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6讲

  

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ü)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17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居士、大德、贤友们:

  晚上好!

  上一期我们学习了一个出家人在今生可以获得的现见结果——当一个人出家之后,他不用再受到像奴隶一般的际遇,或者像农民一般要去缴税,他透过持戒清净、守护诸根以及具念与正知,来体验内心的无垢之乐。

  接着,我们来看如何培育知足(santoso)。(看第215段,我们手上的这部《沙门果经》是翻译自缅文版第六次结集的巴利原文,这里的215段是第一次结集的编号。经文采用直译法,与巴利语几乎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对于巴利语里没有、但从词义上必须有的词,就用方括号括起来。例如:“只携带着[衣钵]”,“[衣钵]”一词在巴利原文里是没有的。如果没有这个词就比较难理解,所以用方括号括起来,表示对经文的补充,实际上巴利原文只有宋体字那些内容。)

  接着看经文,佛陀对大王继续说:

  “大王,比库又是如何知足呢?大王,于此,比库满足于保护身体之衣与果腹之食。”

  这里讲到的“知足”,是指对任何资生的必需品。对于一位比库来说,必需品有四类:

  第一、 袈裟(cãvara)或者衣;

  第二、 食物(piõóapàta);

  第三、 住所(senàsana)或者直接翻译为“坐卧处”;

  第四、 病者所需的医药资具(gilàna-paccaya-bhesajja-parikkhàra),也就是药品。

  对这四类的必需品,如果一位比库只是满足于果腹的饮食以及保护身体的衣,就可以说他是知足于自己的生活。义注中说:对于这四种资具,各有三种知足:1.随所得而知足;2.随体力而知足;3.随适宜而知足。下面我们简单地举袈裟为例来说明这三种知足。

  如果比库获得一件袈裟,无论这件袈裟的品质是好还是坏,是高等还是低等,他只满足于自己所获得的袈裟,这称为“随所得知足”。

  什么是“随体力知足”呢?如果一位比库生了病或者身体很虚弱,或者已经年老了,他穿着很重的袈裟或者比较旧的袈裟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他跟一位友好的比库、同梵行者交换,然后就满足于穿这件袈裟,而不是去向其他人或者居士要求:“我现在身体不舒服,我病了,需要新的袈裟。”这称为“随体力知足”,即他只是跟同梵行者交换。

  什么是“随适宜知足”呢?当比库获得上等品质的袈裟或者很贵重的袈裟,他这样想:“这件袈裟适合那些出家很多年的长老”“适合那些博学多闻者”“适合那些生病的比库”或者“适合那些缺少袈裟的比库”。于是他把所得到的这件好袈裟送给这些人,满足于仍然穿自己的旧袈裟,甚至满足于从垃圾堆、坟场捡来的破布缝制的粪扫衣,这称为“随适宜知足”。

  对于钵食、住所以及医药,同样有三种知足:随所得知足、随体力知足以及随适宜知足。因此,四种资具的每一种都有三种知足,一共有十二种知足。

  或者,一位比库拥有八种随身的必需品是世尊所允许的。哪八种呢?

  第一、 桑喀帝(saïghàñã),即外衣或者双重衣;

  第二、 上衣;

  第三、 下衣;

  第四、 钵;

  第五、 刀(拿来削牙签的刀);

  第六、 针线;

  第七、 一根腰带;

  第八、 一只滤水袋。

  如果一位比库要去云游,无论他去任何的地方,都只带着这八件必需品。

  “无论他去哪里,只是携带着[衣钵]而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拥有这八件物品的比库,他可以把刀和针线放在滤水袋里,再把滤水袋放到钵里,之后穿上下衣(antaravàsaka,古译为安陀会),上面穿上上衣(uttaràsaïga,古译为郁多罗),再加上一条由双重布所制成的桑喀帝(saïghàñã,双重衣或重复衣),穿上这三衣后,把腰带绑住下衣,背上钵。这样,八件资具就全部携带着,去任何地方都没有其它必需品的负累,所以说“无论他去哪里,只是携带着[衣钵]而去。

  如果住在住所,住所里面的桌、椅是允许的,床单也是允许的,这是对于九件资具者。对于十件资具者,椅子或者作坐垫的兽皮是允许的。对于十一件资具者,可以拿一个拐杖。对于十二件资具者,可以拿一把扇子或者穿一双拖鞋。这是世尊所允许的。

  无论他获得哪些用于保护身体及果腹的必需品,都以此为满足,这样的比库是佛陀所赞叹的——知足、少欲、易护持和生活俭朴。

  当他要离开所居住的地方时,只是把这八件资具随身带,他不会执著“这是我的寺院,这是我的房间,这是我的侍者,这是我的弟子”。就像从弓上射出的箭,或者像一个经常被象群干扰的象王,离开象群而独自游走在森林一样。这样的比库可以随心所欲地居住在任何适当的住所,例如:森林、树下,或者洞窟,乃至房间等等。

  犹如在《经集·犀牛经》里面这样讲到:“四方世界作为家,心中不含瞋恨念,一切所得皆知足,面对障难不沮丧,犹如犀牛独自行。”

  “大王,犹如有冀之鸟,无论飞到哪里,都只是带着两翼;同样地,大王,比库只满足于保护身体之衣与果腹之食,无论他去哪里,只携带着[衣钵]而去。大王,比库乃如此知足。”

  佛陀在这里比喻知足的比库就像小鸟一样,无论飞到哪里,都只是带着一双翅膀,而不带其它任何东西。同样地,一位比库也是如此,无论去到哪里,都只是带着衣钵,而不带其它任何东西。

  在这里讲解一下佛陀用飞鸟的比喻。当某个地方的某棵树长满了成熟的果实,鸟儿就会从各个方向飞来吃果实。它们用爪、用嘴啄开果实的壳,然后享用果实。当鸟儿在享用这些果实的时候,它们不会想“这是今天的食物,我要给明天留一些”,它们也不会想“这棵是我的树”、“我要在这棵树周围保护它”、“我明天还要在这儿继续吃果实”,它们也不会留下自己的羽毛、脚印来表示“这是我的树”。当果实吃完了,它们就飞走了。每只鸟都不会再留恋树,都随着自己的意愿飞向各方。

  对于比库来说也是如此,随意去他所想要去的地方,没有执著,没有留恋。

  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执著:如果你们拥有家庭,家庭是你们的负累;你们拥有房子,房子是你们的负累;你们拥有车,汽车是你们的负累;你们拥有儿女,儿女是你们的负累。对于出家人来说也是如此:有寺院,寺院是他们的负累;有弟子,弟子是他们的负累;有名闻,名闻是他们的负累;有信徒,信徒是他们的负累。所以,知足的比库没有这些负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会被任何东西所滞留。

  对于知足的人来说,无论他在哪里、在任何时候,他都是快乐和自由的。而只要是不知足,即使拥有金山银山,即使生活像皇帝一样,肯定都不会快乐。有句话叫“知足常乐,少欲知足”。因为不知足必然多所求,多所求心肯定有所畏,你的心就不可能过得很快乐。所以我们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满足于温饱就可以了,过度地追求叫做贪婪,贪婪是造成一个人痛苦、恐怖、怖畏的原因。

  在这部经典里,特别讲到出家人的知足。佛陀接着说:

  “他以此圣戒蕴而具足,以此圣根律仪而具足,以此圣念与正知而具足,以此圣知足而具足。”

  这里讲到的四种法,都加了一个“圣”(ariya),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圣”并不是说这位比库已经是圣者了,这里的“圣”是“神圣的”、“圣洁的”、“崇高的”、“高尚的”的意思,具足这四种法是修习止观的基础,即持戒清净、守护根门、念与正知、知足。这里的持戒清净是指具足戒。

  如果一位比库具足这四法,他就具足了居住在森林的条件;如果一位比库没有具足这四种条件而居住在森林,充其量他也只是像动物一样生活,或者只是与森林里的流浪者属于同类,并不能称为真正居住在森林里的“林野住者”或者“阿兰若住者”。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具足这四种德,他住在森林里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难,甚至连森林里的树神都认为“这样邪恶的比库住在这森林里有什么用!”于是他们会制造一些可怕的声音或者显现一些恐怖的影子等等去吓他,要赶他走。而对于具有这四种德的人,当他省思自己在这几方面都没有污染、没有瑕疵,他会感到快乐。

  当他具足了这四种德之后,他可以:

  “前往远离的坐卧处——”

  “远离”:安静的、没有嘈杂的、没有噪音的。“坐卧处”(senàsana):sena,卧的地方;àsana,坐的…

《沙门果经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