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6讲▪P3

  ..续本文上一页na-middha)……掉举与追悔(uddhacca-kukkucca)……疑(vicikicchà)是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

  若还没有克服这五种盖,智慧因此缺少力量的比库是不可能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他人的利益,以及自他两者的利益;他也没有能力证悟属于圣者之见的超凡境界以及导致证悟圣果的智见。

  但若此比库已经克服这五种使智慧羸弱的障碍、盖以及心之瘤,他就能够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知晓他人的利益,以及知晓自他两者的利益;他有能力证悟属于殊胜成就的境界,即能够导致证悟圣果的智见。”

  这五种心理的负面因素如果还没有被去除,内心充满这五种盖(心的障碍、心的疾病)的任何一种,内心将没办法平静。还没有培养起来的定力将不能培养,已经培养起来的定力将会退失,因此,修定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五种盖。去除这五种盖之后,由于内心的平静,就会很容易培养起定力。如果放逸这五种盖变得很强盛,即使已经拥有的很弱的定力也会退失掉。只要远离这五种盖,心就能够获得定,进而很容易培养智慧。

  如果这五种盖很强,内心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佛陀举出这些例子:

  向别人借债(借钱)之后,已经挥霍掉(花掉)的人,当债主叫他还债时,会对他粗言恶语,甚至打他、揍他,他都没办法保护自己,必须忍受这一切,或者为了躲避追债,躲得远远的,内心充满恐惧、恐怖。即使这样,他也必须忍受。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对其他人生起欲念,他以那个人为贪欲的目标,即使那个人骂他、刻薄他,他都必须要忍受。所以,如果一个人心里有贪欲的话,就像欠了债被人追债一样,贪欲就是他必须要承受、忍受的原因。因此,修行人应该把贪欲视为债务。

  对于患病,例如患胆汁病的人对于糖、蜜糖等美味可口的食物、一些美味佳肴都不能够品尝,甚至会认为它们是苦的,或者吃了之后也不得不把它们吐出来。同样的,对于一个充满瞋恨的人,即使他的导师充满慈悲地、只是轻轻地教训他,或者只是稍微大声地教训他,他都没办法接受教训。他会说:“哎呀,我太压抑了,他是在打压我。”然后他愤怒地离去,甚至还俗。就像一个患病的人不能够享用美味的食物,同样的,被瞋恨所征服的人,他也没办法品尝佛陀教法的滋味——出离之乐、出家之乐、禅那之乐、菩提之乐。所以,应当把瞋恨视为疾病。

  又犹如一个人在节日里被关进牢房,当他被释放后,听到人们在谈论:“昨天的庆典是多么的美妙!”、“昨天的庆典是多么的欢快!”、“昨天那些人唱歌是多么动听!”、“那些人跳的舞是多么好看!”,他都没办法应答,因为他没有享受过这些庆典。同样的,当一个人的心被昏沉睡眠所征服的时候,即使长老们、比库们、尊者们讲经开示,他也没办法听闻、没办法明了。等开示结束,人们说:“刚才的开示很美妙!”、“刚才多美妙的譬喻以及经文的讲解!”等,他都不知道,因为听经的时候只是昏沉与睡眠,或者在禅坐时只是昏沉与睡眠,所以他没办法享用佛法的利益。因此,应该把昏沉与睡眠视同囚犯被关在牢房里。

  一个奴隶即使在放假时、在节日时,他也会被主人差使:“这件事情你必须赶紧去完成,赶快去!如果你不去的话,我把你的两条腿都砍掉。”因此这个奴隶必须得赶快去办这件事情,而不能够享受节假日的休闲、休息,也不能够去观看节假日的庆典。同样的,一个比库如果不懂戒律,只是为了隐居而到森林里,即使为了一些小小的罪犯戒,他的心都没办法平息。那时他不得不舍弃隐居,因为他的心已经被掉举、追悔所征服,心不能够平静。所以,把掉举与追悔视为奴隶。

  又犹如一个人走在荒凉的路上,知道路上有盗贼、强盗出没,这个人由于拥有很多钱财,走在这条充满危险的险道上,即使听到风吹树枝的声音,他都会感到害怕,他会想:“可能盗贼来了。”走了一会儿,他又想:“后面会不会有盗贼杀出来?”、“前面会不会有强盗在拦路?”于是他的心充满疑惑、恐惧。同样的,当一个人怀疑八种事情:佛、法、僧、戒定慧三学、过去世、未来世、过去未来世以及因果法则,他就会对修行犹豫不决或者疑惑不定,于是他不能够毫无障碍地通过佛法这条修行的道路。因此,应该把怀疑视为荒凉而危险的道路。

  “大王,又犹如无债,如无病,如脱离牢狱,如自由人,如安稳之处;大王,当这些五盖被舍离时,比库乃如此看待自己。”

  这里讲到应当如何舍离这五种盖。如何舍离呢?我们必须要了解。

  第一种盖是欲贪盖,是对欲乐目标的贪求。kàma是指五欲;chanda也是欲,是追求的意思。追求欲乐的目标,称为“欲欲”或者“欲贪”。

  哪五欲呢?色、声、香、味、触。佛陀曾经说:如果一个人的心充满贪欲,他的心就像一锅加满红、黄、蓝、橙色染料(五颜六色)的水,视力正常的人想以水为镜,都不能正确地看清自己的脸。同样的,当一个人的心受到欲欲的控制,被欲欲所打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自己如何脱离欲欲,不能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他人的利益以及自他两者的利益。

  怎样会生起贪欲呢?佛陀曾经说:由于执着于净相(看到对方是美丽的、漂亮的),于是生起贪。

  应当如何去除贪呢?在义注里提到有六种方法:

  第一、修习不净;

  第二、投入于或者致力于修习不净;

  第三、守护诸根门;

  第四、饮食知节量;

  第五、亲近善友、善知识;

  第六、言谈适宜、适当。

  当一个人对欲乐的目标产生贪求时,他应该修习不净。有两类不净:一类是有意识的不净;另一类是无意识的不净。这两种不净一共包括十一种业处。

  “有意识的不净”,是指对有生命的身体思惟、观察它的不净,又称为身至念或三十二身分,即思惟身体所组成的三十二个部分的肮脏、厌恶、不净。哪三十二种呢?他们是: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脑,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关节滑液、鼻涕和尿。这三十二个身体的组成部分,哪一个部分是漂亮的、干净的、美丽的呢?但往往就因为这三十二个部分堆在一起,人们觉得这个人很漂亮、那个人很漂亮。如果把身体分解开来,或者把一个人的皮扒掉了,还漂亮吗?或者把里面实际存在的翻出来,还漂亮吗?所以,在《清净道论》中说:如果把里面的东西翻出来的话,你就要拿棍子去赶那些鸟跟狗了,因为狗跟鸟就来吃了。因此,思惟内在身体的不净、肮脏、厌恶,可以克服对有生命的人(包括自己或他人)的贪求、贪爱。

  “无意识的不净”,是指尸体,尸体是没有心、没有意识的。从一个人死后两、三天开始发青、发肿,到尸体流水、发臭、脓烂、肿胀、全部腐烂,到最后剩下一具白骨,共有十个过程,这十个过程称为“十种不净相”,在《清净道论》里列为“十种不净”。一位禅修者取尸体腐烂的任何一个过程,都足以培养不净而去除欲贪。为什么呢?因为一直以来人都执着于身体,“这个人很漂亮”、“她的脸长得很可爱”、“她的眼睛长得很漂亮、很迷人”、“她的鼻子很迷人”、“她的嘴巴很迷人”、“她的身材很迷人”,因为执着于净相,认为对方是美丽的、动人的,于是贪欲就生起了。如果一倒下来变成一具尸体,还漂亮吗?

  就像希丽玛(Sirimà),希丽玛是一位很漂亮的妓女,在她生前,嫖客与她共度一晚需要一千金,她的容貌非常漂亮、倾城倾国,后来她病死了。由于她是当时整个国家最漂亮的,所以佛陀对国王宾比萨拉王说:“先不要把希丽玛的尸体处理掉,请保留七天后再处理。”到了第七天,佛陀对比库们说:“今天我们去看希丽玛好不好?”因为佛陀知道当时有一位比库暗恋希丽玛,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程度。当这位比库一听说“要去见希丽玛”,他就很高兴,于是跟着佛陀和僧团一起去。到了之后,佛陀叫国王先不去看她的葬礼,而是让国王宣布:“我现在允许只要出一千金就可以跟希丽玛过一夜。”这样宣布之后,没有一个人愿意,当时很多人都去看有没有人出钱,后来降到五百金、二百金、一百金、五十金,最后降到一金。只要谁出一金就可以跟希丽玛过一夜,但还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最后国王宣布:“如果谁愿意跟她过一夜,奖十金。”也还是没有人愿意。二十金、五十金、一百金,都没有人愿意跟她过一夜。她不是很漂亮、倾城倾国吗?为什么死了之后就没有人喜欢了?这就是生命的真相,这就是这个身体的真相。

  这是对外在没有生命的不净观察而去除贪爱。因此,把自己的心投入修习不净可以去除贪爱。

  “守护诸根门”,由于很好地防护眼根,就不会因为看到漂亮的东西而生起贪爱,对于守护其他根门也是同样。

  “饮食知节量”,特别对于那些贪吃的人来说,他应该思惟:“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是为了此身住立存续,为了停止伤害,为了资助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受,并使新受不生,我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只是如此而已,吃这些东西不是为了营养,不是为了漂亮,不是为了肥壮,不是为了美丽,只是为了消除饥饿带来的伤害,以及能够维持这个身体继续修行。通过这样来思惟自己所吃的食物而不会贪著于口味。

  “结交善友”,善友,巴利语kalyàõamitta,kalyàõa是善的、妙的、好的;mitta是朋友。古代翻译为善知识。

  善知识对于修行很重要,有一次,佛陀住在释迦国的释迦族的(Sàkiya)地方,那时,阿难尊者前往世尊之处。去到之后,顶礼世尊,然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阿难尊者对世尊说:“尊者,梵行有一半要依靠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与善知识相处。”佛陀立刻纠正他说:“阿难,不要这样说!阿难,不要这样说!我说整个梵行都要依靠结交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与善知识相处。”

  为什么呢?因为,修行必须要有人指导。佛陀是我们最好的善知识、良师益友,因为有了佛陀,我们才知道出离之道,我们才知道解脱烦恼的方法。如果佛陀入灭之后,那些还住世的大弟子们(八十位大弟子当中还仍然住世的)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没有的话,阿拉汉圣者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阿拉汉圣者也没有,三果圣者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三果圣者也没有,二果圣者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没有二果圣者,初果圣者是我们的善知识;如果连初果圣者都没有,那么得禅的凡夫也是善知识;连得禅的凡夫也没有的话,那么能够背诵三藏的三藏持者也是;如果背诵三藏的人也没有的话,那么二藏持者也是;如果二藏持者也没有的话,一藏持者也是;如果连能背诵一藏的长老也找不到的话,那么能背诵一部,例如背诵《长部》、背诵《中部》、背诵《相应部》这样的人也可以;假如连能够背诵一部的人都没有,那么必须找一位精通三藏、知耻(有惭愧心的,他不会自我发挥、自我标榜),能够依照传统来教导的人,才是我们的善知识。

  为什么呢?因为从这些善知识那里可以知道如何修行,我们修错的时候,他们会指正;当我们修对的时候,他们会给予鼓励。就犹如明灯能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犹如道路能够使我们通向解脱。所以,佛陀说梵行的全部都要依靠善知识。

  “适当的言谈”必须远离、避免三十二种畜生论。哪些是畜生论呢?我们上次讲到的王论、贼论、大臣论、军队论、怖畏论、战争论、食物论等等。比如:谈论食物“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谈论女人“这个漂亮,那个不漂亮”;对于女众来说,谈论男的“这个长得帅,那个长得英俊”。这样的话会生起贪欲。很多时候,贪欲是因为不适当的言论而生起的,所以,应当避免这些言论。

  而应该谈哪些言论呢?佛陀允许谈十种论: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独处论、精进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这十种论是佛陀鼓励、允许、适当的言谈。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言论对消除贪欲有帮助,有助于心的解脱,有助于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止,甚至正觉与涅槃。这些是适当的言论。

  至于如何去除瞋恚、掉举,我们在后天晚上一起来继续学习。

  

  下面请各位一起合掌,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沙门果经6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