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經行道的另一端再走回來。
無論去哪個地方,都把呼吸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吃飯是這樣,坐著也是這樣,做一切的事情都是這樣,這個稱爲行處正知。
如果大家修習慈心,在行走的時候,對衆生散播慈愛;坐著的時候,也是對衆生散播慈愛;站著的時候,對衆生散播慈愛;躺臥的時候,也是對衆生散播慈愛;乃至在吃飯時,對一切衆生散播慈愛;在蹲廁所的時候,都是對一切衆生散播慈愛。
第四種是無癡正知(asammohasampaja¤¤a)。a(沒有)+ sammoha(癡迷的、迷惑的),asammoha即是沒有迷惑的、不癡迷的。這裏的“癡迷”是指認爲有“我”——我在行走、我在吃飯、我在說話,認爲有個“我”,稱爲癡迷。在修行無癡正知的時候,內心不存在“我”,只有修行。無癡正知特指修觀(vipassanà,毗婆舍那),因爲修觀首先必須破的就是“我”,不是什麼東西都以“我”爲第一,我先走,我怎麼樣。
培養無癡正知有很多種方法,我們舉在行走時如何修觀爲例子。
在行走的時候,先觀照這個身體只是四界(地、水、火、風)而已,然後再行走。行走是由于心生風界帶動著整個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跟食生色,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我”或某人在走路,只是一堆四界由于心生風界的帶動而走,如此地觀照,稱爲無癡正知。
或者可以觀照只是一堆色法(地、水、火、風、顔色、身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在行走而已,並沒有一個實體的“我”、靈魂或者自我在走。
又或者在行走的時候,觀照這一堆色法和名法的無常、苦、無我。
爲什麼會行走呢?由于想要行走的心一生起,這種想行走的心就産生很多的心生色法,這些心生色法立刻擴散到腳部,由于心生色法裏面的風界是很明顯的,于是帶動整個身子,我們所說的“有一個有情在行走”或“我在行走”,實際上只是一堆色法在行走。
還可以依生滅或者壞滅來觀。在經行道上經行的時候,走到中間時,剛開始走時的那一堆名色法、一堆五蘊已經滅去了;當走到經行道末端的時候,走到中間的那一堆名色法也已經滅去了;當折回來的時候,走在末端的那一堆名色法都滅去了。這也是一種無癡正知的修法。
乃至可以觀:在提腳的時候,站立時的名色法已經滅去了;在伸腳的時候,提腳時的名色法已經滅去了;在腳下去的時候,伸腳時的名色法已經滅去了;當這只腳踏地的時候,腳落下時的名色法已經滅去了;當提另外一只腳的時候,剛才踏地的那一堆名色法已經滅去了。就這樣不斷地觀生滅,乃至觀刹那刹那的生滅、刹那刹那的壞滅,然後去作意行走的這一堆名法與色法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這是在行走的時候修觀的方法,對于前進、返回也是同樣。
在飲食的時候如何修習這四種正知呢?經典裏面講到:在吃東西的時候,有些人如果一定要他注意呼吸,他會比較困難,則可退而求其次,修其它的方法。
例如可以思惟吃飯的目的:“我現在省思所吃的食物,不爲嬉戲,不爲驕慢,不爲莊嚴,不爲裝飾,只是爲了這個身體能夠住立存續,爲了不會遭到饑餓的傷害,只是爲了資助我們的梵行生活,如此我將能夠消除由于饑餓帶來的舊的苦受,而不會産生由于吃得過飽、撐得太多的新的苦受,透過這樣,我將能夠沒有過失地、安樂地過活。”這種稱爲有益正知。
適宜正知就是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或者對禅修、對內心平穩有幫助的食物,相反則是不適宜的。例如:你不能吃辣椒,卻取辣椒來吃;你身體的底子不適合吃某種性質的食物,但是你偏偏不顧,沒有挑選地吃;你吃了這種食物之後,晚上會失眠,導致第二天打坐昏沈,吃這些食物都是不適合的。選擇適當的食物來吃,稱爲適宜正知;若沒有選擇地亂吃,則稱爲不適宜正知。
吃飯時的行處正知,就是在吃飯的時候什麼都不想,只是把業處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如果修入出息念,就只是知道呼吸,如果修其它業處,例如慈心、叁十二身分,就只是把業處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地吃飯。
對于無癡正知,可以這樣想:並沒有人用鉗子把你的嘴巴張開,只是由于心生風界,你的嘴巴張開。並沒有人用鏟和桶把食物倒進你的嘴裏,只是由于心生風界,你張開嘴巴,手把食物送進嘴裏。並沒有臼跟杵在搗著嘴裏的食物,只是由于心生風界,你的牙齒隨著嘴巴張合,舌頭在攪動,夾雜著唾液,把食物嚼得很爛,假如吐出來是很難看的,然後把它吞下去,只是這樣而已。並沒有人用棍子在你的喉嚨裏把食物往下塞,只是由于心生風界,你吃下去的食物就往胃裏倒。並沒有人在胃裏面用爐火燒、用扇子扇,只是由于命根九法聚裏面的火界使吃下去的食物得到消化。並沒有細棒把食物往腸裏塞,只是由于心生風界的關系,吃下去的食物往腸裏移動,只是這樣而已。
或者觀照只是一堆名色法、一堆五蘊在咀嚼著一堆時節生色而已,並沒有所謂的食物,沒有所謂真實的人在吃,這樣也稱爲無癡正知。或者在吃的時候,只是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觀照其生滅,觀照其壞滅,這也是無癡正知。
對于穿衣服也是同樣,在穿衣時可以省思:“我所受用之衣,只是爲了防禦寒冷,爲了防禦炎熱,爲了防禦虻、蚊、風吹、日曬、爬蟲類的觸惱,只是爲了遮蔽羞處。”我們穿衣服不是爲了漂亮,不是爲了穿名牌,不是爲了跟人家比賽、選美等等,不是爲了炫耀,只是爲了遮羞、爲了防寒熱,這稱爲對穿衣服的有益正知。
對于適宜正知,如果是身體虛弱的人,就不要選擇很粗的、很重的衣服,可以選擇輕一點的衣服;如果是身體比較壯的,也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衣服。比如:天氣熱了,不要穿厚的衣服;天氣冷了,不要穿很少衣服。在經典裏這樣說:“破舊的、肮髒的衣服,對一切人、一切時都是不適合的。”所以,不要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得邋邋遢遢,髒兮兮的,或者弄得破破爛爛。
對于行處正知,就是在穿衣服的時候,你只是覺知自己的業處,例如覺知呼吸。
對于無癡正知,你可以想:“衣服是沒有意識的,它並不知道“我要穿在身上”,身體也是沒有意識的,也不會知道“衣服要穿在我的身上”,只是由于有了這個動作,所以才叫做穿衣。”
對于睡覺的無癡正知也是同樣。當睡的時候,你不會認爲“身體要睡在床上”,只是由于沒有意識的身體透過心生色法,躺在床上,而床也不會想“有個身體睡在我的身上”,只是由于無意識的床被無意識的身體躺臥著,這樣才稱爲睡的動作發生。
思惟無意識的身體躺在無意識的床上,這樣可以很平靜、很快地入睡,當一醒來,立刻保持醒覺,這叫做睡眠的正知以及醒來的正知,而不是睡眠時要保持正念正知,因爲睡眠是屬于很微弱的意門心路過程,比較難控製。當一醒來,正念伴隨著意識的清醒,又開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對于說話也是。剛才說了有益正知和適宜正知,如果在說話時沒有有益正知和適宜正知,就有可能被別人罵:“你這個人說話不經大腦的。”如果在說話的時候,知道這個是有益的,這個是無益的,現在說這句話是適合的,這樣的話是不適合的,這是說話的有益正知以及適宜正知。在說話之後,立刻想“剛才說話的那一堆名色法已經滅去了”,這個稱爲無癡正知。
對于其他的,比如大便、小便,還有行走、站立、坐著跟沈默等等,都以此類推。
如果一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能保持正念、正知,他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會符合于法、符合于律。當一個人正念正知培養得很強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他走路是很有威儀的,他都是慢慢地走,而不會走路的時候好像要趕著去投胎,或者要去趕場一樣。要怎麼樣走路?猶如經典裏面講到:“要像一頭牛拉著一輛裝滿水的水桶的車在很崎岖的山路上走。”是很穩重地走,而不是很輕浮、輕飄飄地走,是不是?不是把腳提起來晃幾晃再踏下去地走,每一步都是很穩重,而不是很輕浮地走。
對于一切的動作,在日常生活當中,除了睡眠之外,一切時、一切地都在培養正念正知,那就是在修行。因此,如果懂得正念正知的話,時時刻刻都是在修行,是不是?
同樣的,對于我們的心念也是如此。當心落入情緒的時候,就暫時不要說話,不要做任何事情,因爲當你有了情緒,說出來的話就可能會刺傷人,或者你會做很過火、令你後悔的事情。當心産生貪的時候,就有可能去做很愚癡的事情,當清醒的時候,會想到之前做的很愚癡。當生氣的時候,所說的話、做的事情,在清醒的時候會感覺到很愚癡,是不是?爲什麼會這樣?因爲沒有正念正知。如果擁有正念正知,對自己的心念就會觀察得很好、守護得很好,一旦有了正念正知,你對心的觀察也會很微細。
如果一個人的正念正知守護得很好,他要修行是很容易的。爲什麼?因爲少散亂。在平時都能夠守護好正念,坐下去還會不會胡思亂想?所以,守護好正念正知既是修行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修習止觀的前行准備。
學習了如何守護根門以及培養正念正知,接下來即將要結營了,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守護。
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裏,下一講將在下一期開營,十七號繼續講。
大家一起合掌來做回向,把我們所做的功德、所積累的這些善業,願我們都能夠早日斷除一切煩惱,證悟涅槃。再把我們所做的這些功德回向給一切有情,願一切有情都能夠分享我們所做的功德。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沙門果經5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