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
(Sàma¤¤aphala-suttaü)
瑪欣德尊者講于廣東六祖寺
2009.12.18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叁遍)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居士、大德、賢友們:
晚上好!
在上一講我們學習了佛陀對國王說:一位比庫應當知足,之後去一個安靜的地方,結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于面前,然後去除五蓋。我們還學習了去除五蓋中的第一蓋——欲貪蓋的六種方法:1.修習不淨;2.致力于修習不淨;3.守護諸根門;4.飲食知節量;5.親近善友;6.適當的言談。
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學習如何去除“瞋恚蓋”,如何克服自己的脾氣。有些人愛發脾氣、愛生氣,情緒容易失控,我們就來講應當如何控製自己的脾氣,調節自己的情緒。
“瞋恚”或者“瞋恨”是指心對所緣的排斥、厭惡、抗拒,巴利語patiññhãyati,即抗拒的意思。
有兩類瞋恚:一類是破壞性的瞋恚;另一類是憂郁性的瞋恚。這兩種瞋恚包括了從程度很強的暴怒、生氣,到很微細程度的憂郁、擔心、焦慮、憂愁、傷心、緊張、絕望等。從字面上來看,翻譯爲“瞋恚”很容易讓人理解爲“生氣”,但其實在巴利語裏面這一個詞包含的範圍要廣很多。不僅僅生氣被稱爲“瞋恚”,你的心很憂愁、很悲傷、很煩躁,都屬于“瞋”。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一切憂受都稱爲“瞋”, 瞋心必然伴隨著憂受,即感受是憂的,而不是樂的、喜的。換而言之,心對目標的排斥、抗拒、厭惡,都屬于“瞋”。
我們知道破壞性的“瞋”是內心生氣、暴怒,甚至會表現爲語言與行動上對自他造成傷害,例如:表現在身體行動上的,當一個人生氣的時候,他可能會去揍人,會砸東西、扔東西,甚至暴怒到動刀動槍要去殺人,這是屬于“瞋恚”;表現在語言上的,用很難聽的話去罵人或者挖苦人,這也屬于“瞋恚”,乃至批評別人,很多時候也是因爲瞋恨、瞋恚心而産生的;表現在意門方面的,內心的憂愁、憂慮、擔心、煩躁不安,這也是屬于“瞋恚”。
在這裏我們講如何來克服這一種心理。這種心理我想沒有一個人喜歡吧?誰喜歡生氣、發怒?誰喜歡焦慮?誰喜歡自己被人說脾氣很壞?應該如何來克服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瞋恨、瞋恚是沒有任何利益的。在阿毗達摩裏面,“瞋”被形容爲能夠燒毀自己的依處、燒毀自己的身心。瞋心是帶有殺傷力的,當這種瞋心還沒有外現爲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已經在傷害自己了。爲什麼呢?因爲這種心本身是有破壞性的,由這一種心所産生的心生色法會燒毀、破壞我們的依處。用現在的醫學實驗來說,當人生氣的時候,身體的分泌液會帶有毒性,會對身體的免疫系統造成破壞。
要去除瞋恚,在義注裏面講到有六種方法:
第一、 培養慈愛,用慈心;
第二、 致力于修習慈心;
第叁、 思惟自己是業的主人和繼承者;
第四、 做有幫助于去除瞋恚的如理作意(思惟);
第五、 結交善友、親近善知識;
第六、 適當的言談。
佛陀在《增支部》裏面也提到有五種方法可以去除瞋恚、消除怒氣,哪五種呢?
第一、當心中生起瞋心的時候,應當修慈;
第二、應當修悲;
第叁、應當修舍;
第四、應當不作意會引起瞋恨的目標;
第五、思惟每個人都是自己業的主人、業的擁有者。
用這五種方法去思惟。
在這裏我們講一講如何透過修慈來克服自己的瞋心。
修慈是去除瞋心很好的方法,因爲“慈”與“瞋”是兩種對立的心態,他們兩者是不相容的。慈心是對對象的包容,用一種柔和、柔軟、喜悅的心去對待對象。而瞋心是用一種粗暴、僵硬、有破壞性的、有傷害性的心去抗拒、厭惡、排斥對象。這兩種心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當一個人擁有瞋心的時候,慈愛就很難培育起來;而當一個人擁有慈心的時候,瞋心就不容易生起。所以,爲了克服瞋心,我們應當培育慈愛,應當經常致力于培育慈愛。
如何培養慈心呢?培養慈心又稱爲“散播慈愛”,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會祝福。慈愛(mettà),源于詞根√mitta,用一種友善的態度來對待目標(對象)稱爲“慈”。又如在《應作慈愛經》(karaõãyamettasuttaü)裏,佛陀講到:
ßMàtà yathà niyaü puttaü, àyusà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åtesu, mànasaü bhàvaye aparimàõaü. û
“正如母親對待自己的兒子,會以生命來保護唯一的兒子;也如此對一切生類培育無量之心!”
這句經文,佛陀教導我們要這樣做:猶如對待很好的朋友一般,又猶如慈母對待自己的獨子一般,這樣的心稱爲“慈”。
應該如何來修慈?如何來培養慈愛?
培養慈愛的方法可分爲兩類:
一類稱爲“一切處業處”(sabbaññhaka kammaññhàna);
另一類稱爲“應用業處”(pàrihàriya kammaññhàna)。
一切處業處的方法主要用來調心。爲什麼稱爲“一切處”呢?因爲它適合于一切人、一切修行者,是任何人都可以修,並且應當修行的,所以稱爲“一切處業處”。
什麼是“應用業處”呢?即透過這種禅修方法,一直培育直到證得禅那,稱爲“應用業處”或“根本業處”。
如果我們培養慈愛只是爲了讓心柔和、去除瞋恚,這種稱爲“一切處業處”的修法。如果透過持續地培養慈愛來達到禅那,證得慈心的第叁禅或者證得慈心解脫,這種稱爲“應用業處”或“根本業處”。
對于根本業處的修法,可以按照在《經藏·小部·無礙解道》裏面記載的方法,用五百二十八種方式,對十方的十二類的有情衆生散播慈愛的方法。
在這裏簡單地講一講一切處業處的方法。
一切處業處一共有四種,又稱爲保護業處。哪四種呢?
第一、佛隨念(buddhànussati);
第二、慈心(mettà-bhàvanà);
第叁、不淨(asubha kammaññhàna);
第四、死隨念(maraõànussati)。
當一個人生起貪的時候,他應當修習不淨;當一個人生起瞋心、生氣的時候,他應當修習慈心;當一個人缺乏信心的時候,他應當修習佛隨念;當一個人懈怠、懶惰、放逸的時候,他應當修習死隨念。
這四種不良的心態,即貪心、瞋心、沒有信心或者心乏味,以及放逸、懈怠,正好是修行人經常生起的四種心態。所以,用這四種護衛業處,可以保護禅修者。同時,修佛隨念、修不淨和修慈心還可以起到保護禅修者不會受到一些內外幹擾的作用,所以也稱爲“保護的業處”。
在剛開始修習慈心的時候,不應當對六種人修慈。哪六種呢?
第一、不應當對不喜歡的人修。如果一開始就對不喜歡的人修,心容易乏味、疲勞,因爲對對方沒有興趣。
第二、不應當對極親愛的人修。爲什麼剛開始不應該對極親愛的人修呢?因爲對極親愛的人,你的心會很容易緊張,由于還沒有定力就對他(她)修慈,會爲對方的苦樂而患得患失。
第叁、不應當對中性者修。因爲對中性者(你既不太喜歡,又不會討厭的人)沒有感覺,所以這種人不應該在剛開始時對他修。
第四、不應該對敵人、厭惡的人、你憎恨的人修。因爲還沒有定力就對你討厭的人修,你的心會很在意、計較他,計較他對你不好、曾經傷害過你、中傷過你,你的心反而變得不能平靜。
第五、不應當對特定的異性修。在培養了定力之後,可以對一組乃至作爲整體的異性來修。女性剛開始的時候不適合對單個男性修,男性也不適合對單個女性修。之後可以對整組、整體的異性,比如:願所有的男衆都快樂,願整個寺院的男衆都快樂,願整個縣的男衆都快樂,這樣可以,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不適合對單個修。
第六、不適合對已經去世的人修。因爲已經去世的人,無論你怎麼修,都不可能培養定力,乃至連近行定都不行。
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不適合對這六種人修。
一開始修慈的時候,可以先對自己修。爲什麼呢?因爲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快樂,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痛苦,是不是?有誰希望自己痛苦呢?都不希望。所以我們先學會祝福自己,惟有能夠善待自己者,才能夠善待他人,惟有我們學會祝福自己,才能推己及人、去祝福他人。
如何祝福自己呢?在傳統上,我們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
ßAha§ avero homi, abyàpajjho homi, anãgho homi, sukhã attàna…
《沙門果經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