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方。对于一位比库来说,床是卧的地方,椅子等是坐的地方,或者枕头、坐垫、住所、屋子、平顶屋、单元屋、楼房、乃至殿楼、山洞、豪华住宅,这些都是属于坐卧处(居住的地方)。
哪些是适合禅修的“坐卧处”呢?
“林野、树下、山丘、幽谷、山洞、坟场、树林、露地、草堆。”
“林野”:巴利语ara¤¤a,古译为阿兰若。由a(没有)+ raõa(争吵的)组成,意即没有争吵的。指幽静、远离村庄、人群居住的地方,包括森林与郊野(郊外,远离村庄的地方)。
在《律藏》中,“远离村庄”是指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站在村界里用力投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所落之处以外,属于“林野”。这是依律而言,若依经而言,“林野”是指距村界以外五百弓的距离。一弓为四肘,相当于两米,因此,用现在的计算方法:方圆一公里之内没有人烟的地方,称为“林野”,这是在《清净道论·说头陀支品》中所说的。
“树下”:任何安静的、阴凉的树下。
“山丘”:石头的山丘。
这位比库在山谷的水池里洗澡、喝水之后,坐在阴凉的树下,凉风阵阵地轻拂在身上,四处都可以见到很青翠的山和树,他的心变得很愉悦、很专注。
“幽谷”:山谷或者有小溪的峡谷。在山谷的小溪旁边,他可以坐在沙滩上,沙子就像银箔一样,而头上方的树木,就像镶嵌着宝石的伞盖,水流就像一堆堆着的珠宝。他进入这样的幽谷,喝了水,清凉肢体之后,用自己的粪扫衣准备好一个座位坐下来,把心专注于修习定或者修观,这样来完成沙门的义务。
“山洞”:两座山之间的大峡缝,或者是在一座山里面像水道一样的洞窟。
“坟场”:烧过尸体或埋葬尸体的地方。
“树林”:在村庄郊外的没有人到的、没有耕地的地方。
“露地”:没有遮盖的地方,空旷的地方。对于想要住在露地的比库,可以用草、木搭起一个小帐篷,这样也算是露地。
“草堆”:一堆堆稻草。他可以从稻草堆里面取一堆稻草,用树枝等搭一个像小山洞一样的地方居住,或者可以把稻草直接丢在草丛上面,坐着禅修而实行沙门的义务。
“他托钵回来,饭食之后,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
这句话讲的是禅坐时的坐姿以及如何把心放在业处上。当一位比库入村托钵,离开村庄之后,可以在半路上或者有水的地方吃完饭,洗好钵,然后回到自己的住处,把钵收起来,把衣叠好,打扫完周围的地方。如果觉得天气比较热,他可以把衣叠成几叠,右侧而卧稍微休息一会。之后起来继续禅坐,例行沙门的义务。
在禅坐时,把两条腿盘起来,这是最好的坐姿,称为“结跏趺坐”,可分为三种:1.双盘——两只脚的脚心向上交叉而坐;2.单盘——一只脚在上,一只脚在下,即一腿压着另一腿而坐;3.散盘——两只脚交叉着,都放在下面。甚至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这样轻松地坐着也可以。
“保持其身正直”:上半身是正而直的,即十八节脊椎骨每一节都平正地相接。这样坐着,人的肌肉、筋腱、皮肤等不会因为紧张而产生阵痛。由于姿势保持端正,他的身体没有因姿势不端正而产生的苦受,由于内心没有苦受,心变得专注,禅修业处也不会退失。于是,透过身体姿势的端正而提升定力。
“使正念现起于面前”:把自己的正念专注在禅修业处上,犹如在《分别论》里讲到:“此念被妥善地安立在鼻头与口相”。“口相”在复注里解释为“上唇的中部”,也就是人中这个地方。空气入出鼻孔时的摩擦之处,称为“口相”(mukhanimitta)。他把正念现起在这个地方,于是:
“他舍离对世间的贪爱,以离贪之心而住,”
这里讲到的“世间”,特指五取蕴及自他的身心。由于五取蕴是毁坏的、分解的,所以称为“蕴”。舍弃对于五取蕴的贪着,镇服贪欲之后,称为“以离贪之心而住”。
“使心从贪爱中净化。”使心从贪欲之中解脱出来,而不会再执着于贪欲的目标。
“舍离恼害、瞋恨,以无瞋之心而住,慈悯于一切有情生类,使心从恼害、瞋恨中净化。”
这里讲到的“恼害”,指心因为恼害而患病,就像馊了的粥一样,失去它本身的新鲜。同样的,当一个人瞋恨时,心也变得扭曲。
“瞋恨”:人会因为瞋恨而使心变得畸形、扭曲、污染。或者说瞋恨本身可以污染人的心,以及毁坏、伤害其他的人。
这里的“恼害”和“瞋恨”都是指生气或者怨恨。
“舍离昏沉、睡眠,住于离昏沉、睡眠,持光明想,念与正知,使心从昏沉、睡眠中净化。”
“昏沉”:心的软弱无力。“睡眠”:心所的软弱无力。“昏沉”与“睡眠”都是心与心所的疾病。
“持光明想”:无论在白天或黑夜,都能够觉知或作意之前所见到的光明。
“念与正知”:具足正念与正知。念与正知都有助于觉知光明,透过持光明想而超越,“使心从昏沉、睡眠中净化。”
“舍离掉举、追悔,住于无掉举,内心寂静,使心从掉举、追悔中净化。”
“掉举”:心的忐忑不安(uddhacca),心的上扬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到尘堆里致使尘土飘扬一样。同样的,当心没办法专注的时候,心很散乱,妄念纷飞、胡思乱想。
“追悔”:想到应该做的没有做,或者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而内心后悔、懊恼。
“舍离疑惑,度脱疑惑而住,对诸善法不再怀疑,使心从疑惑中净化。”
“疑惑”:对于不该怀疑的事怀疑。
有八种疑:
第一、 怀疑导师,这里的导师是指佛陀;
第二、 疑法;
第三、 疑僧;
这三种即对佛法僧三宝的疑。
第四、 疑学,怀疑戒定慧三学。例如怀疑“现在还可以修定?”、“修定能不能够证得禅那?”即是对于定,或者对于学的怀疑。
第五、 对前际的疑。“有没有过去世?”、“我过去世是怎么样的?”对前际的疑就是对过去生的怀疑。
第六、 对后际的疑。“有没有未来世?”、“我死了之后还会不会继续有来世?”
第七、 对前后际的怀疑,例如“有没有过去、未来世?”
第八、 对此缘性,诸缘生法的怀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怀疑因果法则。例如:“现在造了善行有没有善报?”、“造了恶行有没有恶报?”、“我现在的福报是不是我过去造的善业所带来的?”、“我现在那么倒霉、那么不幸,是不是我过去造的恶业造成的?”,这是对因果法则、因果律的怀疑。
这称为八种疑。
佛陀用比喻来进一步说明这五盖:
“大王,犹如有人借债来经营事业,其后事业成功,他不但能够还清旧债,而且尚有盈余养活妻子。为此他这样[想]:“我之前借债来经营事业,其后该事业成功,我不但能够还清旧债,而且尚有盈余养活妻子。”他以此因缘获得愉悦,得到喜悦。
大王,又犹如有人生病,痛苦、重患,不能享用食物,身体无力。他于后时从该疾病痊愈,能够享用食物,同时身体有力。为此他这样[想]:“我之前生病,痛苦、重患,不能享用食物,身体无力。现在我已从该疾病痊愈,能够享用食物,身体有力。”他以此因缘获得愉悦,得到喜悦。
大王,又犹如有人被囚禁于牢狱。他于后时平安无险地脱离牢狱,并且没有损失任何财产。为此他这样[想]:“我之前被囚禁于牢狱,现在我已平安无险地脱离了那牢狱,并且没有损失任何财产。”他以此因缘获得愉悦,得到喜悦。
大王,又犹如有人沦为奴隶,不能自主,隶属他人,不能到想去之处。他于后时被免除了该奴隶的身份,能够自主,不隶属他人,为自由人,能够到想去之处。为此他这样[想]:“我之前沦为奴隶,不能自主,隶属他人,不能到想去之处。现在我已被免除了该奴隶的身份,能够自主,不隶属他人,为自由人,能够到想去之处。”他以此因缘获得愉悦,得到喜悦。
大王,又犹如有人富有、多财,必须行走于饥馑、充满危险的荒野旅途。他于后时平安地越过该荒野,安全无险地到达村落。为此他这样[想]:“我之前富有、多财,必须行走于饥馑、充满危险的荒野旅途。现在我已平安地越过该荒野,安全无险地到达村落。”他以此因缘获得愉悦,得到喜悦。
同样的,大王,犹如借债,如患病,如牢狱,如沦为奴隶,如荒野旅途;当这些五盖未被舍离时,比库如此看待自己。”
这里讲到的“五盖”(pa¤canãvaraõa),“盖”(nãvaraõ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这五种心理或者一共七种心所,障碍定力使智慧羸弱,是五种负面的、不好的心理因素。
犹如佛陀在《增支部》中说:
“有五种能够使智慧羸弱的障碍、盖及心之瘤。是哪五种?
欲欲(kàmacchanda)是一个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瞋恨(byàpàda)……昏沉与睡眠(thã…
《沙门果经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