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7讲

  

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ü)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18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贤友们:

  晚上好!

  在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佛陀对国王说:一位比库应当知足,之后去一个安静的地方,结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于面前,然后去除五盖。我们还学习了去除五盖中的第一盖——欲贪盖的六种方法:1.修习不净;2.致力于修习不净;3.守护诸根门;4.饮食知节量;5.亲近善友;6.适当的言谈。

  今天晚上,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去除“瞋恚盖”,如何克服自己的脾气。有些人爱发脾气、爱生气,情绪容易失控,我们就来讲应当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调节自己的情绪。

  “瞋恚”或者“瞋恨”是指心对所缘的排斥、厌恶、抗拒,巴利语patiññhãyati,即抗拒的意思。

  有两类瞋恚:一类是破坏性的瞋恚;另一类是忧郁性的瞋恚。这两种瞋恚包括了从程度很强的暴怒、生气,到很微细程度的忧郁、担心、焦虑、忧愁、伤心、紧张、绝望等。从字面上来看,翻译为“瞋恚”很容易让人理解为“生气”,但其实在巴利语里面这一个词包含的范围要广很多。不仅仅生气被称为“瞋恚”,你的心很忧愁、很悲伤、很烦躁,都属于“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忧受都称为“瞋”, 瞋心必然伴随着忧受,即感受是忧的,而不是乐的、喜的。换而言之,心对目标的排斥、抗拒、厌恶,都属于“瞋”。

  我们知道破坏性的“瞋”是内心生气、暴怒,甚至会表现为语言与行动上对自他造成伤害,例如:表现在身体行动上的,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他可能会去揍人,会砸东西、扔东西,甚至暴怒到动刀动枪要去杀人,这是属于“瞋恚”;表现在语言上的,用很难听的话去骂人或者挖苦人,这也属于“瞋恚”,乃至批评别人,很多时候也是因为瞋恨、瞋恚心而产生的;表现在意门方面的,内心的忧愁、忧虑、担心、烦躁不安,这也是属于“瞋恚”。

  在这里我们讲如何来克服这一种心理。这种心理我想没有一个人喜欢吧?谁喜欢生气、发怒?谁喜欢焦虑?谁喜欢自己被人说脾气很坏?应该如何来克服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瞋恨、瞋恚是没有任何利益的。在阿毗达摩里面,“瞋”被形容为能够烧毁自己的依处、烧毁自己的身心。瞋心是带有杀伤力的,当这种瞋心还没有外现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已经在伤害自己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心本身是有破坏性的,由这一种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会烧毁、破坏我们的依处。用现在的医学实验来说,当人生气的时候,身体的分泌液会带有毒性,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

  要去除瞋恚,在义注里面讲到有六种方法:

  第一、 培养慈爱,用慈心;

  第二、 致力于修习慈心;

  第三、 思惟自己是业的主人和继承者;

  第四、 做有帮助于去除瞋恚的如理作意(思惟);

  第五、 结交善友、亲近善知识;

  第六、 适当的言谈。

  佛陀在《增支部》里面也提到有五种方法可以去除瞋恚、消除怒气,哪五种呢?

  第一、当心中生起瞋心的时候,应当修慈;

  第二、应当修悲;

  第三、应当修舍;

  第四、应当不作意会引起瞋恨的目标;

  第五、思惟每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业的拥有者。

  用这五种方法去思惟。

  在这里我们讲一讲如何透过修慈来克服自己的瞋心。

  修慈是去除瞋心很好的方法,因为“慈”与“瞋”是两种对立的心态,他们两者是不相容的。慈心是对对象的包容,用一种柔和、柔软、喜悦的心去对待对象。而瞋心是用一种粗暴、僵硬、有破坏性的、有伤害性的心去抗拒、厌恶、排斥对象。这两种心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当一个人拥有瞋心的时候,慈爱就很难培育起来;而当一个人拥有慈心的时候,瞋心就不容易生起。所以,为了克服瞋心,我们应当培育慈爱,应当经常致力于培育慈爱。

  如何培养慈心呢?培养慈心又称为“散播慈爱”,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会祝福。慈爱(mettà),源于词根√mitta,用一种友善的态度来对待目标(对象)称为“慈”。又如在《应作慈爱经》(karaõãyamettasuttaü)里,佛陀讲到:

  ßMàtà yathà niyaü puttaü, àyusà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åtesu, mànasaü bhàvaye aparimàõaü. û

  “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也如此对一切生类培育无量之心!”

  这句经文,佛陀教导我们要这样做:犹如对待很好的朋友一般,又犹如慈母对待自己的独子一般,这样的心称为“慈”。

  应该如何来修慈?如何来培养慈爱?

  培养慈爱的方法可分为两类:

  一类称为“一切处业处”(sabbaññhaka kammaññhàna);

  另一类称为“应用业处”(pàrihàriya kammaññhàna)。

  一切处业处的方法主要用来调心。为什么称为“一切处”呢?因为它适合于一切人、一切修行者,是任何人都可以修,并且应当修行的,所以称为“一切处业处”。

  什么是“应用业处”呢?即透过这种禅修方法,一直培育直到证得禅那,称为“应用业处”或“根本业处”。

  如果我们培养慈爱只是为了让心柔和、去除瞋恚,这种称为“一切处业处”的修法。如果透过持续地培养慈爱来达到禅那,证得慈心的第三禅或者证得慈心解脱,这种称为“应用业处”或“根本业处”。

  对于根本业处的修法,可以按照在《经藏·小部·无碍解道》里面记载的方法,用五百二十八种方式,对十方的十二类的有情众生散播慈爱的方法。

  在这里简单地讲一讲一切处业处的方法。

  一切处业处一共有四种,又称为保护业处。哪四种呢?

  第一、佛随念(buddhànussati);

  第二、慈心(mettà-bhàvanà);

  第三、不净(asubha kammaññhàna);

  第四、死随念(maraõànussati)。

  当一个人生起贪的时候,他应当修习不净;当一个人生起瞋心、生气的时候,他应当修习慈心;当一个人缺乏信心的时候,他应当修习佛随念;当一个人懈怠、懒惰、放逸的时候,他应当修习死随念。

  这四种不良的心态,即贪心、瞋心、没有信心或者心乏味,以及放逸、懈怠,正好是修行人经常生起的四种心态。所以,用这四种护卫业处,可以保护禅修者。同时,修佛随念、修不净和修慈心还可以起到保护禅修者不会受到一些内外干扰的作用,所以也称为“保护的业处”。

  在刚开始修习慈心的时候,不应当对六种人修慈。哪六种呢?

  第一、不应当对不喜欢的人修。如果一开始就对不喜欢的人修,心容易乏味、疲劳,因为对对方没有兴趣。

  第二、不应当对极亲爱的人修。为什么刚开始不应该对极亲爱的人修呢?因为对极亲爱的人,你的心会很容易紧张,由于还没有定力就对他(她)修慈,会为对方的苦乐而患得患失。

  第三、不应当对中性者修。因为对中性者(你既不太喜欢,又不会讨厌的人)没有感觉,所以这种人不应该在刚开始时对他修。

  第四、不应该对敌人、厌恶的人、你憎恨的人修。因为还没有定力就对你讨厌的人修,你的心会很在意、计较他,计较他对你不好、曾经伤害过你、中伤过你,你的心反而变得不能平静。

  第五、不应当对特定的异性修。在培养了定力之后,可以对一组乃至作为整体的异性来修。女性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合对单个男性修,男性也不适合对单个女性修。之后可以对整组、整体的异性,比如:愿所有的男众都快乐,愿整个寺院的男众都快乐,愿整个县的男众都快乐,这样可以,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合对单个修。

  第六、不适合对已经去世的人修。因为已经去世的人,无论你怎么修,都不可能培养定力,乃至连近行定都不行。

  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不适合对这六种人修。

  一开始修慈的时候,可以先对自己修。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痛苦,是不是?有谁希望自己痛苦呢?都不希望。所以我们先学会祝福自己,惟有能够善待自己者,才能够善待他人,惟有我们学会祝福自己,才能推己及人、去祝福他人。

  如何祝福自己呢?在传统上,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ßAha§ avero homi, abyàpajjho homi, anãgho homi, sukhã attàna…

《沙门果经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8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