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5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过我怎么怎么的话。”“哎,是吗?我怎么不记得?”

  为什么你对他当时说的话会怀恨在心呢?正是由于你听了,然后去判断,感觉他说的话不中听,好像是在刺伤你、伤害你,于是你就恨,一想起就恨、一想起就恨,一再地重复。犹如用一块很脏的布去擦一面白墙,擦一次,墙就脏一次,再擦一次,墙会更脏,如果这样擦了几十年,这块白墙都已经脏得不得了了,是不是?我们的心就是这么样,恨一次就加重造不善业一次,这样恨一次造一次,恨两次造两次……仇恨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再想一想:他说那句话只有半分钟,你就恨几十年,用几十年来换取半分钟,值得吗?他说的话只是像一阵风吹过而已,你的心就在不断地抓取,值得吗?真的是不值得。这种人叫什么人?叫做如假包换的愚痴人。

  烦恼都是透过根门而来的,透过贪、瞋、痴而来的。你要追求什么?比如: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了栋洋房或者买了辆豪华汽车,不就是想要别人的一句赞叹吗?——“你真有本事啊!”但是,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你就要费尽心思、耗尽心血、辛辛苦苦好几年,才买来一辆豪华汽车或者一间洋房,也许别人还会说:“哎,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呢!”那你就会感到很不高兴,因为,那是你在抬高自己,而并非别人真的夸奖你。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是真的羡慕你的,你过得好也许还会遭到别人的妒忌,是不是?所以,确实没必要为了一些感官的东西去苦苦追求,生起烦恼,好的生贪,不好的生瞋。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很好地守护根门,他就能够体验内在的无过之乐——内心没有过失、没有缺点的快乐。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不乱看、不乱听、不胡思乱想,不再去计较是非、判断好坏、执著苦乐,你的内心必然能够平静。

  这是佛陀对守护根门的教导。

  

  佛陀继续说:

  “大王,比库又如何具足念与正知呢?”

  这里讲到的“念”(sati)是指把心沉入对象,保持心沉入对象而不会漂浮。“念”在阿毗达摩里面比喻为“把一块石头沉入水中,而不会漂浮在水面”。与“念”对立的是“妄想”,妄想又称为散乱,就好像把一个葫芦或者一块泡沫板丢进水中,它会漂浮上来,随波逐流。同样,在禅修的时候,强调“正念”就是要把心沉入到对象,如果你专注的是呼吸,就把你的心沉入到呼吸里面。把心沉入到业处当中,称为“正念”。如果念很弱,心就会散乱。

  什么是“正知”呢?“正知”的巴利语是sampaja¤¤a,它是一个组合词,由saü+pa+j¤à组成,j¤à是知道,加上pa是更清楚地知道,sam在这里是比较级、更高级,是完全地、清楚地,表示不仅仅只是知道,而是更清楚地了知。所以,“正念正知”的“正知”,就是心保持很清醒地知道,知道什么?知道对象。

  接着佛陀继续解释如何保持念与正知:

  “大王,于此,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大王,比库乃如此具足念与正知。”

  “桑喀帝”(saïghàñi):在这里是指重覆衣,古代翻译成僧伽梨。由于桑喀帝必须要用两重布缝制而成,所以称为重覆衣。

  “食”:吃饭、吃面、吃肉,称为“食”。

  “饮”:即喝,喝水、喝饮料等,称为“饮”。

  “嚼”:是咬嚼,咬嚼水果、糕点等,称为“嚼”。

  “尝”:尝蜜糖、尝糖,这些称为“尝”。

  这里讲到如何培养正念正知的方法。佛陀并不是要求我们只有在房间里、在安静的地方才可以培养正念正知,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培养正念正知。培养正念正知也是修行的一种。

  应当如何培养正知呢?在义注中讲到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由浅到深的训练过程:

  1、 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

  2、 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

  3、 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

  4、 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

  首先,培养正知就是你有正念地做一切事情,例如:走路的时候知道走路;站立的时候知道站立;坐着的时候知道坐着;躺卧的时候知道躺卧;说话的时候知道说话;沉默的时候知道沉默;乃至吃喝拉撒都保持清醒,而不是糊里糊涂地做,这叫做正知。

  下面以行走为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培养这四种正知。

  第一种是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sa是拥有的;attha是意义、利益;sampaja¤¤a是正知;sàtthakasampaja¤¤a即有利益的正知。

  什么是行走的有益正知呢?在行走的时候,选择有益的地方去,或者在行走前先考虑:“现在我要去的地方,或者我行走,有没有利益?”这里的“利益”并不是有没有钱赚的利益,而是指对修行有帮助或者对培养善法有帮助。例如想:“现在有一个禅修营在进行禅修,我去参加禅修营是为了体验佛陀教导的法,为了能够培养定力,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心智,因此,我去参加禅修营、听闻佛法是有帮助的。”在考虑有没有利益之后,选择有利益的事去做,而不做觉得没有利益的事。

  比如现在有人约你一起去听开示,你想:“听经或者去拜见长老,这对于善法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在思考之后,你就去了。但如果有人邀请你今天晚上去俱乐部、去酒吧或者现在去逛街,你认为去这些地方是没有帮助的,于是你就不去。

  在去之前先知道“这是有利益的,还是没有利益的”,这称为有益正知。

  对于说话,也是同样,你所说的话如果是对对方有帮助、有利益的,那你就说。但我们经常是不加思索的废话太多,是不是?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特别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整天唠唠叨叨,她的家人、儿子都不喜欢。问题是你在说话的时候,有没有先想到你说这句话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有那么多的废话吗?是不是?在说话前先思考说话有没有意义,这也是有益正知。

  第二种是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适宜正知比有益正知更深一层,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要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知道去那个地方是有利益的,而且要考虑适不适合去,并不是一切有意义的事情都适合去做。

  举一个在经典里面的例子:去见大长老是有帮助的,因为去见大长老,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可以从他那里听闻到佛陀的教导;可以把取业处,学习到禅修的方法。由于学习到禅修的方法能够使我们断除烦恼,所以,去见大长者是有意义、有利益的。然而,如果那时大长老很忙,正在为很多信徒说法,你前去请教大长老;或者大长老正在禅修,你去打扰他;又或者大长老正在休息,你在这个时候去,适合还是不适合?都是不适合的。

  在这里我们再举一个说话的例子。佛陀在《律藏·诵戒篇》里讲到:当我们要批评、呵斥或指责一个人的时候,要具足五个条件,既要具备有益正知,也要具备适宜正知。因此,当我们要批评、呵责一个人的时候,先要省察是不是具足了以下这五个条件:

  第一、要先省察在呵斥他人的时候,你所呵斥的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的话,你是冤枉他人,是不是?或者只是别人传闻,然后你就对他大骂一顿,用你的权威,他刚说没有这回事,你说:“不允许你说,你还顶嘴!”所以,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先要想一下这种批评有没有事实的根据。

  第二、还要考虑到对对方有没有帮助。如果他根本就是个受不了批评的人,你一批评他,他就委屈得不得了,要死要活或者怀恨在心,对于这种人,你去批评他,对他没有意义、没有利益,是不是?所以,在呵斥他人的时候,还要想到对他有没有帮助。

  第三、要看你的出发点、动机。你是为了要打压他,故意要透过批评、指责他而得到自己的快乐,还是真心想要帮助他。所以,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要用慈心,批评的动机、出发点是为了对方好,是为了让对方改过,这样我们才去指责、批评他。

  第四、语言要恰当。如果他本来只是犯了一丁点儿小事,你就小题大做,用一些很难听的话语去指责他,甚至进行人格的侮辱,这是不适合的。

  第五、要在适当的场合。“你这个人是没有用的,你这个蠢材,你这个蠢猪,你那么笨。” 如果在大庭广众说这样的话,拉他的脸,也是不适合的。

  这五个条件既包括了有没有利益,也包括了适不适合。在指责一个人的时候,如果具足这五个条件,就是适当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果不具足,则是不适当的,就不应该说。

  第三种是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这里的“行处”,是指行走或者做一切事情,在经典里面特别解释为当一位比库去托钵的时候,要保持正知。这里的“行处正知”是把禅修的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而行走。

  例如现在大家修的是入出息念,不要一想到去哪里就立刻走,而是把呼吸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先知道呼吸,然后行走。又比如经行,大家不要把经行当作是散步或者闲逛的瞎转。在经行的时候,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如果那时内心比较散乱,就先闭上眼睛,把心放在鼻头的呼吸上,等心可以清楚地觉知到呼吸,然后慢慢地走,在走路的时候仍然觉知呼吸,走…

《沙门果经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沙门果经6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