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7讲▪P4

  ..续本文上一页食也是苦。

  我们思惟这八种苦的任何一种,都可以使我们提升悚惧感,而不会让自己落于放逸。由于心的放逸、心的没有力而在禅坐中打瞌睡时,就可以思惟这八种苦。

  这是克服昏沉睡眠的方法。

  

  第四种盖是掉举和追悔。追悔,在义注中讲到主要是对于戒律方面的追悔。当一位出家人犯戒之后,他由于犯戒而感到内心不安、后悔,这称为“追悔”(kukkucca)。

  要去除追悔,义注中提到有六种方法:

  第一、 多闻;

  第二、 发问;

  第三、 了解戒律;

  第四、 跟年长而对戒律精通的人相处(结交这样的人);

  第五、 结交善知识;

  第六、 适当的言谈。

  透过这些方式来去除对戒律方面的疑惑、对戒律的后悔。

  “掉举”在这里特指心的散乱,爱打妄想,思绪纷纷扰扰。如何克服在禅坐时思绪万千、心不能安定下来呢?“妄想”其实是心在取不同的所缘、抓取不同的对象,不能安定下来,犹如被风吹的旗在飘扬;又犹如把石头丢到尘土堆里,尘土飞扬一样。

  要让妄想止息下来,我们可以透过把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的方法,因为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它就不会晃来晃去了。为什么心不能持续地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呢?由于缺乏念力和精进,心太软弱无力了,于是很容易跑掉。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心的念力收摄得不够。“念”就是把心犹如石头沉入水中一样沉入对象当中,例如你在专注呼吸的时候,把心就沉入在这边,或者把心镶在这里,躲在呼吸里面。那时,如果你能够透过精进和正念去保护你的心,心就不容易飘走。由于精进力不够,所以心漂浮。当知正念与妄想是不共的,就犹如瞋心与慈心是不共的。同样的,你的正念强,妄想就会少;你的正念弱,心就会溜走。我们可以透过提升精进,加强正念来克服妄想。

  还可以用数息的方法。“数息”是透过数呼吸来克服妄想,例如从一数到八,或者从一数到十。

  如果透过数息还是不行的话,那么可以用更强的方式,你可以在每数一个来回时下定决心:“从一数到八,让我的心不飘走。”如果数着数着,心又飘走了,就不要再数下去,立刻重新回到一,从“入、出、一;……”重新开始数。要把从一数到八这个时间段保持完整,不要被妄想中断,这是一种克服妄想的方法。

  如果这样还是不行,那么可以用更快的方法:在吸气的时候,很快地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呼气的时候,再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心不要让妄想有空隙溜进去。

  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是透过平时培养正念正知,在两座之间多经行。在经行的时候,你的心仍然放在业处上。在禅坐的时候,你的心也是放在业处上。那么,经行和禅坐其实只不过是变换了姿势而已。

  如果你在禅坐的时候,好象很认真地去专注,但其实你一直在期待“什么时候才敲引磬?”、“怎么现在还没有敲引磬?”一旦听到引磬响了,就像监狱开门一样地跑出去,心马上就散乱了。前两天结营,很多人的心就散了。这就像蜗牛爬井一样,白天爬了三尺,晚上溜下两尺。这样,我们怎么能够让定力很好地培养起来呢?心怎么会不散呢?所以,平时的“保温”是很重要的,就像烧水一样,本来你是要把水烧开的,但你是坐班制的,一到下班,就不再烧水了,然后水就冷了。到了第二天上班又再烧,当水还没有烧开,你又下班不烧了。这样的话,这锅水什么时候才能烧开呢?所以要懂得保温,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念与正知就是保温。不懂得保温你会费很多劲,老是重重复复。

  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清除内心的污垢。如果心还有心事没放下、还有牵挂,不能够很好地专注,在禅坐的时候,就会以另外一种方式使心纷纷扰扰、不能安定下来。如果是这样,在禅坐的时候,可以先透过清除心里的污垢、杂质的方法,让心先平静、清净。当心平静与清净的时候,要专注就很容易了。

  这些是去除掉举的方法。

  

  最后一种盖是疑——怀疑。在义注里讲到对八种事的疑:佛、法、僧、戒定慧三学、过去世、未来世、过去未来世以及因果法则(此缘性、缘生法)。

  对于修行,疑也会发生。例如我们会怀疑法:“现在我修习这种东西,到底能不能够证得禅那?”“这种方法是不是佛陀所教导?”这样的疑,可以透过看经典来去除,当你看到经典里面佛陀确实是这样教的,你就没必要去怀疑法。

  对导师的疑,例如对导师产生这样的想法:“导师教的方法对不对?”等等。如果你想:“他教别人都可以成功,为什么教我就不成功呢?”这不是导师的错,这是你自己的错,就如有句话“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还有很多人经常会怀疑自己:“我的根基不行,修行哪里有可能成功?”等等。其实根本没必要去怀疑自己,只要是佛陀教导的法,你去修行,就是在培养资粮;只要你的心是向着解脱,想要断除烦恼,你就要这样走,走一步是一步,根本没必要去怀疑自己。如果你限定今生一定要成就、今年一定要证果,你的疑也许是成立的,但是,我们不能以短浅的目光来修行,而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我们都已经经过了那么多世的轮回,就不要再去计较今年能不能证果了,如果等到明年修,又不能证果,那怎么办?如果不修的话,你还会继续这样轮回下去。所以,没必要怀疑自己。

  还有另外一种疑是怀疑时代。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但是在上座部佛教中,这是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上座部佛教认为现在是正法时期,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三藏圣典还在,戒定慧止观的传承还在,还有人证果,我们就根本没必要怀疑现在是否还是能够证果的时期。犹如雷迪西亚多说过:“如果现在怀疑这个时代是不能证果的时代,你将会造成“法障”(自己障碍自己)。如果你宣传现在不能证果,你会障碍自己,也会障碍他人。”所以我们没必要怀疑,只要依法而行,坚持下去就是了。

  当一位禅修者能够去除这样的疑,犹如在经文里面这样说:

  “大王,又犹如无债,如无病,如脱离牢狱,如自由人,如安稳之处;大王,当这些五盖被舍离时,比库乃如此看待自己。

  他见到自己舍离这些五盖而生愉悦,由愉悦而生喜,由心喜而身轻安,身轻安而觉乐,乐而心得定。”

  由于舍离了五盖,他的心能够感受到愉悦。对于愉悦之人,喜悦会生起而震动他的心和身体。由于愉悦而内心生起喜,由于心的喜悦而感到身的轻安。

  “身轻安”:这里不是指色身(身体)的轻安,而是指名身(心与心所)的轻安。

  “身轻安而觉乐”:由于身体的轻安而体验到内心的快乐。

  “乐而心得定”:透过内心的快乐而证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舍离这些五盖而生愉悦”:这里的“愉悦”属于“继起喜”。“继起喜”犹如大海的海浪拍打海岸一样,一阵一阵地感觉到喜悦。

  “由愉悦而生喜”:这里的“喜”是指“遍满喜”。“遍满喜”就像洪水冲进山洞而淹没了整个山洞一样。同样的,当一位禅修者生起遍满喜的时候,喜是遍及全身每一个部分的,这称为“遍满喜”。

  “由心喜而身轻安”:“轻安”是指身心的愉悦。

  “身轻安而觉乐”:这里的“乐”有两种含义,都称为“出离乐”:一种是近行定的乐,由于他已经脱离了五盖与烦恼,这称为“近行定的出离乐”;另一种是安止定的乐,是由于他已经证得了禅那所获得的乐,这称为“安止之乐”。

  “舍离这些五盖而生愉悦……身轻安而觉乐”的整个过程,属于“遍作修”。什么是“遍作修”呢?修任何一种业处,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或者对于能够证得禅那的业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遍作修(parikammabhàvanà);

  2、近行修(upacàrabhàvanà);

  3、安止修(appanàbhàvanà)。

  对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来说,当他从导师那里学到了禅修业处,从专注呼吸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证得近行定,这个阶段都称为“遍作修”。“遍作”(parikamma)是准备、预备的意思。

  “近行修”是指透过修习,证得近行定。所以,对近行定的修习就称为“近行修”。什么是“近行定”呢?已经靠近、走近禅那的定,称为“近行定”。已经行近了、走近了禅那,这称为“近行修”。

  从证得禅那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入禅的修习,称为“安止修”。

  “乐而心得定”:这里的“定”包括近行定和安止定。

  对于如何修习近行定和安止定,我们在明天晚上一起来学习。

  

  下面各位请合掌,我们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沙门果经7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8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