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沙門果經6講

  

沙門果經

  

(Sàma¤¤aphala-suttaü)

  

  

瑪欣德尊者講于廣東六祖寺

  

2009.12.17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叁遍)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居士、大德、賢友們:

  晚上好!

  上一期我們學習了一個出家人在今生可以獲得的現見結果——當一個人出家之後,他不用再受到像奴隸一般的際遇,或者像農民一般要去繳稅,他透過持戒清淨、守護諸根以及具念與正知,來體驗內心的無垢之樂。

  接著,我們來看如何培育知足(santoso)。(看第215段,我們手上的這部《沙門果經》是翻譯自緬文版第六次結集的巴利原文,這裏的215段是第一次結集的編號。經文采用直譯法,與巴利語幾乎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對于巴利語裏沒有、但從詞義上必須有的詞,就用方括號括起來。例如:“只攜帶著[衣缽]”,“[衣缽]”一詞在巴利原文裏是沒有的。如果沒有這個詞就比較難理解,所以用方括號括起來,表示對經文的補充,實際上巴利原文只有宋體字那些內容。)

  接著看經文,佛陀對大王繼續說:

  “大王,比庫又是如何知足呢?大王,于此,比庫滿足于保護身體之衣與果腹之食。”

  這裏講到的“知足”,是指對任何資生的必需品。對于一位比庫來說,必需品有四類:

  第一、 袈裟(cãvara)或者衣;

  第二、 食物(piõóapàta);

  第叁、 住所(senàsana)或者直接翻譯爲“坐臥處”;

  第四、 病者所需的醫藥資具(gilàna-paccaya-bhesajja-parikkhàra),也就是藥品。

  對這四類的必需品,如果一位比庫只是滿足于果腹的飲食以及保護身體的衣,就可以說他是知足于自己的生活。義注中說:對于這四種資具,各有叁種知足:1.隨所得而知足;2.隨體力而知足;3.隨適宜而知足。下面我們簡單地舉袈裟爲例來說明這叁種知足。

  如果比庫獲得一件袈裟,無論這件袈裟的品質是好還是壞,是高等還是低等,他只滿足于自己所獲得的袈裟,這稱爲“隨所得知足”。

  什麼是“隨體力知足”呢?如果一位比庫生了病或者身體很虛弱,或者已經年老了,他穿著很重的袈裟或者比較舊的袈裟感到很不舒服。于是他跟一位友好的比庫、同梵行者交換,然後就滿足于穿這件袈裟,而不是去向其他人或者居士要求:“我現在身體不舒服,我病了,需要新的袈裟。”這稱爲“隨體力知足”,即他只是跟同梵行者交換。

  什麼是“隨適宜知足”呢?當比庫獲得上等品質的袈裟或者很貴重的袈裟,他這樣想:“這件袈裟適合那些出家很多年的長老”“適合那些博學多聞者”“適合那些生病的比庫”或者“適合那些缺少袈裟的比庫”。于是他把所得到的這件好袈裟送給這些人,滿足于仍然穿自己的舊袈裟,甚至滿足于從垃圾堆、墳場撿來的破布縫製的糞掃衣,這稱爲“隨適宜知足”。

  對于缽食、住所以及醫藥,同樣有叁種知足:隨所得知足、隨體力知足以及隨適宜知足。因此,四種資具的每一種都有叁種知足,一共有十二種知足。

  或者,一位比庫擁有八種隨身的必需品是世尊所允許的。哪八種呢?

  第一、 桑喀帝(saïghàñã),即外衣或者雙重衣;

  第二、 上衣;

  第叁、 下衣;

  第四、 缽;

  第五、 刀(拿來削牙簽的刀);

  第六、 針線;

  第七、 一根腰帶;

  第八、 一只濾水袋。

  如果一位比庫要去雲遊,無論他去任何的地方,都只帶著這八件必需品。

  “無論他去哪裏,只是攜帶著[衣缽]而去。”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擁有這八件物品的比庫,他可以把刀和針線放在濾水袋裏,再把濾水袋放到缽裏,之後穿上下衣(antaravàsaka,古譯爲安陀會),上面穿上上衣(uttaràsaïga,古譯爲郁多羅),再加上一條由雙重布所製成的桑喀帝(saïghàñã,雙重衣或重複衣),穿上這叁衣後,把腰帶綁住下衣,背上缽。這樣,八件資具就全部攜帶著,去任何地方都沒有其它必需品的負累,所以說“無論他去哪裏,只是攜帶著[衣缽]而去。

  如果住在住所,住所裏面的桌、椅是允許的,床單也是允許的,這是對于九件資具者。對于十件資具者,椅子或者作坐墊的獸皮是允許的。對于十一件資具者,可以拿一個拐杖。對于十二件資具者,可以拿一把扇子或者穿一雙拖鞋。這是世尊所允許的。

  無論他獲得哪些用于保護身體及果腹的必需品,都以此爲滿足,這樣的比庫是佛陀所贊歎的——知足、少欲、易護持和生活儉樸。

  當他要離開所居住的地方時,只是把這八件資具隨身帶,他不會執著“這是我的寺院,這是我的房間,這是我的侍者,這是我的弟子”。就像從弓上射出的箭,或者像一個經常被象群幹擾的象王,離開象群而獨自遊走在森林一樣。這樣的比庫可以隨心所欲地居住在任何適當的住所,例如:森林、樹下,或者洞窟,乃至房間等等。

  猶如在《經集·犀牛經》裏面這樣講到:“四方世界作爲家,心中不含瞋恨念,一切所得皆知足,面對障難不沮喪,猶如犀牛獨自行。”

  “大王,猶如有冀之鳥,無論飛到哪裏,都只是帶著兩翼;同樣地,大王,比庫只滿足于保護身體之衣與果腹之食,無論他去哪裏,只攜帶著[衣缽]而去。大王,比庫乃如此知足。”

  佛陀在這裏比喻知足的比庫就像小鳥一樣,無論飛到哪裏,都只是帶著一雙翅膀,而不帶其它任何東西。同樣地,一位比庫也是如此,無論去到哪裏,都只是帶著衣缽,而不帶其它任何東西。

  在這裏講解一下佛陀用飛鳥的比喻。當某個地方的某棵樹長滿了成熟的果實,鳥兒就會從各個方向飛來吃果實。它們用爪、用嘴啄開果實的殼,然後享用果實。當鳥兒在享用這些果實的時候,它們不會想“這是今天的食物,我要給明天留一些”,它們也不會想“這棵是我的樹”、“我要在這棵樹周圍保護它”、“我明天還要在這兒繼續吃果實”,它們也不會留下自己的羽毛、腳印來表示“這是我的樹”。當果實吃完了,它們就飛走了。每只鳥都不會再留戀樹,都隨著自己的意願飛向各方。

  對于比庫來說也是如此,隨意去他所想要去的地方,沒有執著,沒有留戀。

  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執著:如果你們擁有家庭,家庭是你們的負累;你們擁有房子,房子是你們的負累;你們擁有車,汽車是你們的負累;你們擁有兒女,兒女是你們的負累。對于出家人來說也是如此:有寺院,寺院是他們的負累;有弟子,弟子是他們的負累;有名聞,名聞是他們的負累;有信徒,信徒是他們的負累。所以,知足的比庫沒有這些負累,他可以隨心所欲地想去哪裏就去哪裏,不會被任何東西所滯留。

  對于知足的人來說,無論他在哪裏、在任何時候,他都是快樂和自由的。而只要是不知足,即使擁有金山銀山,即使生活像皇帝一樣,肯定都不會快樂。有句話叫“知足常樂,少欲知足”。因爲不知足必然多所求,多所求心肯定有所畏,你的心就不可能過得很快樂。所以我們滿足于自己的生活,滿足于溫飽就可以了,過度地追求叫做貪婪,貪婪是造成一個人痛苦、恐怖、怖畏的原因。

  在這部經典裏,特別講到出家人的知足。佛陀接著說:

  “他以此聖戒蘊而具足,以此聖根律儀而具足,以此聖念與正知而具足,以此聖知足而具足。”

  這裏講到的四種法,都加了一個“聖”(ariya),是什麼意思呢?這裏的“聖”並不是說這位比庫已經是聖者了,這裏的“聖”是“神聖的”、“聖潔的”、“崇高的”、“高尚的”的意思,具足這四種法是修習止觀的基礎,即持戒清淨、守護根門、念與正知、知足。這裏的持戒清淨是指具足戒。

  如果一位比庫具足這四法,他就具足了居住在森林的條件;如果一位比庫沒有具足這四種條件而居住在森林,充其量他也只是像動物一樣生活,或者只是與森林裏的流浪者屬于同類,並不能稱爲真正居住在森林裏的“林野住者”或者“阿蘭若住者”。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一個人沒有具足這四種德,他住在森林裏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難,甚至連森林裏的樹神都認爲“這樣邪惡的比庫住在這森林裏有什麼用!”于是他們會製造一些可怕的聲音或者顯現一些恐怖的影子等等去嚇他,要趕他走。而對于具有這四種德的人,當他省思自己在這幾方面都沒有汙染、沒有瑕疵,他會感到快樂。

  當他具足了這四種德之後,他可以:

  “前往遠離的坐臥處——”

  “遠離”:安靜的、沒有嘈雜的、沒有噪音的。“坐臥處”(senàsana):sena,臥的地方;àsana,坐的…

《沙門果經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沙門果經7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