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pariharàmi.û
“願我無怨敵,願我無瞋害,願我無惱苦,願我保有自己的快樂。”
你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來散播慈愛,你可以說:“願我沒有危難,不會遇到危難,願我沒有心靈的痛苦,願我沒有身體的痛苦,願我能夠快樂、幸福、開心!”等等都可以,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或自己的理解方式來對自己修慈。
剛開始的時候不要太雜,只是用你最有感覺的其中一句去修就可以。你先感受一下,閉上眼睛,先祝福自己,感受自己的快樂。
不過,有一些人確實連感受自己快樂都很困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他可以先回憶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一件令他很歡喜、很開心的善事,例如:他曾經布施過僧團或者見過一些心靈導師、宗教師等等,那時令他的心很歡喜。他可以先回憶起當時那種很歡喜的心情,然後再以這種心情讓自己的慈心培養起來。當他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快樂時,再這樣保持幾分鍾,例如保持五分鍾或者十分鍾,這個時間並沒有硬性規定。
之後,再對一位自己所恭敬的、尊敬的人修慈。對于出家人來說,可以對自己的剃度師、戒師、教授師等修慈;對于在家人來說,也可以對自己的老師,或者在宗教方面的導師修慈。有些人,特別是有些女衆,她找不到一個自己很恭敬的人那怎麼辦?她可以找一位曾經用心、很真誠幫過自己的恩人,然後對這個人修慈。
我們可以用:
ßAverà hontu, abyàpajjhà hontu, anãghà hontu, sukhã attàna§ pariharantu. û
“願這一位善人沒有怨敵,願他沒有瞋害,願他沒有惱苦,願他保有自己的快樂!”
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對他散播慈愛:“願我的老師(導師)不會遭到危難,願我的老師沒有心靈的痛苦,願我的老師沒有身體的痛苦,願我的老師快樂安穩!”剛開始不要一下子用四句,只要用任何一句你最有感覺的話,然後閉上眼睛,想象你恭敬的人猶如坐在你前面兩、叁米的地方,取他很快樂的樣子,之後,你用心去祝福他、向他散播慈愛。
如果你本來就已經有很柔和的心、有良善的素質,一對對方散播慈愛,很快就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快樂,而對方的快樂其實也是你的快樂,爲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我們用一顆良善的心去對待他人的話,即使別人還沒有收到,我們自己就先感受到了,是不是?當你想祝福他人快樂時,他人甚至還沒有收到快樂,你自己就已經先獲得快樂,是不是?猶如你想把一束鮮花送給他人,你自己先聞到花香。同樣的,當你把祝福、快樂向他人散播的時候,首先你感受到的是你的快樂,祝福的是你自己。
我們要用這種方式對對方散播慈愛,直到你的慈愛已經可以毫無保留、毫無障礙地散播給對方。在這個時候,一切處業處跟應用業處就有差別。如果是應用業處,就用這種方式持續地維持下去乃至證得禅那。但是對于一切處業處,在這時就可以換另外一位恭敬的人,當換了叁、五位恭敬的人之後,就可以換自己很親愛的人。對于女衆來說,可以換自己的母親、換自己的姐妹,如果有女兒的話,可以換女兒來散播慈愛。對男衆來說,可以換自己的父親、自己的兒子、兄弟等,或者很好的朋友來散播慈愛。
用這種方式散播慈愛,大概四到六位,當然,能夠越多越好,這證明你的心很容易對不同的人散播慈愛。
對大約十位恭敬的人和親愛的人散播慈愛之後,可以再找中性的人。中性的人是你所認識的朋友,對于出家人來說,是同法者、同梵行者、同戒者,又叫做同修(在臺灣同修是指夫妻之間的同修,對于男的來說,妻子叫做同修)。一起修行的人或者所認識的一般朋友,這種中性者是指不會太過親愛又不會討厭的人,可以選大概十位左右對他們散播慈愛。
如果對這些中性的人也可以毫無障礙、毫無保留地散播慈愛之後,再對你討厭的人散播慈愛。有些人性格很好,幾乎找不到自己討厭的人,找不到自己所憎恨的人,這證明他的性格很好。但是有些人就太多怨敵了,看這個人不順眼,看那個人又很討厭,這其實證明他的心理很有問題,看誰都不順眼,這個人的人際關系一定不太好。如果對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他的長處,都不會討厭,證明這是個很好的人,就猶如我們的菩薩過去生一樣,他不會憎恨任何人。如果有一些人確實找不到討厭的人,那麼他可以找自己不喜歡的人,例如感覺某些言行有點過分的人,可以對他們散播慈愛。要做到對自己討厭的人、經常跟自己作對的人、親愛的人和自己都毫無差別地散播慈愛,這樣才是做到了慈心平等。
在應用業處中,還有一種做法叫“破除界限”(sãmàsambheda),即把四種人分爲一組:自己、親愛的人、中性者、怨敵或者討厭的人,每一組都先選自己,然後再選一位親愛的人或恭敬的人,一位中性者和一位怨敵。之後你先對自己修慈,然後對恭敬者、對中性者和對怨敵修慈,你可以對任何一個人修慈都完全沒有差別,不會對親愛的人就給予慈愛多一點,對討厭的人就給少一點或不給,甚至恨不得落井下石,恨不得對方一出門就被車撞死,這樣肯定不是慈愛。要能夠毫無區別地對自己以及怨敵散播慈愛,沒有任何的差別,這才叫做破除界限,這裏的“界限”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界限。這個時候,在你的慈愛當中,對待怨敵、討厭的人也猶如對待自己那樣平等、毫無差別,這才叫做破除界限。
可以破除界限之後,我們再繼續找另外一組。然後可以用限定範圍的方式:“願在這個禅堂裏的所有衆生都能夠沒有怨敵或免除危難,沒有心靈的痛苦,沒有身體的痛苦,能夠擁有、保持自己的快樂!”你可以用這四種方式的其中一種向他們散播慈愛。
之後,又可以用傳統的分類方式,如:
ßSabbe sàttà, sabbe pàõà, sabbe bhutà, sabbe puggalà, sabbe attabhàva-pariyàpannà, sabbà itthiyo, sabbe purisà, sabbe ariyà, sabbe anariyà, sabbe devà, sabbe manussà, sabbe vinipatikà. û
“願一切的有情,願一切的有息者(即有呼吸的生命),願一切的生物、生類,願一切的個體(即擁有獨立生命的個體),願一切擁有生命的生命體,願一切的女性(包括女人、雌性的動物、女的天人、女的鬼等等),願一切的男性,願一切的聖者,願一切的凡夫,願一切的天人,願一切的人類,願一切的墮惡趣者。”
一共有這十二類衆生,對每一類衆生散播慈愛,都用四種方式:“願他們沒有危難,願他們沒有心靈的痛苦,願他們沒有身體的痛苦,願他們快樂、安穩(或“願他們開心、幸福”)!”先限定一個小範圍,例如:整個禅堂,然後整個寺院,之後整個小區、整個縣、整個市、整個省、整個國家、整個亞州乃至整個世界。在修應用業處時甚至要把慈愛散播到十方世界去,用這種方式來散播慈愛。
對于一切處業處(作爲調心的方法)來說,就不用那麼嚴格。你可以先對自己散播慈愛,之後再對一位你很恭敬的人散播慈愛,在換兩、叁位之後,可以換親愛的人,人數可以自己調節。總之,在散播慈愛的時候,應當要感受到自己的心很快地變得柔和、柔軟、快樂、平靜,一切的修慈都必須達到這樣的效果。如果在散播慈愛的時候,你的心還是很僵硬、固執、忿忿不平,那證明你的慈愛還沒有培育起來,就應當要致力于經常地散播慈愛。有時候,你對散播慈愛的對象沒有感覺,那你可以先暫時換另外一位。用這種方式來調節我們的心。
在這裏簡單地講了修習慈愛的方法之後,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去修習、培養,而且應該這樣去培養。
這是透過修慈來去除瞋恚的方法。我們還可以用如理作意(正確思惟)的方法來去除瞋恚。
當你的心已經陷入怒氣、仇恨的時候,可以用很多種方法來做思惟。你可以這樣想:“別人在造惡,別人在中傷你、傷害你,你爲此而生氣。當你在生氣的時候,你的心也陷入了不善。生氣的心必然是不善的,對方在造惡,你也在造惡,你比對方也好不了多少。”
你也可以這樣思惟:“當別人在激怒你、令你生氣,而你自己也用生氣來刺激你自己。當別人希望你由于生氣而痛苦的時候,你自己卻陷入痛苦,那你不是正中他的下懷了嗎?所以爲什麼要生氣呢?”
或者可以這樣思惟:“如果你生氣,或者能夠令他痛苦,或者不能令他痛苦,但在你生氣的當下,自己肯定也是痛苦的。”
也可以這樣想:“由于對方被瞋恨所蒙蔽,所以他加害你、中傷你。由于他所造的惡業使他走向墮落,乃至走向惡趣之門,而你自己又通過生氣,你也在跟隨他的腳步,你也在走向墮落。”
或者又可以這樣想:“在生氣的時候,你到底是氣他的哪個部分呢?你是氣他的頭發?氣他的臉?氣他的手?氣他的軀幹?氣他的皮膚?氣他的肉?是氣他的哪個部分呢?他只是由叁十二個身體的部分——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這些所組成的,你對他的哪一個部分生氣呢?”
或者你可以這樣想:“對方的某一個動作發生了,很快就已經消失、滅去了;對方所說的一句話早已經隨風飄逝了,你這愚癡人爲什麼還要抓著他以前的動作、以前說的話緊緊不放呢?你是在爲他過去所造作的某一些行爲、某一些語言而耿耿于懷嗎?也許他在造作了身體的行爲或在說了那一句話之後早已經忘了,你還在對這樣的一種行爲、這樣的一句話耿耿于懷,那你不是一個愚癡人嗎?”
我們還可以這樣思惟:“如果你在路上,看到路邊有一堆糞便,你把這堆…
《沙門果經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