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药、内服药。”
“许愿”:帮别人向天神许愿,让他发财或者有好运等。
“还愿”:由出家人主持,当别人达到效果之后,要进行还愿。
“鬼神咒、宅地咒”:念了咒语之后,可以保佑一方,使这方平安。
“择地基”:帮人选择地基,选择了之后将会平安。
“祭地基”:当一个地方刚刚落成,他举行一定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使这个地方能够清净,能够没有鬼等等作祟。
“净口”:进行净口的仪式。
“沐浴”:进行沐浴的仪式。
“供牺牲”:供牺牲之火。
“远离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作为一个出家人,他不再去做这些种种的事情。
“大王,这位比库如此具足戒,见不到任何来自戒律仪的怖畏。”
这一位比库、佛教的出家人透过不去做这些事情,他发现自己在戒行方面,没有任何来自由于不持戒而导致的危险。
“大王,犹如已灌顶的刹帝利王征服了敌人,见不到任何来自敌方的怖畏。”
好像一个灌顶的刹帝利王、一个国王或者一个大元帅,当他征服了敌人之后,就不会再害怕敌人经常来侵犯了。
“同样的,大王,比库如此具足戒,见不到任何来自戒律仪的怖畏。他以此圣戒而具足,体验内在的无过之乐。大王,比库乃如此具足戒。”
“戒”(sãla),是道德、品德、素质、素养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具有了品德,具有了素养,也就是具有了戒行,他将能够体验内心没有过失的快乐。所以说“持戒清净得无过之乐”。因为你的行为、语言没有过失,所以自然内心能够体验到没有过失的无瑕之乐。
佛陀继续对国王说:
“大王,比库又如何守护诸根门呢?”
“守护诸根门”(Indriyasaüvara):守护,是指保护;根门,是指感官。诸根门,即眼、耳、鼻、舌、身、意。
“在此,大王,当比库眼看见颜色,不取于相,不取随相。”
“不取于相”(na nimittaggàhã hoti):即他不取著于男女相、净相或会导致烦恼存在之相,而只停留在所见的程度。看只是看,而不是知道这个人是漂亮、那个人是不漂亮等等。
“不取随相”(nànubya¤janaggàhã):能够使诸烦恼显现的细部特征称为“随相”。他不取著于手、足、微笑、戏笑、说话、看等各种行相,只是如实地看而已。例如:看这个人的脸上长了一颗痣,手指甲长得怎么样,嘴巴长得怎么样,耳朵长得怎么样,这些叫做看细部的特征。
“若由于不守护眼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当耳听到声音……鼻嗅到香……舌尝到味……身触到触……当意识知法,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由于不守护意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意根,持守意根律仪。他以此圣诸根律仪而具足,体验内在的无过之乐。大王,比库乃如此守护诸根门。”
这段话怎么理解,又如何实践呢?
我们通过“根”(感官)接触外在的世界,由于眼、耳、鼻、舌、身、意是接触外在环境的通道、管道,所以这些也称为“门”。好像我们想从房间里面走到外面,就必须经过门。我们所说的这个世间,离不开两种东西:一种是主观;另一种是客观。“主观”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作为众生、作为人的意识活动。“客观”是指感官的对象。这两者也就是根与境,心与外界。
所有的心都必须认知一定的对象,称为“所缘”。我们透过什么看到外在的颜色、光呢?是透过眼识看的,所以,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光明、黑暗。
耳朵呢?可以听到声音,例如:人说话的声音、敲鼓的声音、汽车的声音、风吹的声音、鸟叫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会知道有声音呢?由于我们有耳根,依耳根而生起的耳识能够听到声音,识知这是什么声音。
假如现在闻到这个地方很臭,这个东西很臭或者这个东西很香,那是透过什么来觉知呢?是透过鼻子来觉知的。
在吃东西的时候,知道甜的、咸的、香的、辣的、苦的,这些味道是透过舌头尝到的。
我们知道天气很冷或者很热,知道腰痛、腿痛、头痛、这里痛、那里痛,是用什么来感知呢?用身体的触觉来感知。
当我们心里想:这个东西是好的,这个东西是不好的,昨天怎么样,明天又怎么样。所有在心里面想的东西,相对应的被称为“法所缘”。法所缘的范畴很广泛。
如果某一个根门坏了,或者是没有起到他应有的作用,就不可能感知到相应的外境。如果一个人的眼睛瞎了,他能够看到光,看到颜色,看到人,看到山河大地吗?不能,因为“看”是要透过眼睛的。如果一个人的耳朵聋了或者塞了,他就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麻痹了,即使用刀割他,他也不会知道。所以,人或者众生认知外界都是透过根门认知的,是不是?有没有不用透过根门就可以认知的外境?如果有,请举一个例子。都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认知的,还有第七种吗?(没有。)
我们说到的烦恼,就是从这里产生的。为什么会有烦恼呢?烦恼不外乎就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因为接触外界,眼睛看颜色,看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觉得漂亮,会不会喜欢?会喜欢漂亮的东西,还是会专门喜欢那些很丑陋、很肮脏的东西呢?作为人,都喜欢漂亮、美丽、好看、悦目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
由于看到好看的东西,内心自然而然会有乐受,或者会感觉到很舒服。看到东西,然后产生乐受和舒服的感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如果看到了好看的东西,往往我们的心就会去黏着、去追求,这个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生起了贪!是不是?想要得到、拥有、占有,会去执著。
而如果看到一些丑陋的、凶恶的、可怕的、肮脏的东西,我们的心会怎么样?会排斥、不喜欢。这个时候的受很可能是忧受,就是不喜欢的感受,这种也是属于正常的心理。但是,由于这种不喜欢的反应,你的心就去讨厌、憎恨、抗拒它,于是就生起了瞋,或者说会生气。
又同样的,如果我们看到漂亮的、好看的东西,就会生起贪。但人的心是这么样的:拥有了,你还想要得到更多;得到了,又想要长期占有;占有了,又不想失去、害怕失去,是不是?如果我们喜欢、贪著一件东西,只要它有任何的变动、变异,直到最后的毁坏、消失,我们的心会怎么样?就会遭受痛苦,会不喜欢,是不是?谁喜欢自己喜爱的东西坏掉,或者破灭掉?对于在家人来说,谁喜欢自己的配偶被人抢走?谁都不喜欢,是不是?谁喜欢自己的妻子红杏出墙,谁喜欢自己的丈夫有外遇?都不喜欢。但是,有时候偏偏会被我们看到、听到、知道,这个时候会怎么样?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痛苦。
又比如别人赞叹你,你就会飘飘然:赞叹你长得很漂亮,你会心花怒放;赞叹你长得很帅或者很聪明,你会洋洋得意,趾高气昂。但如果别人批评你“你怎么长得那么难看!肯定是过去生没有积累善业。”于是你就生气了。耳朵听的是声音,然后你去分辨这个是好听、动听的,那个是不好听的。于是,好听的就生起贪,不好听的就生起瞋。
再举一个大家常遇到的例子,大家都在很安静地禅坐,突然旁边有一个人咳嗽了一声,你的反应会怎么样?会生气吗?或者当大家都很专注的时候,突然外面有人说话,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充满了排斥,是不是?充满排斥的心是贪心还是瞋心?是瞋心。为什么会生起瞋心呢?因为声音传到了你的耳朵,你的耳朵听到了,你不喜欢这种声音,或者这种声音跟你本身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你的瞋心就生起了。
很多人都很喜欢听音乐,各种各样的音乐,例如:流行乐、古典音乐,乃至到梵乐、佛曲,为什么会喜欢听?因为旋律悠扬。听歌、听音乐是什么心?当耳朵听到这种好听的、动听的声音,就会生起乐受,由于生起乐受,就会喜欢,因为喜欢,就容易黏著,然后生起贪。
大家都不会喜欢听到鬼哭狼嚎和恐怖的声音,也不会喜欢被人骂、被人骗、被人批评、被人挖苦和被人讽刺。为什么会不喜欢呢?因为当这些声音撞击耳识的时候,我们会判断:这个是好的,这个是不好的。换言之,生起不喜欢的心是因为有判断。例如,现在有一个外国人微笑着骂你,而你听不懂英文,会怎样呢?可能你会以为他只是在跟你说话,或者是在赞叹你。为什么你听到同样的声音,却不会生气,甚至还以为他在赞叹你呢?这是因为你没有判断。
是怎样守护根门的呢?如果看只是停留在看,不去判断,还有没有贪与瞋,好与坏,净相与不净相,美与不美呢?没有。看只是停留在看,守护根门,正如古代的圣贤说“非礼勿视”。听也是同样,只是停留在听,不去判断好听还是不好听,因为判断了,就会有好坏,有了好坏,内心就会去计较,一般的人在计较后,好就生贪,不好就生瞋,然后排斥、抗拒、讨厌,甚至憎恨。
例如:我们有时候会恨一个人,恨好几年、几十年,追其原因,他只是在过去说过你一句话而已。他说了一句中伤你、伤了你的自尊心,或者是一句很绝情的话,然后你就恨他,甚至是血海深仇。但是,回想起来,这句话也许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只是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结果伤了你的自尊心。如果分析他说的话,也许说这句话还没有一分钟,也许只有半分钟,说完他就忘了,若干年遇到之后,你跟他说:“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辰,你说…
《沙门果经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