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我怎麼怎麼的話。”“哎,是嗎?我怎麼不記得?”
爲什麼你對他當時說的話會懷恨在心呢?正是由于你聽了,然後去判斷,感覺他說的話不中聽,好像是在刺傷你、傷害你,于是你就恨,一想起就恨、一想起就恨,一再地重複。猶如用一塊很髒的布去擦一面白牆,擦一次,牆就髒一次,再擦一次,牆會更髒,如果這樣擦了幾十年,這塊白牆都已經髒得不得了了,是不是?我們的心就是這麼樣,恨一次就加重造不善業一次,這樣恨一次造一次,恨兩次造兩次……仇恨就是這樣來的。
我們再想一想:他說那句話只有半分鍾,你就恨幾十年,用幾十年來換取半分鍾,值得嗎?他說的話只是像一陣風吹過而已,你的心就在不斷地抓取,值得嗎?真的是不值得。這種人叫什麼人?叫做如假包換的愚癡人。
煩惱都是透過根門而來的,透過貪、瞋、癡而來的。你要追求什麼?比如: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買了棟洋房或者買了輛豪華汽車,不就是想要別人的一句贊歎嗎?——“你真有本事啊!”但是,就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你就要費盡心思、耗盡心血、辛辛苦苦好幾年,才買來一輛豪華汽車或者一間洋房,也許別人還會說:“哎,你有什麼了不起的呢!”那你就會感到很不高興,因爲,那是你在擡高自己,而並非別人真的誇獎你。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是真的羨慕你的,你過得好也許還會遭到別人的妒忌,是不是?所以,確實沒必要爲了一些感官的東西去苦苦追求,生起煩惱,好的生貪,不好的生瞋。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很好地守護根門,他就能夠體驗內在的無過之樂——內心沒有過失、沒有缺點的快樂。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到不亂看、不亂聽、不胡思亂想,不再去計較是非、判斷好壞、執著苦樂,你的內心必然能夠平靜。
這是佛陀對守護根門的教導。
佛陀繼續說:
“大王,比庫又如何具足念與正知呢?”
這裏講到的“念”(sati)是指把心沈入對象,保持心沈入對象而不會漂浮。“念”在阿毗達摩裏面比喻爲“把一塊石頭沈入水中,而不會漂浮在水面”。與“念”對立的是“妄想”,妄想又稱爲散亂,就好像把一個葫蘆或者一塊泡沫板丟進水中,它會漂浮上來,隨波逐流。同樣,在禅修的時候,強調“正念”就是要把心沈入到對象,如果你專注的是呼吸,就把你的心沈入到呼吸裏面。把心沈入到業處當中,稱爲“正念”。如果念很弱,心就會散亂。
什麼是“正知”呢?“正知”的巴利語是sampaja¤¤a,它是一個組合詞,由saü+pa+j¤à組成,j¤à是知道,加上pa是更清楚地知道,sam在這裏是比較級、更高級,是完全地、清楚地,表示不僅僅只是知道,而是更清楚地了知。所以,“正念正知”的“正知”,就是心保持很清醒地知道,知道什麼?知道對象。
接著佛陀繼續解釋如何保持念與正知:
“大王,于此,比庫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沈默時保持正知。大王,比庫乃如此具足念與正知。”
“桑喀帝”(saïghàñi):在這裏是指重覆衣,古代翻譯成僧伽梨。由于桑喀帝必須要用兩重布縫製而成,所以稱爲重覆衣。
“食”:吃飯、吃面、吃肉,稱爲“食”。
“飲”:即喝,喝水、喝飲料等,稱爲“飲”。
“嚼”:是咬嚼,咬嚼水果、糕點等,稱爲“嚼”。
“嘗”:嘗蜜糖、嘗糖,這些稱爲“嘗”。
這裏講到如何培養正念正知的方法。佛陀並不是要求我們只有在房間裏、在安靜的地方才可以培養正念正知,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做每一個動作,都可以培養正念正知。培養正念正知也是修行的一種。
應當如何培養正知呢?在義注中講到有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由淺到深的訓練過程:
1、 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
2、 適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
3、 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a);
4、 無癡正知(asammohasampaja¤¤a)。
首先,培養正知就是你有正念地做一切事情,例如:走路的時候知道走路;站立的時候知道站立;坐著的時候知道坐著;躺臥的時候知道躺臥;說話的時候知道說話;沈默的時候知道沈默;乃至吃喝拉撒都保持清醒,而不是糊裏糊塗地做,這叫做正知。
下面以行走爲例,說明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培養這四種正知。
第一種是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sa是擁有的;attha是意義、利益;sampaja¤¤a是正知;sàtthakasampaja¤¤a即有利益的正知。
什麼是行走的有益正知呢?在行走的時候,選擇有益的地方去,或者在行走前先考慮:“現在我要去的地方,或者我行走,有沒有利益?”這裏的“利益”並不是有沒有錢賺的利益,而是指對修行有幫助或者對培養善法有幫助。例如想:“現在有一個禅修營在進行禅修,我去參加禅修營是爲了體驗佛陀教導的法,爲了能夠培養定力,爲了能夠提升自己的心智,因此,我去參加禅修營、聽聞佛法是有幫助的。”在考慮有沒有利益之後,選擇有利益的事去做,而不做覺得沒有利益的事。
比如現在有人約你一起去聽開示,你想:“聽經或者去拜見長老,這對于善法的培養是有幫助的。”在思考之後,你就去了。但如果有人邀請你今天晚上去俱樂部、去酒吧或者現在去逛街,你認爲去這些地方是沒有幫助的,于是你就不去。
在去之前先知道“這是有利益的,還是沒有利益的”,這稱爲有益正知。
對于說話,也是同樣,你所說的話如果是對對方有幫助、有利益的,那你就說。但我們經常是不加思索的廢話太多,是不是?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特別是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婦女,整天唠唠叨叨,她的家人、兒子都不喜歡。問題是你在說話的時候,有沒有先想到你說這句話有沒有意義?如果有意義,有那麼多的廢話嗎?是不是?在說話前先思考說話有沒有意義,這也是有益正知。
第二種是適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適宜正知比有益正知更深一層,爲什麼呢?因爲當我們要去一個地方的時候,不僅僅只是知道去那個地方是有利益的,而且要考慮適不適合去,並不是一切有意義的事情都適合去做。
舉一個在經典裏面的例子:去見大長老是有幫助的,因爲去見大長老,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可以從他那裏聽聞到佛陀的教導;可以把取業處,學習到禅修的方法。由于學習到禅修的方法能夠使我們斷除煩惱,所以,去見大長者是有意義、有利益的。然而,如果那時大長老很忙,正在爲很多信徒說法,你前去請教大長老;或者大長老正在禅修,你去打擾他;又或者大長老正在休息,你在這個時候去,適合還是不適合?都是不適合的。
在這裏我們再舉一個說話的例子。佛陀在《律藏·誦戒篇》裏講到:當我們要批評、呵斥或指責一個人的時候,要具足五個條件,既要具備有益正知,也要具備適宜正知。因此,當我們要批評、呵責一個人的時候,先要省察是不是具足了以下這五個條件:
第一、要先省察在呵斥他人的時候,你所呵斥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的話,你是冤枉他人,是不是?或者只是別人傳聞,然後你就對他大罵一頓,用你的權威,他剛說沒有這回事,你說:“不允許你說,你還頂嘴!”所以,在批評他人的時候,先要想一下這種批評有沒有事實的根據。
第二、還要考慮到對對方有沒有幫助。如果他根本就是個受不了批評的人,你一批評他,他就委屈得不得了,要死要活或者懷恨在心,對于這種人,你去批評他,對他沒有意義、沒有利益,是不是?所以,在呵斥他人的時候,還要想到對他有沒有幫助。
第叁、要看你的出發點、動機。你是爲了要打壓他,故意要透過批評、指責他而得到自己的快樂,還是真心想要幫助他。所以,在批評別人的時候,要用慈心,批評的動機、出發點是爲了對方好,是爲了讓對方改過,這樣我們才去指責、批評他。
第四、語言要恰當。如果他本來只是犯了一丁點兒小事,你就小題大做,用一些很難聽的話語去指責他,甚至進行人格的侮辱,這是不適合的。
第五、要在適當的場合。“你這個人是沒有用的,你這個蠢材,你這個蠢豬,你那麼笨。” 如果在大庭廣衆說這樣的話,拉他的臉,也是不適合的。
這五個條件既包括了有沒有利益,也包括了適不適合。在指責一個人的時候,如果具足這五個條件,就是適當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果不具足,則是不適當的,就不應該說。
第叁種是行處正知(gocarasampaja¤¤a)。這裏的“行處”,是指行走或者做一切事情,在經典裏面特別解釋爲當一位比庫去托缽的時候,要保持正知。這裏的“行處正知”是把禅修的業處放在心中的第一位而行走。
例如現在大家修的是入出息念,不要一想到去哪裏就立刻走,而是把呼吸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先知道呼吸,然後行走。又比如經行,大家不要把經行當作是散步或者閑逛的瞎轉。在經行的時候,先站在經行道的一端,如果那時內心比較散亂,就先閉上眼睛,把心放在鼻頭的呼吸上,等心可以清楚地覺知到呼吸,然後慢慢地走,在走路的時候仍然覺知呼吸,走…
《沙門果經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