行和禅坐其實只不過是變換了姿勢而已。
如果你在禅坐的時候,好象很認真地去專注,但其實你一直在期待“什麼時候才敲引磬?”、“怎麼現在還沒有敲引磬?”一旦聽到引磬響了,就像監獄開門一樣地跑出去,心馬上就散亂了。前兩天結營,很多人的心就散了。這就像蝸牛爬井一樣,白天爬了叁尺,晚上溜下兩尺。這樣,我們怎麼能夠讓定力很好地培養起來呢?心怎麼會不散呢?所以,平時的“保溫”是很重要的,就像燒水一樣,本來你是要把水燒開的,但你是坐班製的,一到下班,就不再燒水了,然後水就冷了。到了第二天上班又再燒,當水還沒有燒開,你又下班不燒了。這樣的話,這鍋水什麼時候才能燒開呢?所以要懂得保溫,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念與正知就是保溫。不懂得保溫你會費很多勁,老是重重複複。
還有另外一種方法是清除內心的汙垢。如果心還有心事沒放下、還有牽挂,不能夠很好地專注,在禅坐的時候,就會以另外一種方式使心紛紛擾擾、不能安定下來。如果是這樣,在禅坐的時候,可以先透過清除心裏的汙垢、雜質的方法,讓心先平靜、清淨。當心平靜與清淨的時候,要專注就很容易了。
這些是去除掉舉的方法。
最後一種蓋是疑——懷疑。在義注裏講到對八種事的疑:佛、法、僧、戒定慧叁學、過去世、未來世、過去未來世以及因果法則(此緣性、緣生法)。
對于修行,疑也會發生。例如我們會懷疑法:“現在我修習這種東西,到底能不能夠證得禅那?”“這種方法是不是佛陀所教導?”這樣的疑,可以透過看經典來去除,當你看到經典裏面佛陀確實是這樣教的,你就沒必要去懷疑法。
對導師的疑,例如對導師産生這樣的想法:“導師教的方法對不對?”等等。如果你想:“他教別人都可以成功,爲什麼教我就不成功呢?”這不是導師的錯,這是你自己的錯,就如有句話“自恨枝無葉,莫怨太陽偏”。
還有很多人經常會懷疑自己:“我的根基不行,修行哪裏有可能成功?”等等。其實根本沒必要去懷疑自己,只要是佛陀教導的法,你去修行,就是在培養資糧;只要你的心是向著解脫,想要斷除煩惱,你就要這樣走,走一步是一步,根本沒必要去懷疑自己。如果你限定今生一定要成就、今年一定要證果,你的疑也許是成立的,但是,我們不能以短淺的目光來修行,而要把目光放長遠一點。我們都已經經過了那麼多世的輪回,就不要再去計較今年能不能證果了,如果等到明年修,又不能證果,那怎麼辦?如果不修的話,你還會繼續這樣輪回下去。所以,沒必要懷疑自己。
還有另外一種疑是懷疑時代。有的人認爲現在是末法時期,但是在上座部佛教中,這是不存在的問題。因爲上座部佛教認爲現在是正法時期,爲什麼呢?因爲現在叁藏聖典還在,戒定慧止觀的傳承還在,還有人證果,我們就根本沒必要懷疑現在是否還是能夠證果的時期。猶如雷迪西亞多說過:“如果現在懷疑這個時代是不能證果的時代,你將會造成“法障”(自己障礙自己)。如果你宣傳現在不能證果,你會障礙自己,也會障礙他人。”所以我們沒必要懷疑,只要依法而行,堅持下去就是了。
當一位禅修者能夠去除這樣的疑,猶如在經文裏面這樣說:
“大王,又猶如無債,如無病,如脫離牢獄,如自由人,如安穩之處;大王,當這些五蓋被舍離時,比庫乃如此看待自己。
他見到自己舍離這些五蓋而生愉悅,由愉悅而生喜,由心喜而身輕安,身輕安而覺樂,樂而心得定。”
由于舍離了五蓋,他的心能夠感受到愉悅。對于愉悅之人,喜悅會生起而震動他的心和身體。由于愉悅而內心生起喜,由于心的喜悅而感到身的輕安。
“身輕安”:這裏不是指色身(身體)的輕安,而是指名身(心與心所)的輕安。
“身輕安而覺樂”:由于身體的輕安而體驗到內心的快樂。
“樂而心得定”:透過內心的快樂而證得近行定與安止定。
“舍離這些五蓋而生愉悅”:這裏的“愉悅”屬于“繼起喜”。“繼起喜”猶如大海的海浪拍打海岸一樣,一陣一陣地感覺到喜悅。
“由愉悅而生喜”:這裏的“喜”是指“遍滿喜”。“遍滿喜”就像洪水沖進山洞而淹沒了整個山洞一樣。同樣的,當一位禅修者生起遍滿喜的時候,喜是遍及全身每一個部分的,這稱爲“遍滿喜”。
“由心喜而身輕安”:“輕安”是指身心的愉悅。
“身輕安而覺樂”:這裏的“樂”有兩種含義,都稱爲“出離樂”:一種是近行定的樂,由于他已經脫離了五蓋與煩惱,這稱爲“近行定的出離樂”;另一種是安止定的樂,是由于他已經證得了禅那所獲得的樂,這稱爲“安止之樂”。
“舍離這些五蓋而生愉悅……身輕安而覺樂”的整個過程,屬于“遍作修”。什麼是“遍作修”呢?修任何一種業處,都可以分爲兩個階段,或者對于能夠證得禅那的業處可以分爲叁個階段:
1、遍作修(parikammabhàvanà);
2、近行修(upacàrabhàvanà);
3、安止修(appanàbhàvanà)。
對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來說,當他從導師那裏學到了禅修業處,從專注呼吸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證得近行定,這個階段都稱爲“遍作修”。“遍作”(parikamma)是准備、預備的意思。
“近行修”是指透過修習,證得近行定。所以,對近行定的修習就稱爲“近行修”。什麼是“近行定”呢?已經靠近、走近禅那的定,稱爲“近行定”。已經行近了、走近了禅那,這稱爲“近行修”。
從證得禅那的那一刻開始,對于入禅的修習,稱爲“安止修”。
“樂而心得定”:這裏的“定”包括近行定和安止定。
對于如何修習近行定和安止定,我們在明天晚上一起來學習。
下面各位請合掌,我們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沙門果經7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