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a-middha)……掉舉與追悔(uddhacca-kukkucca)……疑(vicikicchà)是減弱智慧的障礙、蓋及心之瘤。
若還沒有克服這五種蓋,智慧因此缺少力量的比庫是不可能知曉自己真正的利益、他人的利益,以及自他兩者的利益;他也沒有能力證悟屬于聖者之見的超凡境界以及導致證悟聖果的智見。
但若此比庫已經克服這五種使智慧羸弱的障礙、蓋以及心之瘤,他就能夠知曉自己真正的利益、知曉他人的利益,以及知曉自他兩者的利益;他有能力證悟屬于殊勝成就的境界,即能夠導致證悟聖果的智見。”
這五種心理的負面因素如果還沒有被去除,內心充滿這五種蓋(心的障礙、心的疾病)的任何一種,內心將沒辦法平靜。還沒有培養起來的定力將不能培養,已經培養起來的定力將會退失,因此,修定最大的障礙就是這五種蓋。去除這五種蓋之後,由于內心的平靜,就會很容易培養起定力。如果放逸這五種蓋變得很強盛,即使已經擁有的很弱的定力也會退失掉。只要遠離這五種蓋,心就能夠獲得定,進而很容易培養智慧。
如果這五種蓋很強,內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佛陀舉出這些例子:
向別人借債(借錢)之後,已經揮霍掉(花掉)的人,當債主叫他還債時,會對他粗言惡語,甚至打他、揍他,他都沒辦法保護自己,必須忍受這一切,或者爲了躲避追債,躲得遠遠的,內心充滿恐懼、恐怖。即使這樣,他也必須忍受。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對其他人生起欲念,他以那個人爲貪欲的目標,即使那個人罵他、刻薄他,他都必須要忍受。所以,如果一個人心裏有貪欲的話,就像欠了債被人追債一樣,貪欲就是他必須要承受、忍受的原因。因此,修行人應該把貪欲視爲債務。
對于患病,例如患膽汁病的人對于糖、蜜糖等美味可口的食物、一些美味佳肴都不能夠品嘗,甚至會認爲它們是苦的,或者吃了之後也不得不把它們吐出來。同樣的,對于一個充滿瞋恨的人,即使他的導師充滿慈悲地、只是輕輕地教訓他,或者只是稍微大聲地教訓他,他都沒辦法接受教訓。他會說:“哎呀,我太壓抑了,他是在打壓我。”然後他憤怒地離去,甚至還俗。就像一個患病的人不能夠享用美味的食物,同樣的,被瞋恨所征服的人,他也沒辦法品嘗佛陀教法的滋味——出離之樂、出家之樂、禅那之樂、菩提之樂。所以,應當把瞋恨視爲疾病。
又猶如一個人在節日裏被關進牢房,當他被釋放後,聽到人們在談論:“昨天的慶典是多麼的美妙!”、“昨天的慶典是多麼的歡快!”、“昨天那些人唱歌是多麼動聽!”、“那些人跳的舞是多麼好看!”,他都沒辦法應答,因爲他沒有享受過這些慶典。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心被昏沈睡眠所征服的時候,即使長老們、比庫們、尊者們講經開示,他也沒辦法聽聞、沒辦法明了。等開示結束,人們說:“剛才的開示很美妙!”、“剛才多美妙的譬喻以及經文的講解!”等,他都不知道,因爲聽經的時候只是昏沈與睡眠,或者在禅坐時只是昏沈與睡眠,所以他沒辦法享用佛法的利益。因此,應該把昏沈與睡眠視同囚犯被關在牢房裏。
一個奴隸即使在放假時、在節日時,他也會被主人差使:“這件事情你必須趕緊去完成,趕快去!如果你不去的話,我把你的兩條腿都砍掉。”因此這個奴隸必須得趕快去辦這件事情,而不能夠享受節假日的休閑、休息,也不能夠去觀看節假日的慶典。同樣的,一個比庫如果不懂戒律,只是爲了隱居而到森林裏,即使爲了一些小小的罪犯戒,他的心都沒辦法平息。那時他不得不舍棄隱居,因爲他的心已經被掉舉、追悔所征服,心不能夠平靜。所以,把掉舉與追悔視爲奴隸。
又猶如一個人走在荒涼的路上,知道路上有盜賊、強盜出沒,這個人由于擁有很多錢財,走在這條充滿危險的險道上,即使聽到風吹樹枝的聲音,他都會感到害怕,他會想:“可能盜賊來了。”走了一會兒,他又想:“後面會不會有盜賊殺出來?”、“前面會不會有強盜在攔路?”于是他的心充滿疑惑、恐懼。同樣的,當一個人懷疑八種事情:佛、法、僧、戒定慧叁學、過去世、未來世、過去未來世以及因果法則,他就會對修行猶豫不決或者疑惑不定,于是他不能夠毫無障礙地通過佛法這條修行的道路。因此,應該把懷疑視爲荒涼而危險的道路。
“大王,又猶如無債,如無病,如脫離牢獄,如自由人,如安穩之處;大王,當這些五蓋被舍離時,比庫乃如此看待自己。”
這裏講到應當如何舍離這五種蓋。如何舍離呢?我們必須要了解。
第一種蓋是欲貪蓋,是對欲樂目標的貪求。kàma是指五欲;chanda也是欲,是追求的意思。追求欲樂的目標,稱爲“欲欲”或者“欲貪”。
哪五欲呢?色、聲、香、味、觸。佛陀曾經說:如果一個人的心充滿貪欲,他的心就像一鍋加滿紅、黃、藍、橙色染料(五顔六色)的水,視力正常的人想以水爲鏡,都不能正確地看清自己的臉。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心受到欲欲的控製,被欲欲所打敗時,他不能正確地看清自己如何脫離欲欲,不能知曉自己真正的利益、他人的利益以及自他兩者的利益。
怎樣會生起貪欲呢?佛陀曾經說:由于執著于淨相(看到對方是美麗的、漂亮的),于是生起貪。
應當如何去除貪呢?在義注裏提到有六種方法:
第一、修習不淨;
第二、投入于或者致力于修習不淨;
第叁、守護諸根門;
第四、飲食知節量;
第五、親近善友、善知識;
第六、言談適宜、適當。
當一個人對欲樂的目標産生貪求時,他應該修習不淨。有兩類不淨:一類是有意識的不淨;另一類是無意識的不淨。這兩種不淨一共包括十一種業處。
“有意識的不淨”,是指對有生命的身體思惟、觀察它的不淨,又稱爲身至念或叁十二身分,即思惟身體所組成的叁十二個部分的肮髒、厭惡、不淨。哪叁十二種呢?他們是:頭發、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腦,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關節滑液、鼻涕和尿。這叁十二個身體的組成部分,哪一個部分是漂亮的、幹淨的、美麗的呢?但往往就因爲這叁十二個部分堆在一起,人們覺得這個人很漂亮、那個人很漂亮。如果把身體分解開來,或者把一個人的皮扒掉了,還漂亮嗎?或者把裏面實際存在的翻出來,還漂亮嗎?所以,在《清淨道論》中說:如果把裏面的東西翻出來的話,你就要拿棍子去趕那些鳥跟狗了,因爲狗跟鳥就來吃了。因此,思惟內在身體的不淨、肮髒、厭惡,可以克服對有生命的人(包括自己或他人)的貪求、貪愛。
“無意識的不淨”,是指屍體,屍體是沒有心、沒有意識的。從一個人死後兩、叁天開始發青、發腫,到屍體流水、發臭、膿爛、腫脹、全部腐爛,到最後剩下一具白骨,共有十個過程,這十個過程稱爲“十種不淨相”,在《清淨道論》裏列爲“十種不淨”。一位禅修者取屍體腐爛的任何一個過程,都足以培養不淨而去除欲貪。爲什麼呢?因爲一直以來人都執著于身體,“這個人很漂亮”、“她的臉長得很可愛”、“她的眼睛長得很漂亮、很迷人”、“她的鼻子很迷人”、“她的嘴巴很迷人”、“她的身材很迷人”,因爲執著于淨相,認爲對方是美麗的、動人的,于是貪欲就生起了。如果一倒下來變成一具屍體,還漂亮嗎?
就像希麗瑪(Sirimà),希麗瑪是一位很漂亮的妓女,在她生前,嫖客與她共度一晚需要一千金,她的容貌非常漂亮、傾城傾國,後來她病死了。由于她是當時整個國家最漂亮的,所以佛陀對國王賓比薩拉王說:“先不要把希麗瑪的屍體處理掉,請保留七天後再處理。”到了第七天,佛陀對比庫們說:“今天我們去看希麗瑪好不好?”因爲佛陀知道當時有一位比庫暗戀希麗瑪,甚至到了茶飯不思的程度。當這位比庫一聽說“要去見希麗瑪”,他就很高興,于是跟著佛陀和僧團一起去。到了之後,佛陀叫國王先不去看她的葬禮,而是讓國王宣布:“我現在允許只要出一千金就可以跟希麗瑪過一夜。”這樣宣布之後,沒有一個人願意,當時很多人都去看有沒有人出錢,後來降到五百金、二百金、一百金、五十金,最後降到一金。只要誰出一金就可以跟希麗瑪過一夜,但還是沒有一個人願意。最後國王宣布:“如果誰願意跟她過一夜,獎十金。”也還是沒有人願意。二十金、五十金、一百金,都沒有人願意跟她過一夜。她不是很漂亮、傾城傾國嗎?爲什麼死了之後就沒有人喜歡了?這就是生命的真相,這就是這個身體的真相。
這是對外在沒有生命的不淨觀察而去除貪愛。因此,把自己的心投入修習不淨可以去除貪愛。
“守護諸根門”,由于很好地防護眼根,就不會因爲看到漂亮的東西而生起貪愛,對于守護其他根門也是同樣。
“飲食知節量”,特別對于那些貪吃的人來說,他應該思惟:“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爲嬉戲,不爲驕慢,不爲裝飾,不爲莊嚴,只是爲了此身住立存續,爲了停止傷害,爲了資助梵行,如此我將消除舊受,並使新受不生,我將維持生命、無過且安住。”只是如此而已,吃這些東西不是爲了營養,不是爲了漂亮,不是爲了肥壯,不是爲了美麗,只是爲了消除饑餓帶來的傷害,以及能夠維持這個身體繼續修行。通過這樣來思惟自己所吃的食物而不會貪著于口味。
“結交善友”,善友,巴利語kalyàõamitta,kalyàõa是善的、妙的、好的;mitta是朋友。古代翻譯爲善知識。
善知識對于修行很重要,有一次,佛陀住在釋迦國的釋迦族的(Sàkiya)地方,那時,阿難尊者前往世尊之處。去到之後,頂禮世尊,然後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阿難尊者對世尊說:“尊者,梵行有一半要依靠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佛陀立刻糾正他說:“阿難,不要這樣說!阿難,不要這樣說!我說整個梵行都要依靠結交善知識,與善知識結伴,與善知識相處。”
爲什麼呢?因爲,修行必須要有人指導。佛陀是我們最好的善知識、良師益友,因爲有了佛陀,我們才知道出離之道,我們才知道解脫煩惱的方法。如果佛陀入滅之後,那些還住世的大弟子們(八十位大弟子當中還仍然住世的)是我們的善知識;如果沒有的話,阿拉漢聖者是我們的善知識;如果阿拉漢聖者也沒有,叁果聖者是我們的善知識;如果叁果聖者也沒有,二果聖者是我們的善知識;如果沒有二果聖者,初果聖者是我們的善知識;如果連初果聖者都沒有,那麼得禅的凡夫也是善知識;連得禅的凡夫也沒有的話,那麼能夠背誦叁藏的叁藏持者也是;如果背誦叁藏的人也沒有的話,那麼二藏持者也是;如果二藏持者也沒有的話,一藏持者也是;如果連能背誦一藏的長老也找不到的話,那麼能背誦一部,例如背誦《長部》、背誦《中部》、背誦《相應部》這樣的人也可以;假如連能夠背誦一部的人都沒有,那麼必須找一位精通叁藏、知恥(有慚愧心的,他不會自我發揮、自我標榜),能夠依照傳統來教導的人,才是我們的善知識。
爲什麼呢?因爲從這些善知識那裏可以知道如何修行,我們修錯的時候,他們會指正;當我們修對的時候,他們會給予鼓勵。就猶如明燈能指引我們走向光明,猶如道路能夠使我們通向解脫。所以,佛陀說梵行的全部都要依靠善知識。
“適當的言談”必須遠離、避免叁十二種畜生論。哪些是畜生論呢?我們上次講到的王論、賊論、大臣論、軍隊論、怖畏論、戰爭論、食物論等等。比如:談論食物“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談論女人“這個漂亮,那個不漂亮”;對于女衆來說,談論男的“這個長得帥,那個長得英俊”。這樣的話會生起貪欲。很多時候,貪欲是因爲不適當的言論而生起的,所以,應當避免這些言論。
而應該談哪些言論呢?佛陀允許談十種論:少欲論、知足論、遠離論、獨處論、精進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這十種論是佛陀鼓勵、允許、適當的言談。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言論對消除貪欲有幫助,有助于心的解脫,有助于導向厭離、離貪、滅盡、寂止,甚至正覺與涅槃。這些是適當的言論。
至于如何去除瞋恚、掉舉,我們在後天晚上一起來繼續學習。
下面請各位一起合掌,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沙門果經6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